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饮片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通过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0月1日~2016年10月31日期间在我院使用中药饮片治疗的患者86例,回顾性分析8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皮肤黏膜方面的不良反应是患者采用中药饮片治疗后最易出现的,发生率为31.40%,消化道及呼吸系统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23.26%、15.12%;中药饮片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为煎煮不当,所占比重为34.88%,配伍禁忌、服用时间过长的所占比重分别为25.58%、20.93%。结论:临床上应总结中药饮片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能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收集我院2015年~2018年丹参注射液在临床使用时发生的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2018年本院机档案室记载有关丹参注射液所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归类,共42例,分析不同年人群、不良反应、病种、联合用药情况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累计器官及系统的不良反应中,全身性损害百分比最高,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依次为26.19%、19.04%、19.04%、16.67%;且男女比例为0.83:1,其中≤12岁的儿童占7.14%,≥65岁的老年患者占40.48%,18~65岁的患者群体占35.71%;病种分析中,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各占11.90%,其次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各占9.5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7.14%;7.14%的患者联合用药≤5种,21.43%的患者5~11种,71.43%的患者≥11种,57%的患者痊愈,31%的患者疾病无明显影响。结论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种类多且涉及人群广泛,尤其是心血管及肾病患者同时进行众多药物治疗时应提高警惕,国家药品安全局需继续加强中药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其合理用药干预措施。方法:对照组研究对象取2015年2月21日至2016年2月19日我院52例老年患者,以2016年3月14日至2017年3月10日50例老年患者为观察组。分析对照组药物使用情况,观察其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并制定针对性合理用药干预措施(于观察组中实施)。观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中,不良反应事件概率为21.15%,在诸多原因中,联合用药所占比例最高(45.45%),其次为生理因素、药物分布;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仅为4.00%,较对照组而言明显更优,P值小于0.05。结论: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予以合理用药干预,可有效避免危险事件,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者共计180例,对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研究180例患者中,共有16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以后出现相应的药物不良反应,占总人数的8.89%,对不良反应类型进行统计比较,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胃肠道反应,占比为43.75%(7/16),其次为过敏反应,占比为31.25%(5/16),此外,还有2例患者发生水杨酸反应,占比为12.5%,1例患者发生瑞氏综合征,占比为6.25%,1例患者出现肝损害,占比为6.25%。在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之后均立即停止用药,同时结合不良反应类型积极给予针对处理,所有患者不良症状均消失。结论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广泛,且使用效果较好,但是在用药期间也应当重视药物不良反应问题,保证给药途径、剂量的正确,且加强对不良反应的观察,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将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5.
贾美云  张艳 《河南医学研究》2023,(17):3103-3107
目的 了解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郑州人民医院2021年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ADR)和药品不良事件(ADE)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分析其发生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抽取2021年全年上报的54例中药注射剂ADR/ADE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发生情况和原因进行评价。结果 ADR/ADE报告中,>50岁报告40例,占比达74.07%,男女性别比为1.25∶1;主要涉及神经系统类和心血管系统类药物;累及器官/系统损害以皮肤及附件(37例次)和消化系统损害(10例次)为主,3例患者出现严重ADR/ADE;发生原因包括医护因素所致33例,药物本身原因或患者自身体质因素所致21例。结论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生ADR/ADE的占比较大,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医护因素是导致ADR/ADE发生的主要原因,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并加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力度,为中药注射剂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比卡鲁胺是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常与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联合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本文报道1例服用比卡鲁胺后致心力衰竭患者,旨在提示应加强临床用药前的心功能评估,避免心力衰竭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薛长红 《大家健康》2016,(8):291-292
目的:研究在医院不良事件管理中实施护理质量指标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该院于2014.2~2015.2期间本院上报护理不良事件70例,采用护理质量指标对其进行分类,分析事件严重程度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发生因素。结果:在本次研究中选取的70例不良事件中,出现用药错误为29例(41.43%),患者发生跌倒为21例(30%),意外拔管15例(21.43%),压疮5例(7.14%)。其中警告事件3例(4.29%),不良事件为56例(80%),未造成后果事件为6例(8.57%),隐患事件为5例(7.14%)。临床不同护理经验及工作时间长短发生不良事件情况不一,工作经验较少,职称较低的护理人员出现不良事件的几率较大,反之较小。结论:针对临床发生各类护理不良事件,医院及科室应制定相应护理管理措施,分析其发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院内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及危险预防意识,提高科室护理服务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确保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清热类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探讨其药学监护方法,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事件详细个案,统计、分析其发生原因和特点,总结清热类中药的药学监护点.