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58岁,因突发右下腹疼痛4 d入院.自述4 d前因"大便变细2年"在我院行"钡灌肠检查"后出现右下腹疼痛.6 d前在我院肠镜检查,见结肠内多发息肉,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正> 患女,28岁,因腹泻、便秘1月就诊。腹泻时有暗红色血块排出,量少,4~5次/d,伴下坠及下腹疼痛,持续1周后转为便秘。服药无效,无纳差、发热及明显消瘦。其父亲及一弟死于结肠癌。结肠镜示: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有较多0.2~1.0cm大小带蒂、亚蒂及无蒂息肉。诊断为结肠多发息肉。病检报告:腺瘤性息肉。查体: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下腹轻压病,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活跃,余无异常。肝功能、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均正常。胃镜未见胃、十二指肠息肉。血常规:Hb81g/L,RBC4.05×10~(12)/L,WBC6.9×10~9/L,出凝血时间正常。行结肠切除术,术中见直肠满布米粒大小息肉,因家属拒绝肛管切  相似文献   

3.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例1,男,18岁.从2003年开始出现腹泻,大便3~4次/d,偶为血便,腹泻前有左下腹疼痛,经抗感染治疗无效,后腹泻次数增多,多为血便,伴有乏力、纳差、贫血,先后在广州等多家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均诊断为结肠多发性息肉,后又回我院复查肠镜(2004年3月18日),见从肛门至降结肠处肠壁粘膜有数百枚大小不等息肉,呈半球形,尤以直肠处息肉更为密集,其中距肛门约5cm处息肉表面不光滑,有糜烂,已造成肠腔狭窄,触之易出血,同时作胃镜示: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降段见多个半球形隆起,最大约0.5em×0.6cm,表面光滑,取直肠、胃窦处隆起病变送病检,提示多发性腺瘤性息肉,其中直肠处已癌变,患者未行手术治疗,1个月后去世,追问其家族成员情况,其母10年前也因便血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示:多发性结肠息肉并癌变,已去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下全结肠、直肠切除术在治疗家族性大肠息肉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例行经腹腔镜下全结肠、直肠切除术的家族性大肠息肉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10~540 min,术后24~36 h即有排便、排气,无腹腔出血、肠梗阻、腹内脏器损伤、吻合口瘘、尿潴留等并发症出现.保留肛门者术后半年内大便次数增多,5~20次/d,半年后减少至3~6次/d.其中1例行回肠直肠吻合术者术后1年复查再发直肠息肉,在电子肠镜下切除,随诊至今无复发.1例直肠癌患者术后1年出现肝脏转移致全身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 腹腔镜下全结肠、直肠切除术微刨、美容、痛苦轻,胃肠功能恢复快,切口和肺的并发症少,肠粘连、肠梗阻发生率低,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1临床病例 男性患者,27岁,已婚,因检查发现结肠息肉2年就诊.既往于1岁时发现口唇及颊黏膜,双手指、足趾末端黑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1995年因“肠梗阻”行外科手术,术中发现肠息肉,行部分肠段切除术.其母亲有“胃息肉”病史,未明确诊断.患者2003年9月28日肠镜提示结肠多发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息肉8处,病理示:结肠黏膜增生性息肉.  相似文献   

6.
马双  冉文斌  孙晓滨  杨梅  刘榴  单晶   《四川医学》2022,43(4):418-420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因“发现胃多发息肉样肿物8+月”于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患者8+月前因黑便伴头晕、乏力,行胃镜检查示胃多发息肉样肿物,病理检查提示增生性息肉。血常规示血红蛋白62g/L,予以“泮托拉唑、多糖铁”等治疗后症状改善,后经常有上腹饱胀感。既往反复鼻衄6年,4年前行电凝治疗后未再出血。2+年前因回盲部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家族中有两位姑妈分别患直肠癌及膀胱癌。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无脱发、皮肤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一2012年3月行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手术切除的58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45~168(85.2±16.5)min,术中出血量15~65(33.4±8.1)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6~36(22.5±4.8)h,住院时间5~10(6.5±1.2)d。术后无吻合口漏、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所见息肉直径大、绒毛管状腺瘤:多发的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较高。结论应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对直径大、绒毛管状腺瘤、多发的息肉一经发现应尽快切除。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5岁。因粘液血便反复发作1年,加重1个月,收住入院。直肠镜检查:直肠多发性息肉伴出血。纤维结肠镜检查:全结肠、直肠多发性息肉病。GI检查:食管、胃、小肠未见器质性病变。入院作次全结肠切除术,阑尾切除,保留盲肠及直肠中下段。术中见保留肠腔两切端粘膜色泽正常,有散在绿豆大小息肉隆起数十枚,以直肠尤甚,电灼后行端端双层吻合术。病理诊断:结肠、直肠多发性息肉病。术后第5天拔除肛管出现便血不止,再次手术探查见盲肠前壁粘膜面有4枚绿豆大小息肉,其中系膜侧2枚息肉渗血。吻合口愈合良好,直肠粘膜粟粒息…  相似文献   

