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临床既可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也可表现为排便困难或有便后不尽感等。便秘既会影响患者食欲及肠道营养的吸收,而且还是诱发或加重结肠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1]。据国外资料报道,慢性便秘的发病率,年轻人为3%,中年人为8%,老年人为20%  相似文献   

2.
慢性便秘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国内多项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便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总患病率在3%~11%之间,约有15%~20%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存在慢性便秘的问题,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将近20.0%~37.3%有着慢性便秘的困扰[1]。我国正以加速的步伐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慢性便秘的问题也正因逐渐增多的老年人群而变得严峻,所以老年慢性便秘的防治也逐步引起重视。对于老年慢性便秘的治疗,2017年《专家共识》[2]中总结主要治疗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依据患者病情及病因的不同,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以改善患者排便困难的症状表现,建立和恢复排便习惯和生理功能[3]。本文就中医治疗老年慢性便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便秘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症状,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最近的一项循证医学研究报道,便秘在全球的总体发病率为0.7%~79.0%,平均16.0%。便秘多发生于妇女,国内上海最近一项便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女比例为1:1.32,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相应增加。目前临床上通常将慢性便秘分为4型:慢传输型便秘、排便障碍型便秘、混合型便秘和正常传输型便秘。其中慢传输型便秘  相似文献   

4.
以整体观指导慢性便秘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2%~27%[1],我国北京地区的调查表明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2],60岁以上的老年人便秘发病率高达11.5%[3].由于该疾病病因复杂,症状虽以排便障碍为主但涉及学科众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进行一般性治疗。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比较治疗前后便秘症状总分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方案可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便秘指直肠、结肠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以排便习惯,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胀等功能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排便障碍,也称为习惯性便秘.近年来,临床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多以由单一用药转变为联合用药,多采用促动力剂,肠道微生态活菌制剂及渗透性泻剂联合治疗,现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疗效评价及临床治疗,联合用药治疗的疗效观察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慢性便秘诊治的困惑和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但不是一种疾病。尽管今天人们对便秘病理生理的认识和对便秘的治疗不断进步,但随着大众饮食结构的改变、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仍在增高。我国成年人群便秘患病率为3%~17%,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壮  相似文献   

8.
慢性功能性便秘与胃肠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珊 《齐鲁医学杂志》2003,18(4):496-496,498
便秘作为一种临床症状 ,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目前便秘患病率约为 9% ,西方发达国家约为 3%。便秘是由多种原因所致 ,由平滑肌、神经功能、全身及内分泌疾患、电解质紊乱等所致便秘称继发性便秘(SC)。便秘不属于器质性病变所致则称功能性便秘 (FC)。由于FC多呈慢性过程 ,故称慢性功能性便秘 (CFC)。1 CFC定义及诊断标准CFC是胃肠功能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排便困难 ,大便秘结或呈硬粪块 ,排便减少或不完全排便。在排除导致便秘的器质性疾病后 ,诊断CFC应符合下列标准 :在过去的1年内 ,病人至少有 12周…  相似文献   

9.
慢性便秘是消化科的常见病之一,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的患病率高达22%[1,2]. 在慢性便秘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根据罗马Ⅲ标准[3]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便秘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也可表现为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便秘的病程超过6个月被认为慢性便秘,慢性便秘多为功能性便秘.  相似文献   

