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研究有关文献中中药的消化系统毒性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文献研究方法 ,对 12 2种具有消化系统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消化系统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消化系统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四气属性中寒、热两类药物 ;五味属性中苦、甘、辛三类药物 ;归经属性中归肝、脾、肺、胃四经的药和有效成分中含生物碱类及甙类成分的药物方面。结论 :中药药性理论及有效成份与其消化系统毒性之间有一定关系 ,应用文献统计归类分析的方法 ,分析研究已有资料中中药毒性是确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144种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中寒温性药物、苦辛甘味药物、归肝肺经药物居多,有肝毒性中药也有这种趋势,肝毒性中药与一般中药在四气五味归经方面分布趋势大致相同。结论:提示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检索有关文献资料中中药肝毒性的报告及其与中药药性、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中药药性及其有效成分与肝毒性有一定相关性.肝毒性主要集中在寒、热类,苦、辛类,归肝、脾、肾经类和有效成分中碱、甙类药物方面.配伍、炮制可降低药物肝毒性.掌握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途径、靶点,对临床早期诊断与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谈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李思三(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450004)主题词炮制,四气五味/分析中药炮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及药物毒性等具有一定影响,本文就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综述如下。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五味又称性味,药物的性...  相似文献   

5.
对417种植物类药与其中101种降压中药药性的比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植物类中药与所含降压中药药性的比较分析。方法:从《中国药典》所载417种性味、归经记载齐全的植物类中药中选取具有降低血压药理作用的中药101种,对其四气、五味、归经和主要功能与417种中药作药性的比率分析。结果:四气、五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归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植物类降低血压中药以性辛者多、味苦者多,多归肝胆经,提示可依此类药的化学成分在植物中筛选有效的植化成分、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辛味中药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与来源中药药性特征的关联性。方法 测定33种中药挥发油的理化参数,采用人角质形成HaCaT细胞考察制得的33种中药挥发油的毒性,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药药性特征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采用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法证明辛味中药归经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是高度相关的(P=0.0411<0.05),并且发现归肝、肺、胃、肾、大肠等经的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小,归心、心包、脾、膀胱、三焦、胆等经的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大。通过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法建立一种综合中药药性特征(四气、五味、归经)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相关的数学模型(P=0.0414<0.05),发现皮肤细胞毒性小的药性特征组合为凉+苦+归经(肝或肺或肾或大肠或胃),皮肤细胞毒性大的药性特征组合为热+甘+归经(心或心包或脾或膀胱或三焦或胆)。结论 药性特征尤其是归经影响辛味中药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7.
140味降脂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近10年单味中药降血脂文献检索,统计分析降脂中药类别、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的频次与频率。结果共检索出442篇文献,单味降脂中药140味:其中以补虚类(31味)、清热类(27味)最多;四气以寒凉为多,累计频率50%;五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86.0%;归经以肝、肺、肾、胃、脾为主,累计频率76.9%;功效以清热、祛痰(湿)、理气、活血、补阴、补阳、补气为主,累计频率90.0%。结论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以调理肝脾为主,兼顾肾肺胃以治其本,重用清热化痰(湿)、行气活血类降脂中药,为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拟制出降脂效果最佳组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中药学最重要的特色理论之一。药性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一般认为,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其中,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  相似文献   

