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空间的拓展生产了新媒体,新媒体的特性重塑了城市空间.从新媒介与城市空间的互动逻辑来看,新媒体的流动性重构城市空间格局、新媒体的产业性孕育城市空间经济、新媒体的艺术性标识城市空间文化、新媒体的智能性更新城市空间体系.新媒体没有取消空间,而是改变了空间.新媒介所构成的人类社会框架和生活节奏业已成为今天新城市化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演化为我们的所有生存领域和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多向性、交互性、非线性、多元化、个性化等特征的网络、移动电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的特征。高校师生是接触新媒体最前沿的人群,同样也是促进新媒体文化繁荣和发展的生力军。新媒体文化在传播中迅速融入到高校文化体系之中,为高校文化多元化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1]。中  相似文献   

3.
医学青年新媒体素养的现状表现为以下方面:手机短信和互联网为医学青年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媒体传播形态;网络交流和娱乐休闲为医学青年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医学青年对新媒体有自身的认知态度;新媒体也对医学青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医学院校青年新媒体素养培养工作的机制包括:明确医学青年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参与动机;提升医学青年对新媒体知识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提高医学青年在道德与自律方面的方式;规范医学青年参与或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能力.结合医学伦理学理论,从健全医学院校新媒体素养的培养体系、创新教育主体自身新媒体素养的提升途径、完善医学教育客体新媒体素养的培养方式等三个方面对医学院校提升青年新媒体素养的具体方案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4.
《西北医学教育》2017,(1):73-76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已深刻影响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医学院校因其专业学习繁重的特性,更应正确认识校园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优势效应,通过科学整合网络资源,构建大学生新媒体综合服务平台,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青年工作的能力,切实全面服务医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对青年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高校共青团新媒体阵地建设存在阵地资源整合不够、运营能力偏弱、引领作用不强等问题,应加强对新媒体应用的探究,更好的服务青年成长。  相似文献   

6.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德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创新德育形式,运用自主性、参与式、嵌入式等德育形式,突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技术形式多样,具有丰富生动、互动性强、及时有效、易于推广等优点。新媒体提供了大量的医学教育资源,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将结合妇产科教学的特点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媒体在妇产科本科理论课及见习、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方法及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了目前应用新媒体教学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西北医学教育》2021,(1):91-96
目的调查新媒体时代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有效运用新媒体加强与改进医德教育实效的对策建议。方法采用问卷法对F中医药大学5 488名本科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及使用状况、医德认识、医德教育现状及新媒体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媒体已广泛普及,手机已经成为医学生普遍使用的新媒体工具。67%的调查对象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1小时,82.1%的调查对象使用时间集中在晚上到睡前(18~24时),新媒体对调查对象的学习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调查对象普遍认可医德教育的意义,但认为还存在教育手段与途径单一(59.7%)、缺乏情感体验和实践性、难以内化(56.6%)、重视程度不够(52.1%)等问题;9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可增加或借鉴中西方传统医德教育内容和方式,78.3%调查对象认可采用视频、66.2%认可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等建议。结论新媒体已广泛普及,医学院校应积极面对医德教育迎来的诸多挑战,通过增强医学生对医德的理解、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媒介素养、加强新媒体的规范和有效利用、不断丰富和创新医德教育的内容与模式等对策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9.
《西北医学教育》2016,(4):590-592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要素,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的特征和现况,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信息素养、创建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把握新媒体背景思政教育的话语权等方面进行策略探析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目前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传统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面临严峻挑战。加强新媒体背景下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信息素质、加强对新媒体的舆论监管与引导以及创建新的交互环境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以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兴起,改变了传统舆情信息和舆情引导工作模式,为医院舆情信息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提出医院管理工作者需站在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医院舆情信息工作在丰富医院与公众的沟通渠道,方便公众对医院工作的监督,促进医院科学民主的决策,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措施的落实,推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剖析了新媒体的超链接性、自组织性和互动性对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准确地把握住新媒体时代医院舆情信息工作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从组织保障机制、舆情收集机制、舆情分析机制和舆情引导机制四方面,构建新媒体时代医院舆情信息工作机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当前新媒体的概念和形态进行梳理,总结出新媒体对政府Web信息构建的目标、信息发布手段及信息空间的影响,针对政府网站信息发布、在线办事和互动交流3大核心功能提出新媒体应对策略,构建基于互动交流的政府Web信息空间模型,提出政府网站在利用新媒体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济宁医学院图书馆为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随机对在馆医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站的情况,指出图书馆应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医学生信息需求,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发挥馆员主观能动性,充分用新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14.
新型信息媒体技术应用于医院图书馆服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医院医务人员信息需求的特点,综述网络博客、QQ群共享空间、E-mail、专业论坛、VPN和RSS等各种新型信息媒体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以及图书馆网站或知识服务平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作用,进而为医院医务人员提供全面、互动、主动的医学信息服务,促进提升医院医疗技术实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互联网+”时代传统医学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方式。方法:以《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为例,建设投稿、审稿、编校网络平台并将手机短信、支付宝与微信平台对接到平台中,整合期刊文献,构建特色单病种误诊数据库,为受众提供精准信息。结果:期刊网络平台的运行方便了作者、编辑与审稿专家,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深度开发了期刊内容,增加了期刊活力。结论: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整合期刊内容,提供特色服务,促进期刊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目前医学类教学的热点,而其在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仍研究较少。方法本研究纳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至2016级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24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名。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实验组学员进行微信公众号、视频共享网站等多种新媒体辅助下教学+常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考核学员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及临床科研能力。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描述性统计。结果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理论成绩、综合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学员在教学满意度、专业兴趣感、教学参与度、知识掌握度及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多种新媒体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较好的研究生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流媒体技术及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型的传播媒体一流媒体。流媒体的产生使其成为因特网上传输视、音频等多媒体信息的主要形式。文章就传统因特网传输实时信息时存在的缺陷,流媒体播放方式、传输特点以及流媒体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兼职辅导员因为双重身份而导致其开展日常学生工作效果欠佳的现状颇为普遍,本研究旨在探讨适用于高校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模式。方法对北京大学医学部26名兼职辅导员和300名学生就有关新媒体的了解程度、使用情况、应用环境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个别访谈。结果新媒体在师生中的接纳率高,但是师生认同的使用习惯、使用方法和使用程度均存在差异。结论灵活、立体、适当的应用新媒体,将作为未来全面推荐兼职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