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胰岛细胞瘤分为功能性与非功能性两大类。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临床有β细胞发生的胰岛素瘤,有α细胞发生的胰高血糖素瘤;有非β细胞发生的胃泌素瘤。胰岛素瘤占胰岛细胞肿瘤的70%~75%,约95%为良性,男女比例约为2∶1,单  相似文献   

2.
1972年Wilder发现胰岛细胞瘤。1955年提出Zolinger—Ellison综合征,1957年证实WDHA综合征。迄今己知与胰腺内分泌肿瘤有关的综合征已达8种以上,如:胰岛细胞瘤(分泌胰岛素),促胃泌素瘤或称卓一艾二氏综合征(分泌促胃泌素),WDHA综合征亦称Verner-Morrison综合征(分泌VIP即舒血管肠肽),胰升血糖素瘤(分泌胰升血糖素),异  相似文献   

3.
胃泌素瘤的诊断治疗进展王廷敏(鄂托克旗医院)胃泌素瘤是一种非β胰岛细胞瘤,1955年Zollinger─Ellison首次报道2例,1956年Eisman和Maynard提出此临床征候称为Zollinger─Ellison氏综合征(ZES),亦称作胰...  相似文献   

4.
何双梧 《重庆医学》1993,22(2):111-113
胃泌素瘤是一种胰岛非β细胞瘤,以高胃酸分泌和顽固性溃疡病为特征。1955年Zollinger和El-lison首次报告2例,故称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ZES)。1960年Gregory等从病人胰腺肿瘤中分离出胃泌素,而于1964年定名为胃泌素瘤。关于本病的诊治有不同观点,现将近年新进展综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艳  谷月  陈思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Z):41-42
胰岛细胞瘤分为功能性与非功能性两大类。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临床有B细胞发生的胰岛素瘤,有d细胞发生的咦高血糖素瘤;有非B细胞发生的胃泌素瘤。胰岛素瘤占胰岛细胞肿瘤的70%~75%,约95%为良性,男女比例约为2:1,单发肿瘤约占92%。分布于胰头、体、尾,肿瘤直径多在1.0~2.5cm间。胰岛素瘤临床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为:①阵发性发作的低血糖或昏迷、精神神经症状;②发作时血糖低于2.78mmol/L;③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立即消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崔淑兰  陈垦 《医学综述》1997,3(12):556-559
<正>1958年Vermer和Morrison首次报道因腹泻、低血钾酸中毒而死亡,经尸解及病理证实为胰岛非β恶性细胞瘤的病例,此后称为Vermer-Morrison综合征。1973年Bloom等发现肿瘤中存在大量产生血管活性肠肽(v 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的内分泌细胞,测定患者血浆中有高浓度的VIP,故又称为血管活性肠肽瘤或VIP瘤。1977年国际胃肠激素讨论会提出VIP瘤为胰岛D_1细胞形成。VIP瘤临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瘤和胃泌素瘤体积细小,少数为多发、异位或表现为胰岛细胞增生,放射学定位诊断对保证手术的成功甚为重要。腹腔动脉造影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胰岛细胞瘤表现为1—3cm 的圆形染色,显示率可达90%,胃泌素瘤较低,介于13%~63%。CT 平扫或一般静脉造影剂注射增强 CT 显示率有限,而静脉造影剂团注射或腹腔动脉造影并动态 CT 的显示率达80%。us 显示本病较差,但可作为一种筛选方法。经皮肝穿门静脉取样分析对小的胰岛细胞瘤或胰岛细胞增生也可成功地定位,准确率达83%—100%。  相似文献   