9.
阐明了中药炮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从药物的不同性能(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加入不同辅料、采用不同的加工炮制等方面论述。结论:中药炮制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健康成年人血浆肉毒碱水平和日尿肉毒碱排出量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测定健康成年人血浆肉毒碱水平及日尿肉毒碱排出量,为研究疾病状态下肉毒碱代谢改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给予40名健康成年人(男、女各20名)标准饮食,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空腹血浆总肉毒碱(TC)、游离肉毒碱(FC)和乙酰肉毒碱(AC)水平及日尿TC、FC和AC排出量。结果血浆和尿液肉毒碱测定的变异系数在9.1%以下,偏差不超过5.6%,标准曲线的相关强度r2≥0.999。给予健康成年人标准饮食后,男性血浆TC、FC和AC水平眼(53.1±8.5)、(41.2±6.1)、(6.2±0.6)μmol/L演高于女性眼(45.4±5.6)、(35.2±4.9)、(5.7±0.7)μmol/L演(P=0.002、0.002、0.035);男性日尿TC、FC和AC排出量眼穴386.1±22.9雪、穴180.5±31.8雪、穴33.8±3.3雪μmol演高于女性眼穴240.1±35.6雪、穴112.7±22.6雪、穴29.3±4.3雪μmol演穴P<0.0005、<0.0005、<0.0005雪。空腹血浆TC、FC和AC水平及日尿TC、FC和AC排出量均与机体瘦体重有关穴r=0.501~0.856雪。男性血浆穴TC-FC雪/FC比值为0.29±0.05,女性为0.29±0.04。结论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肉毒碱水平和日尿肉毒碱排出量,其重复性好,回收率高。给予健康成年人标准饮食后,空腹血浆肉毒碱水平和日尿肉毒碱排出量均与机体瘦体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期(桥本病甲减期)用药规律。方法 :在中国知网、维普网数据库检索桥本病甲减期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方法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复方24个,常用药物85味,性味以温、寒、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肝经最多。关联分析提示中医治疗桥本病甲减期常用组合为黄芪-浙贝母、浙贝母-夏枯草、黄芪-夏枯草、黄芪-当归、白术-茯苓等。结论:临床医家对桥本病甲减期辨证论治以整体为主、局部为辅,用药以具有补益、化痰散结、理气、活血功用的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3.
分析健康对照组42人,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初发组26人、治疗未愈组22人、治疗缓解组36人的血清微球蛋白(β2-M),FT3、FT4水平。结果分别为1.14±0.86,6.32±2.10,14.74±4.07;2.72±1.93,29.17±17.28,50.93±21.15,2.88±2.08,15.23±9.25,23.19±15.32;1.50±0.86,5.23±1.64,12.83±4.86.甲亢初发组与未愈组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缓解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甲亢初发组FT3、FT4与β2-M含量呈正相关,未愈组则无相关关系。4组人群甲状腺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69%、31%、17%,其中初发甲亢组甲状腺微粒体抗体阳性率高(57.7%).在甲亢治疗早期抗体平均结合率下降速度早于β2-M、FT3、FT4,但最终恢复到正常范围又慢于它们以上3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以探讨药性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之间的相关性,为归肺经中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中国药典》所载归肺经中药进行统计,从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50味归肺经中药中寒凉性药物占50.4%,温热性占28.4%;五味中以苦味居多,其次是甘味和辛味;功效以清热、祛湿、化痰为主;化学成分以苷类最多,其次是黄酮类、糖类、挥发油类;药理作用主要是抗菌、抗病毒、祛痰、镇咳、平喘。结论:归肺经中药多苦寒、含苷类成分,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抗菌、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附子煎煮与配伍应用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水浴和微波加热条件下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的水解规律,检测与不同中药配伍煎煮后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方法:分别以水煎煮和微波加热的方法提取附子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对其中的3种双酯型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进行含量测定;同时检测与不同中药配伍煎煮后,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减少程度的差异。结果:附子水煎煮30 min后,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分别变为峰值的10.5%和41.9%,乌头碱完全检测不到;附子微波加热150 s后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峰值的59.2%、41.4%和86.6%。与生附子单煎煮比较,生附子与大黄、干姜或甘草共煎后,乌头类生物碱总含量均明显下降,分别降至附子单煎煮时的52.8%、66.2%和53.4%;与人参或白芍共煎煮后略有下降,分别为附子单煎煮时的79.5%和83.7%。结论: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在水煎煮和微波加热过程中有不同的水解规律;生附子与大黄、干姜、甘草、人参或白芍共煎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分化及鉴定方法。方法采集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测定分化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表达及其变化。结果培养7d后多数细胞贴壁生长,逐渐显示内皮细胞的形态特点,传代培养4周后呈典型铺路石样,并可继续稳定传代扩增;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CD31、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和vWF均呈阳性;流式细胞显示,经体外诱导培养后CD34^+/AC133^+细胞数明显增多。结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中含有能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内皮祖细胞,其在一定条件下可稳定分化、扩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安医家王仲奇治疗时邪病的处方用药特色。方法:从《王仲奇医案》中选取王仲奇治疗时邪病的有效处方74首,利用Office 2010处理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应用数据分析软件IBM SPSS Modeler 14.1和SPSS 22.0,分别对所用药物的用药频数、性味归经、药物类别、聚类规则及关联规则等进行分析。结果:用药频数前五位分别是茯苓、苦杏仁、佩兰、通草、半夏。药类及性味归经频数分析显示清热药、化痰药、补虚药和解表药位居前四位;以苦寒之药佐甘温之药,寒温并用;药物以入脾胃经为主,兼顾肺气的功能,脾肺同调。聚类规则分析显示处方含金银花、天花粉、石斛等9类药物。关联分析得出二项配伍药对前3位为苦杏仁、前胡,茯苓、黄芩,苦杏仁、黄芩;三项配伍前3位为苦杏仁、枳壳、茯苓,茯苓、青蒿、苦杏仁,茯苓、薏苡仁、佩兰。结论:王仲奇辨证论治时邪病时,以三焦为本,多从湿热入手,治疗以苦寒药与甘温药并用,驱温热,化湿浊,时邪亦解矣。  相似文献   

18.
龙胆泻肝汤类方用药规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龙胆泻肝汤类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查找《简明方剂辞典》,共得龙胆泻肝汤类方方剂40首,共用中药51味。对这51味中药的核心系数、性味、归经进行统计,从而对龙胆泻肝汤类方的用药规律作出初步分析。结果:51种中药根据其核心系数分为4组,大多数中药为味苦、性寒凉,入肝经。结论:龙胆泻肝汤类方用药以苦寒入肝经为主,明确了该类方基本特征;用药涉及面极广,则反映类方证群涉及证候广,也反映了制方人配伍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