结果 共收集22味常用清热类中药、111例不良反应/事件个案,主要分布在15~59岁人群中,男女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事件可累及多个系统-器官;自行用药、超量用药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结论 清热类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未正确用药所致,可根据清热药药性特点建立适宜的药学监护方法,减少不良反应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临床报告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在本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且出现不良反应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以及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结果经过分析总结,本研究中38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报告,累及系统最多的为皮肤系统,主要表现为过敏、瘙痒、皮疹等,为19例,占比为50.00%,其次为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共9例,占比为23.68%,此外还有神经系统损害(头晕、头痛等)以及循环系统损害(心律不齐等)患者各5例(13.16%)。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占比最多的为头孢曲松钠,为15例(39.47%),其次为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各有9例,分别占23.68%,头孢克洛导致的不良反应有5例,占13.16%。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可导致患者皮肤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出现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时影响治疗的效果,临床用药时应当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为患者制定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并对可能导致的不良发应有全面的了解,加强用药观察,以避免引发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0.
乐岚  刘建平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9):1166-1168
目的 分析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0岁患者47例(52.8%),≥60岁患者42例(472%).81例患者于服用他汀类药物3个月内发生不良反应,占91.0%.其中单一用药的有32例,占36.0%,合并用药的57例,占64.0%.以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55.1% (49/89),其次分别为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及普伐他汀4.5%(4/89);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类型包括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附件等.结论 临床应严格掌握他汀类药物用药指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确保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抗感染类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412份抗感染药物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对患者的药物种类和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分类统计。结果:2014-2018年我院涉及抗感染药物处方总数为78 893份,其中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412份(0.52%);科室中内科的抗感染药物处方数量最多,但儿科发生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1.11%);虽然成人发生不良反应的数量略高于儿童,但儿童发生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所占比例(1.11%)显著高于成人(0.35%)。3岁以下婴幼儿、80岁以上高龄人群抗感染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发生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性别分布并无明显差异,单一用药较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抗细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41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占比最高为1.49%,其次是喹诺酮类占比1.12%、青霉素类占比1.01%、大环内酯类占比0.97%;从具体使用的抗感染药品来看头孢拉定占比最高为0.82%,其次是左氧氟沙星占比0.67%、克拉霉素占比0.60%;药物不良反应集中体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损害和给药部位损害;其中药品用量错误是导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所占比例32.52%)。结论:抗感染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诸多因素均有关,通过加强对抗感染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监测并加强药物的临床应用监督与管理,能够尽量确保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饮片处方的规范性与用药合理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门诊部使用过的中药饮片处方300张,作为实验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规范中药饮片处方和合理用药。结果从处方统计情况来看,年龄分布为36~55岁、56~75岁,两个年龄阶段的占比最高;超剂量用药不合理数占比最高,不合理率占比为17.67%。结论加强规范性与用药合理性是提升中药饮片整体疗效的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云南省腾冲县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ADR)应发生的一般情况及特点.方法 对我院收集2008-2011年的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对报告职业、ADR类型、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数、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7例ADR报告中.以护士报告为主占72.73%,一般的ADR占88.31%,大予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40.26%,其次是小于1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为23.37%;涉及药品34种;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85.71%;抗菌物药发生率ADR最高.占41.18%.以氟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最多,最常见ADR的临床表现是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8.63%.结论 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静脉注射剂,重点关注特殊人群用药,减少ADR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给药错误发生了24例,占全年护理不良事件的32%,是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的主要类型,用药差错是影响患者安全最突出的问题,新护士发生差错的概率较高。重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时讨论整改并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及流程,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同时探讨参麦注射液的合理用药方法。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由参麦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患者1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整理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以便探讨合理用药方法。