8.
胰岛细胞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胰岛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1995-2007年收治的58例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胰岛细胞瘤患者中,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39例,胰岛素瘤17例,胃泌素瘤2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痛和上腹部不适,胰岛素瘤和胃泌素瘤的主要症状分别是whipple's三联征和严重的消化性溃疡.B超、CT、MRI的定位诊断率分别为80.8%、82.6%和90.0%.58例惠者均行手术治疗,随访53例,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8.1%、96.2%和92.5%.结论 胰岛细胞瘤以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和胰岛素瘤最常见,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术前诊断困难;B超、CT、MRI对胰岛细胞瘤的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30多年前,Zouinger-Euison首次描述了一种综合征即严重甚至致命的消化性溃疡,常伴胃酸分泌过多和胰岛非β细胞瘤为其特征,即ZES,或称胃泌素瘤。1987年wolfe等报告ZES在美国占溃疡病例的0.1%。因胃泌素瘤多为恶性,既往手术治愈者极小,推荐肿瘤根除术者更少,常用长期组织胺H_2~-受体结抗剂治疗,抑制胃酸过度分泌,或用全胃靶器官切除术,但这两种疗法均不能阻止肿瘤的生长。近年来,认为死于恶性变胃泌素瘤患者,决不是溃疡病的并发症,因此,对胃瘤素瘤定位诊断并加手术完全摘除,显然十分必要。本文就其主要进展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1955年卓氏和艾氏(Zollinger 和Ellison)描述一种用他们名字命名的,以胃酸分泌显著增加、非典型的消化性溃疡、非β胰岛细胞瘤为特征的综合征。后来认为此综合征的胃酸过多,消化性溃疡,腹泻,与肿瘤分泌胃泌素多肽有关。自从胃泌素放射免疫测定使用以来,这一肿瘤综合征的诊  相似文献   

11.
胰岛细胞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庆富 《安徽医学》1997,18(6):14-15
<正>胰岛细胞瘤少见,非B细胞瘤更少见。本科自1970年以来共收治各种胰岛细胞瘤29例,其中胰岛素瘤20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7例,胃泌素瘤1例,胰高血糖素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胰岛素瘤20例,其中女12例,男9例,平均年龄41岁(22—62岁)。20例病人均有低血糖(<2.77mmol/L,仅1例为3.8mmol/L),并有劳累或饥饿时出现低血糖休克,部分有自服糖水后症状缓解的病史。从1979年以后,有12  相似文献   

12.
1955年Zollinger和Ellison首先报告了2例胃酸分泌亢进伴有严重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实质是患有产生非胰岛素的胰岛非β细胞瘤。1960年Greg—ory报道从患者手术切除的胰头组织中检测到胃泌素活性物质,故命名为胃泌素瘤,也称为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ZES),亦称胰源性溃疡。其患病率在我国居胰腺内分泌肿瘤第3位,居胰岛素瘤、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之后,国内文献很少报道。国外报道估计,人群中总患病率为1/10万,每年发病率为0.1~5/100万;本病可发生于17—74岁各年龄段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7岁。男性稍多于女性,占总发病者的60%左右。胃泌素瘤可为散发性或为家族性,散发性者多见。国内报道较少,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报道较多,也仅有28例。我院40年来也曾先后治疗ZES8例,可见本病少见,现就ZES的起源、分型、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20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FICT)的血管造影表现,其中胰岛素瘤16例,胃泌素瘤2例,胰高糖素瘤2例。术前正确诊断率为75%。各种FICT的血管造影表现相仿。10例血供丰富的FICT显示了肿瘤血管和界限清楚的肿瘤染色,并作出了正确诊断。6例血供较少的胰岛细胞瘤只显示了较淡的肿瘤染色,而未显示肿瘤血管,常不易与正常胰腺实质、胃壁、淋巴结和脾脏的显影鉴别。这6例中的1例因此而术前漏诊。其余4例FICT未见血管造影异常。超选择性血管造影、胃内充气、放大摄影和减影技术可能有助于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卓-艾氏综合征Ⅱ型又称胃泌素瘤(Gas-trinoma),属于非β细胞的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目前尚无有效的内科治疗方法。最近我院用倍量甲氰咪胍治疗1例,溃疡愈合,症状缓解,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崔淑兰  陈垦 《医学综述》1998,4(1):42-45
<正>胃泌素瘤(Gastrinoma)首先是由Zollinger和Elli-son在1955年报道的以胰腺非B细胞瘤所致高胃酸分泌和顽固性溃疡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又称之为卓-艾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 sydrome).1964年Gregory等从肿瘤中分离出一种促成溃疡形成的物质胃泌素.1968年Mc—Guigan等成功的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出血清和组织液中的胃泌素.胃泌素瘤是胃肠道、胰腺第三大内分泌肿瘤,占这些部位内分泌肿瘤的9%,非类癌性内分泌肿瘤的26%.据报道0.1%消化性溃疡和2%的复发性溃疡由胃泌素瘤引起.男性多于女性,比率为3:2.虽然各种年龄均可患病,但大多数患者年龄在40~60岁之间(7~90岁,中位年龄50岁).1 病理胃泌素瘤在胰腺或胰腺外部位均可发生,虽然早期研究大多为胰腺胃泌素瘤,但近来证实,2/3的胃泌素瘤发生在胰腺外部位.最常见的胰腺外部位是十二指肠,其他部位有淋巴结、胃、空肠、肠系膜、肝脏、卵巢和  相似文献   

