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9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90例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饮酒、吸烟率分别为43.33%、54.44%,依次高于对照组的27.78%、25.56%;观察组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率分别为45.56%、58.89%,依次高于对照组的21.11%、37.78%;而对照组合并糖尿病率为65.56%,高于观察组的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687±169)μg/L]和循环内皮细胞计数[(9.0±1.7)×106/L]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一氧化氮水平[(77.4±21.1)μmol/L]则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与饮酒、吸烟,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等有较大关系,而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多与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58例,依据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组30例及单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NIHSS评分、BI指数、mRS评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随访1年并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出血率、全因死亡率。结果 双联抗血小板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mR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复发率则低于对照组,随访3个月时分别为6.7%及13.3%,随访1年时分别为28.6%及39.3%),且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并发症方面双联抗血小板组小出血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同时严重不良事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CISS分型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所致脑梗死危险因素,以为早期干预急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至2015年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14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A)致脑梗死患者,并按照CISS分型将患者分为4个不同的亚型: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及混合机制。对各分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40例LAA患者中载体动脉斑块阻塞穿支动脉最多,共60例,占42.9%;动脉-动脉栓塞40例,占28.6%;混合机制型23例,占16.4%;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型17例,占12.1%。引起脑梗死常见的因素主要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低回声斑块,其中糖代谢异常是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所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在LAA所致脑梗死患者中以载体动脉斑块阻塞穿支动脉最为多见,常见的危险因素在LAA各分型中差异不具有显著性,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是导致穿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对常见因素进行分析可为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吉林市不同亚型脑梗死住院病死率的差异。方法整群选取吉林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自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的1162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出院预后等临床特征资料。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院内病死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和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住院病死率分别是1.4%﹑4%﹑0.3%。结论心源性栓塞型在吉林市脑梗死亚型中的住院病死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65例为观察组,60例不伴有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检测TC、TG、HDL、FIB及UA水平,分析其头颅CT扫描图像。结果:(1)观察组患者TC、TG、FIB、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者中多发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及再发性脑梗死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6.7%(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合并血脂、UA及FIB代谢异常,治疗效果较差,应该积极控制血糖水平,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探讨丁苯酞治疗疗效与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按CISS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CISS病因分为:5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50例心源性组和50例穿支动脉组.对比(:1)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2)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出院6月死亡/残疾率.结果 (1)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治疗前NIHSS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治疗后NIHSS评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出院6月死亡/残疾率分别为38%、46%、24%,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中,丁苯酞治疗穿支动脉型脑梗死疗效最好,患者预后佳,其中以心源性脑梗死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4):39-41+45
目的 探讨对急性进展性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实施丁苯酞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8月我院治疗的64例急性进展性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应用常规治疗)和观察组(32例,应用常规治疗+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50%)高于对照组(65.6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Hcy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第7天、第14天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第7天、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对急性进展性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实施丁苯酞治疗有助于增强疗效、减轻炎症反应,对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恢复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敬 《基层医学论坛》2016,(33):4645-4646
目的:分析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脑梗死发病部位及TCD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20例诊断为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诊断为无认知障碍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部MRI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脑部,对比观察2组脑梗死发病部位和颅内动脉PI值。结果观察组丘脑、颞叶和额叶部位脑梗死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囊部位脑梗死发病率30.0%,低于对照组的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和脑前动脉PI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率与脑梗死发病部位密切相关,通过TCD对患者颅脑进行检测可以及早发现病变部位脑血流信号是否存在异常,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收治的80例无溶栓指征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在急性脑梗死规范化治疗基础上使用注射用川芎嗪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7.5%,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性急性脑梗死可以显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其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该院收治的房颤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是否合并房颤分为房颤组及非房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特征及入院时的相关检查指标,对房颤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生率14.2%,其中有10例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余患者未进行任何干预;②房颤组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及合并肺部感染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③房颤组年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及NIHSS评分高于非房颤组;④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空腹血糖高﹑NIHSS评分﹑合并肺部感染是影响房颤引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影响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生,年龄﹑高血压﹑高血糖﹑NIHSS评分﹑合并肺部感染是影响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刘小团  黄铮 《中外医疗》2016,(22):51-54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常见病因。方法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青年脑梗死患者共84例,对其进行TOAST分型,对可控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等情况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年龄相仿的患者85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以上指标,得出结论。结果青年脑梗死发病率占同期全年龄组脑梗死患者的6.8%;其中男性占69.0%,女性占31.0%;18~34岁组占14.3%,35~45岁组占85.7%;不同TOAST分型患者所占的比例由高到低为:LAC 28例(33.3%),ATR 22例(26.2%), CEMB 15例(17.9%), OTH 13例(15.5%), UND 6例(7.1%);青年卒中患者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血症的概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青年脑梗死病因复杂,小动脉闭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青年脑梗死患者为最常见的TOAST分型;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血症可能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唐妍妍 《医学综述》2012,18(16):2728-272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79例患者分为斑块组201例,非斑块组78例,所有患者都记录既往有或无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饮酒史,并进一步检测血糖及糖耐量、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明显增多(P<0.01);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吸烟、脑梗死、高血压、三酰甘油、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吸烟、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吴安 《中国现代医生》2011,(27):108-109
目的利用彩色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以及斑块性质,探讨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7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随机选取60例同期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患者两侧颈动脉的硬化程度、斑块性质等。结果脑梗死患者的斑块发生率(84.29%)和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8.3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率彩超作为最为简捷的检测颈动脉硬化的方法,有助于脑梗死的临床预防及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6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脑梗死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其颈动脉狭窄进行分度并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60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53例,占88.3%;对照组60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6例,占2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程度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岩  任艳 《中国医药导刊》2007,9(4):296-299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128例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表现,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96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结果: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高于健康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和性别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塞患者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调查及干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萍 《实用全科医学》2007,5(5):417-418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对大面积脑梗死组(40例)及对照组(19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吸烟饮酒等卒中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前大多未对卒中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治疗。结论积极干预高危因素,可防止或减少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韩朝 《河北医学》2012,18(3):309-311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3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及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诊断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比较两组的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13例,1例管腔闭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26例,占81.25%,29例出现内膜增厚,占90.63%;对照组检出斑块8例,以软斑居多,占25%,内膜增厚12例,占37.50%.结论 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血管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诊断有重大意义,且发现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对脑梗死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测定,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及积分。检测155例患者,脑梗死组56例,心肌梗死组43例,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24例,同时检测40例无明显心脑血管病患者。结果相关参数对照组与其他3个观察组相比IMT显著低(P〈0.01),3个观察组间的IMT相比P〉0.05;观察组的IMT明显高于正常(P〈0.01),3个观察组间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P〈0.01,3个观察组中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的检出率最高,但三组间比较P〉0.05;3个观察组的斑块指数及斑块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高于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组(P〈0.01),脑梗死组与心肌梗死组相比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较好指标,脉斑块与颈动心脑血管事件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40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各组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多发斑块检出率以及粥样斑块的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和冠心病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和脑梗死均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更高。对中年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多种危险因素者,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