10.
女性慢性便秘的特点分析:多中心横断面临床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女性慢性便秘的特点、影响便秘严重程度的因素以及女性便秘与盆底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为女性慢性便秘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2007年3至5月,北京市10家医院对561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消化科门诊慢性便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经录入、核对后,制订重度便秘标准,按性别分组并按便秘严重程度分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慢性便秘患者中女性比例高,女(422例):男(139例)=3.04:1;女性发病年龄高峰在加~29岁,而男性则在60~69岁.慢性便秘症状谱广泛,最常见症状为排便费力381例(76%).在患者性别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症状仅为手托盆底协助排便[女:38%(26/69),男:15%(3120).P<0.05]及合并咳嗽时溢尿[女:95/422(22.5%),男:13/139(9.4%),P<0.01].女性分娩次数与慢性便秘严重程度、便秘表现及盆底功能障碍均有密切关系.结论 女性慢性便秘早发,与盆底的解剖特点、妊娠分娩的生理特性相关,应引起多学科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肠动力药物治疗慢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对其具体的治疗方案进行完善。方法:采用在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85名慢性便秘患者,对其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回顾。对这85名患者在临床治疗上,在行为调整的基础上,均使用了促进肠动力类药物,比如5-HT4的受体类药物,配以副交感类药物等,红霉素、米索前列醇均有促动力作用。还有CCK为主要受体的阻滞药物等。连续使用4周,通过患者自感观察,通过便意情况、间隔时间、便体质量以及患者身体情况等,做好详细记录。结果:85例慢性便秘患者通过综合治疗4周后,显效27例(31.8%),有效51例(60.0%),无效7例(8.2%)。有效率达91.8%(78/85)。以上治疗无效的患者7人经相关辅助检查均证实为出口梗死类型的便秘患者。结论:对于慢性便秘的患者,使用促进肠动力药物进行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病理病状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中普遍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合生物反馈治疗青年妇女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慢性功能性便秘青年妇女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2例。给予对照组麻仁软胶囊药物治疗,给予观察组穴位埋线合生物反馈治疗,7d为一疗程,观察2个疗程。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肌电图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为91.7%,肌电图改善有效率为75.0%,对照组总有效为66.7%,肌电图改善有效率为50.0%,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合生物反馈治疗青年妇女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无创伤,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慢性功能性便秘病因复杂,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滥用泻剂(多为蒽醌类)的现象尤为普遍,约占慢性便秘患者的70%以上。此类泻剂依赖性便秘,多属中医"便秘"中"阳虚便秘"范畴。对此顽固性便秘,须优化临床路径,在西医对功能性便秘认识的指导下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病证结合。局部(肛门)与全身辨证结合,从整体上施治,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慢性便秘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慢性便秘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等资料,通过双人双机、背靠背式核对录入导出数据,分析患者中医证候总体分布、中医证候在不同年龄及性别中的分布以及中医证候在不同透析龄及原发病的分布等情况。结果①1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慢性便秘患者中虚秘者较多,共116例,占比总人数77.33%;其中气虚秘34例(22.67%),阳虚秘40例(26.67%),阴虚秘28例(18.67%),血虚秘14例(9.33%);实秘者共34例,相对较少,仅占22.67%;其中热积秘10例(6.67%),寒积秘16例(10.67%),气滞秘8例(5.33%)。②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慢性便秘患者男性实秘证型以热积秘(70.00%)为主,虚秘证型以阴虚秘(57.14%)为主;女性实秘证型则以气滞秘(75.00%)最多见,虚秘证型以血虚秘(64.29%)为主。③不同年龄段中18~44岁(青年组)患者以实秘为主,45~59岁(中年组)和60~75岁(老年组)则均以虚秘为主;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慢性便秘患者透析龄集中在12~60个月(64例)、61~120个月(38例)两个区间。④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慢性便秘患者有38例(25.33%),居病因首位;慢性肾小球肾炎为第二原发病病因,共31例(20.67%);二者中医证候以阳虚秘、气滞秘为主;高血压肾病28例(18.67%),居第三位原发病病因,其中医证候以阴虚秘为主。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慢性便秘患者中医证型以虚秘者居多,实秘者相对较少,虚秘中又以阳虚秘最为多见。性别、年龄、原发病等因素均影响便秘证型分布,临床辨证当先分清虚实,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准确辨证。  相似文献   

15.
谢小蔓  王琪 《海南医学》2013,24(12):1838-1839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治疗慢性功能性老年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老年病科治疗的60例慢性功能性老年便秘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开塞露润肠)和观察组(给予穴位按摩),每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有效率为53.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按摩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合肥地区部分健康体检人群慢性便秘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飞  王巧民  胡莹 《安徽医学》2011,32(2):251-253
目的对合肥地区部分健康人群慢性便秘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对连续在安徽省立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内科诊室进行健康体检的2880名18岁及以上健康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接受调查的2880人中慢性便秘的总体检出率为4.24%,其中女性为7.88%,男性为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便秘家族史、既往肠道感染史、长时间处于坐位、经常食用辛辣食物、睡眠差是慢性便秘患病的危险因素。及时排便的习惯可减少慢性便秘患病的危险。慢性便秘人群SDS、S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人群。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慢性便秘的检出率为4.24%,女性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加慢性便秘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调整好精神心理状态,对预防慢性便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是指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以及在不用通便药时完全排空粪便的次数明显减少等.慢性便秘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或综合征,而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常见病症.在我国北京、天津和西安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慢性便秘的发病率可达15%~20%.而北京地区成年人的发病率为6.07%,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4倍以上.其病因包括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类.器质性病因可有消化道疾病和累及消化道的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硬皮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许多药物也可以引起便秘.不少便秘患者无器质性病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节奏加快以及竞争机制形成,已经显示了心理-社会因素在慢性便秘中的作用.罗马Ⅱ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提出的与便秘有关的病症主要有功能性便秘、盆底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在本系列专题将分别讲述排便的生理和慢性便秘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成娟 《中外医疗》2010,29(31):85-86
目的评估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对45例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应用症状积分量化和肛管直肠测压测定肛门直肠动力及感知的变化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生物反馈训练治疗45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22%,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肛管直肠测压显示患者治疗后的肛门静息压、直肠感知阈值、排便阈值、最大耐受量均有明显下降,大部分患者的矛盾运动得到纠正(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是有效的,具有无痛苦、非创伤、无药物不良反应、价格低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便秘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基本相同膳食的前提下,将100例慢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50例,口服六味安消胶囊及莫沙必利;对照组50例,口服莫沙必利。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6%,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分别为42%、6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便秘有良好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慢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便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疗效,临床上常见的分型有实热便秘、虚性便秘,虚性便秘又分为气虚便秘、血虚便秘、阳虚便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