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5年7月至2015年7月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肠镜及病理、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效果、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50%的患者发病有诱发因素,21%患者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所有患者症状中均有腹痛,其次为腹泻(36%).其主要特点为外周血、骨髓、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14例患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随访15天至5年,有3例复发,但无恶变患者.结论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主要为青壮男性发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外周血、骨髓中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为本病主要特征,需与急腹症及其他可引起EC增多的疾病相鉴别.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5例报告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曹康琪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是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易误诊为湿诊、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疾病。现将所见5例嗜酸细胞增多性皮炎报告如下。例1,男,44岁。患者一年前腰围部出现米粒大丘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1年8月确诊的22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和治疗.结果 腹痛为主要症状,20例,占90.91%.血嗜酸粒细胞升高21例,占95.45%,为(3.18±0.97)× 109/L.腹水6例,为渗出液,腹水沉渣涂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十二指肠为最常见受累部位,15例,占68.18%.内镜下主要突出表现为黏膜红斑.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所有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而对症治疗治疗2周,血嗜酸粒细胞无一例恢复正常;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有胃肠道症状及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患者,应行胃肠镜检查及在正常和异常部位多点活检.特别注意十二指肠部位活检.明确诊断EG者,糖皮质激素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短时间内使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其与血清IgE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美国原装进口的BECKMAN COULTER LH750 ANALYZER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人IgE试剂盒由上海达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对3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及28例正常儿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IgE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1.13±0.24)×109/L、血清IgE(0.19±0.03)U/L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0.16±0.03)×109/L、血清IgE(0.05±0.02)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应性皮炎患儿嗜酸粒细胞计数与血清IgE水平呈正相关(r=0.73,P<0.01).结论 特应性皮炎患儿随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增多,IgE水平亦增高,它们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蒋剑明  王向东  刘斌  梁浩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11):1067-1068,1076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8年来我院确诊的27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均有胃肠道症状,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22例(81.4%),临床表现腹痛24例(88.8%)、腹泻13例(48.1%)、恶心、呕吐11例(40.7%)、腹水4例(14.9%),黏膜型21例(77.7%)。结论外周血和腹水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EMS)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9年来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8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其中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6年EMS诊断标准的患者有4例,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和预后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4例EMS患者均除外感染、肿瘤等其他可以引起嗜酸粒细胞升高的疾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8.8岁.血嗜酸粒细胞分类平均为0.4275(0.3120~0.7000),肌痛为主要表现,皮肤、关节、肺、神经病变等多系统累及较为突出.急性期对糖皮质激素反应敏感,一旦出现重度肺动脉高压则预后差.本病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应注意患者的特殊用药史或饮食史.结论 EMS是一种多系统受累、以嗜酸粒细胞增多和肌痛为特征的综合征,急性期对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苏飞  曾跃平  晋红中 《北京医学》2011,33(11):911-913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0年3月我科收治的21例HE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组男17例(80.95%),女4例(19.05%);男性平均发病年龄(67.65±6.49)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2.25±8.38...  相似文献   

8.
李宝军 《吉林医学》2011,(36):7869-7870
<正>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亦称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Disseminated eosinophilic disease),是一组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持续增多(>1.50×109)6个月以上,且伴随1个或多个内脏器官功能不良及损伤。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1例以腹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乙醇-伊红稀释液[1],手工计数方法对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同时,对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并对25例健康人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机理.结果: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嗜酸粒细胞计数基本正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36×106/L或为0),随嗜酸粒细胞回升(≥46×106/L)而稳定或趋于恢复;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嗜酸粒细胞计数持续为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78×106/L.,分类计数≥10.02,预后良好;≤32×106/L或嗜酸粒细胞消失持续为0,病情加重或预后极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的机理,似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其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方法 分别随机抽取213例收治的精神病患者和内、外科患者的血液做血细胞计数分类.结果 精神病患者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23例,占58%,其中男性72例,女性51例.嗜酸性粒细胞数正常90例,占42%.内、外科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1例,占10%,男性12例,女性9例.嗜酸性粒细胞数正常192例,占90%.两组增多和正常的比例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比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内外科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明显.这说明(1)精神病患者常不能自控,生活不能自理,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注意,经常蹲在墙角或者捡地上的果皮、瓜子塞进嘴里.因接触过敏原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有些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鼻炎、皮疹以及其他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及恶性综合征.这些疾病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1.
背景:特应性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 ES)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为不明原因的血液和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出现多器官受累。除血液以外,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仅累及皮肤。患者:7例于2002-2003年间在作者医院进行治疗的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结果:所有患者最初表现为特征性的治疗抵抗性多形性皮损,呈红斑与瘙痒性、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混合存在。所有患者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没有过敏、寄生虫或其他原因。组织学检查显示仅有一半病例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他病例组织学检查所见呈非特异性改变。作者发现…  相似文献   