结果本组131例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变态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其值为58.02%(76/131),而变态反应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其值为33.59%(44/131);呼吸系统反应所占比最低,其值为2.29%(3/1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变态反应的发生与发生不良反应时间、静脉滴注速度以及性别有关(P0.05);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单次溶媒剂量、合并用药数量有关(P0.05);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与静脉滴注速度、单次溶媒剂量有关(P0.05);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单次溶媒剂量、溶媒选择以及性别有关(P0.05);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发生不良反应时间、静脉滴注素速度、单次溶媒剂量、单次用药剂量、合并用药数量以及既往患病史有关(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较多,需要规范用药方法,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门诊输液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方法将本院门诊输液治疗患者300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对护理期间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解决措施。结果本次研究300名患者中,出现安全问题患者共30例,其中用药安全隐患7例,占比为2.33%;护理人员安全隐患9例,占比为3%;患者安全隐患13例,占比为4.33%。结论根据门诊输液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改进对策,有助于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思考分析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与用药安全相关的内容和方法。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医院西药房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出现的40起高危药品管理不当事件和用药不当事件等进行综合研究,根据风险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制定出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规划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和安全用药管理的有效对策和方法。结果医院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不当事件调查中共出现40起风险性事件,其中占比最大的是高危药品存放不当类事件,共有14起,总占比35.0%;其次是药品管理制度不完善类事件,共有13起,总占比32.5%;然后是药品标识内容不完整类事件,共有11起,总占比27.5%;最后还有其他类型的不良事件,共有2起,总占比5.0%。事件类型不同、事件诱因也不同,因而需要针对性地研究和制定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结论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问题以及用药安全不当问题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要结合临床实践情况研究解决方案,在药品安全管理中,全面有效地提高医院高危药品管理的综合水平和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护理中发生用药错误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共计98例,其中有19例用药错误事件,占比为19.39%,均未对患者造成伤害。对这些用药错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结果经过分析,导致用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有管理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安全用药意识薄弱、不严格执行医嘱、药品管理工作漏洞等。面对这些原因,首先应当加强护理人员对用药错误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的正确认识,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以及安全意识,工作中严格执行工作制度、流程以及医嘱,还应当在药品管理方面进行强化,护士长应当做好护理人员的工作检查及发挥监督职责。总之,应当从多方面着手,最大限度避免用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导致用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很多,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能够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减少护患纠纷以及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9.
崔岩 《中国医药导刊》2018,20(10):637-640
目的:分析192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并研究应对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用药后发生ADR的患者192例,分析不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生ADR的性别和年龄,不同给药方式ADR发生情况以及ADR累及器官情况并研究应对方法。结果:192例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后发生ADR的患者中,注射用头孢呋辛钠ADR发生例数最多,其次分别为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在入选患者中,>60岁的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女性占59.90%,男性占40.10%。给予静脉滴注的患者发生ADR者多于使用口服剂型患者。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用药后首要累及的器官为皮肤及附件,其次分别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结论:给予患者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时要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使用药物,对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造成的ADR要有效控制,有ADR出现时要及时停止用药,同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20.
任霞玉 《求医问药》2014,(15):136-137
目的:研究引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与上报影响因素,探讨相关的防范对策。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我院上报的72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表格统计、原因归类分析。对与这些护理不良事件有关的护理人员发放匿名问卷进行调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结果:护理制度与流程执行不严格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第一要素(占50%),其中又以违反操作流程为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占12.5%。在所有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二级影响因素中,护工失误所占的比例最高,约占15.3%。对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害怕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被扣罚奖金是影响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最主要的因素(占36.1%),其次为护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23.6%)。结论:对我院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和上报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制定相关制度和预防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主动上报率及护理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