16.
分泌激素肿瘤与消化道关系的研究,近年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为这一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处理辣手疾病的诊治开辟了新的前景,还在于对这类疾病、分泌的激素及其关系深入进行的临床与基础学科的研究,给人们对于许多消化道疾病的认识和处理带来了新的帮助和新的概念:谙如促胃泌素(gastrin)的分泌抑制异常,可能是溃疡病的发病机制,应用促胰泌素(Secretin)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以及  相似文献   

17.
内分泌腺、胎盘以及消化道等处的嗜银细胞所发生的肿瘤可产生过量的激素或代谢活性物质,引起激素亢进或代谢紊乱的相应征候。这类肿瘤称为“功能性肿瘤”。从内分泌腺等发源的肿瘤亦可无活跃的分泌功能,生理宁静,则称“非功能性肿瘤”。 近年来观察到功能性肿瘤有时可产生一种以上的激素,亦可产生异源性激素,如胰岛细胞瘤可产生ACTH。 近年来还不断报道,不少非内分泌源性肿瘤(如肺燕麦细胞癌、头颈部、肺、宫颈等处的鳞癌、肾透明细胞癌、肝癌、肝母细胞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间皮  相似文献   

18.
王波  龙敏  刘东方  程伟  冉海峰  杨刚毅 《重庆医学》2016,(13):1820-1821
胰岛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发病率为1/250 000~1/125 000,并且常发生于老年人群.对于已明确的胰岛细胞瘤患者,临床上通常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行瘤体摘除术,从而达到使血清胰岛素水平恢复正常.然而胰岛索瘤诊断的主要困难是定位诊断,尤其是外科术中超声对肿瘤的定位判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术中没有发现肿瘤的话手术只能放弃,而患者只能进行药物控制胰岛素分泌来缓解病情.因此作者报道了在定位诊断上不十分明确,最终通过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而非手术治疗的胰岛细胞瘤1例.  相似文献   

19.
胰岛细胞瘤的CT诊断(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岛细胞瘤病人的普通平扫螺旋CT和螺旋CT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其中胰岛素瘤22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0例。结果 22例胰岛素瘤病人中2例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发现肿瘤,18例为实性肿瘤,2例为囊性肿瘤;20例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实性肿瘤瘤体及囊性肿瘤囊壁明显均匀强化,囊腔未见强化;肿瘤长径为8~32 mm,平均18.2 mm。10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中7例为实性肿瘤,3例为囊性肿瘤;10例平扫为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实性肿瘤明显强化,4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囊性肿瘤囊壁明显均匀强化,囊腔未见强化;肿瘤长径为10~65 mm,平均30.7 mm。结论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中有较大价值,可以为外科医生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5年到2009年收治的12例胰岛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胰岛素瘤11例,恶性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肿瘤位置:胰头1例,胰颈3例,胰体4例,胰体尾交界处4例,胰尾2例。12例均施行手术治疗,行胰体尾切除术5例,肿瘤局部切除术7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术后血糖上升为5.5~11mmol/L,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术后腹痛症状消失。12例均治愈出院,无手术死亡。结论胰岛细胞瘤主要是胰岛素瘤和无功能胰岛细胞瘤,可行单纯肿瘤切除或胰腺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