12.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临床较少见,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16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预后等资料。结果本组资料中43.75%的患者与过敏有关。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87.5%)、腹泻(43.8%)、呕吐(43.8%)、腹水(31.3%)。77.8%的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内镜检查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病理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16例患者均予以激素治疗,疗效良好。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腹水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内镜下黏膜活检和腹水嗜酸粒细胞增多是明确诊断的关键,CT、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1例42岁抑郁症患者出现复视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周围神经症状合并左臂运动失调。生物学和放射学检查结果符合原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使用皮质激素治疗有效。(0506~0510李一明译)动眼神经不全麻痹患者合并原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法国)@Rafik R.$BP 6799, Madinat Al Irfan, Rabat, Morocco @Bourazza A. @KarouacheA. @李一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肠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1例反复发作腹痛、腹泻患者为例,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胃肠镜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嗜酸粒细胞肠炎多次误诊的原因。结果嗜酸粒细胞肠炎患者肠道组织内及外周血中均有明显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结论胃肠道的组织病理学是诊断嗜酸粒细胞肠炎的主要方法,剔除过敏原和有效的抗过敏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结节性类天疱疮(PN)是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一种罕见临床变异,以痒疹样皮损且存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特异性BP180及BP230抗体为特征。有趣的是,大多数PN患者从未出现水疱。本病常对治疗产生抵抗。作者报道1例最初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女性患者,后发现存在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气道阻塞性疾病、 心包及胸腔积液,遂诊断为特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随后3年内,患者进展为顽固性PN。  相似文献   

17.
李秋静 《吉林医学》2012,33(33):7250
目的:对应用伊马替尼对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4例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方法基础上加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髓系肿瘤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伊马替尼对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咳喘定口服液对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探讨中西医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方法及作用机制。方法 26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服用咳喘定口服液,对照组吸入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记录咳嗽症状、分析诱导痰细胞学。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咳嗽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84.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比例转为正常者观察组有9例(69.2%),对照组有10例(76.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未发现有副作用者;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咽喉轻度不适。结论 咳喘定口服液与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均可抑制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气管炎症,从而改善其临床症状;咳喘定口服液具有较少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对预测今后发生婴 幼儿哮喘是否有意义。方法:检测60例首次患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及相对计数,并在该组患者3周岁时进行电话随访,根据毛细支气管炎发病后有无反复发作喘息将随访到的43例患儿分成3组:无喘息发作、可疑哮喘组、哮喘组,同时记录哮喘家族史。结果:哮喘组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数(M,98//mm3)明显多于无喘息发作组(0/mm3)和可疑哮喘组(0/mm3),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与无嗜酸粒细胞增多比较,今后发生婴幼儿哮喘的比率差异显著(P<0.05),而有无哮喘家族史、男女性别差异在发生哮喘的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以后更易发生婴幼儿哮喘。  相似文献   

20.
1981年,Nir等首先提出不同于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的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道如下:龚某,男 22岁.躯干、四肢丘疹伴痒10余年于1984年11月1日入院。一般夏重冬轻,偶尔皮疹全消。近几年觉多处淋巴结肿大,全身情况好。1984年5月发现血嗜酸粒细胞(EOS)高达64%,曾服左旋咪唑驱虫5次。未查到丝虫。皮质激素能使皮疹及痒消失和EOS比例降至正常,停服后症状复发及EOS比例增高。近1月间,皮疹基本消退。无慢性疾病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