9.
1临床病例男性患者,27岁,已婚,因检查发现结肠息肉2年就诊。既往于1岁时发现口唇及颊黏膜,双手指、足趾末端黑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1995年因”肠梗阻”行外科手术,术中发现肠息肉,行部分肠段切除术。其母亲有“胃息肉”病史,未明确诊断。患者2003年9月28日肠镜提示结肠多发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息肉8处,病理示:结肠黏膜增生性息肉。2005年4月29日再次肠镜提示结肠多发息肉,病理结肠黏膜错构性息肉,结合临床诊断Peutz-Jeghers综合征。2005年6月6日肠镜下见距肛门40~10cm处可见19余枚大小不等的息肉,最大的直径约3cm,最小的约0.5cm,除距…  相似文献   

10.
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一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一家 2例 ,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 1,男 ,2 8岁 ,因反复便血 3个月于 1997年 7月 14日入院。其母因“直肠癌”于 2 0多年前施多次手术后去世。体检 :患者形体消瘦 ,腹部未扪及包块。直肠指诊 :距肛门3cm以上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电子结肠镜检查示自回盲瓣至直肠上段粘膜 ,满布大小不等的息肉 ,大的约 3~ 4cm ,小的约 0 .3~ 0 .5cm ,有的息肉表面糜烂出血。胃及小肠钡剂造影未见息肉。CEA 6 0 .1ng ml。入院诊断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经TPN治疗两周后在全麻下施全结肠…  相似文献   

1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由定位于5q21染色体上的APC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以家族聚集性、结肠及直肠粘膜多发息肉为特征。随着时间发展,FAP患者腺瘤的大小和数量会不断增多,40岁之内发展至结直肠癌或十二指肠癌及壶腹旁癌的几率分别为50%、4%,若于60岁之前未进行积极治疗,癌变的几率则将达到100%[1]。本文病例家族性息肉病直肠癌术后表现为胃、小肠多发息肉患者经单气囊小肠镜(Single-balloon enteroscope,SBE)(图1)治疗后,疗效满意。但因患者手术方式复杂,腔道较多,故此次检查属困难性SBE检查,若检查不仔细,极易遗漏病灶,故于此对我们进行的SBE诊疗方法进行一总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肠造口术加新辅助化疗在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行结肠造口术23例患者的有关病历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全组2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2周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获取病理诊断.23例患者均得到病理确诊.后续治疗,10例患者结肠造口术后全身化疗4周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二次术后完成8周期化疗;8例患者结肠造口术后给予全身化疗12个周期化疗;5例患者因年龄偏大, 结肠造口术后未进行进一步治疗,1年内因肿瘤原因死亡3例. 23例患者均进行随访,最长随访2年半.其后1年患者生存率87%.结论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行结肠造口术加新辅助化疗是值得尝试的治疗方案,可使患者获得二次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性息肉病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我们应用腹腔镜对8例家族性息肉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观察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以及随访结果并与2001年以前开腹全结肠切除的6例患者作为对照比较。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78min(165~210min),与开腹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110ml(70~200m1),肛门排气时间1.2d(1~3d),住院时间12.5d(10~18d),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2~58个月,平均46.8个月,腹腔镜组无局部复发,开腹组1例患者术后25个月直肠复发并癌变。术后1个月内控便困难,每天排便9~10次,有便意;术后3个月每天排便4~8次,能控制成形大便,但水样便及气体控制困难;术后6个月每天排便3~5次,能控制成形大便,基本能控制水样便及气体;术后9个月后每天排便2~3次,能随意控制成形大便、水样便及气体。结论腹腔镜行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性息肉病具有安全、有效、微创、术后疼痛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熟练的腹腔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 患者男,69岁,因乏力、食欲减退伴消瘦4月,发热3月入院.患者4个月前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伴消瘦,近3月出现发热,多于午后发生,不定期发作,未测体温,口服”扑热息痛片”后体温可恢复正常,无盗汗,无咳嗽、咳痰.辅助检查:PPD试验阴性;结肠镜:回盲部及结肠肝曲溃疡增生性病变:克罗恩病?肠结核?(见图1);小肠造影:1.十二指肠多发憩室2.回肠末端及盲肠改变:肠克罗恩病可能大,肠结核不除外.诊断考虑:克罗恩病或肠结核,给予诊断性抗痨治疗3个月,复查结肠镜:1.回肠末端、回盲瓣、升结肠溃疡性病变2.结肠多发息肉(见图2);病理:回肠、升结肠:粘膜炎性溃疡(见图3).复查结肠镜所见病变较前改善不明显,治疗上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口服半年.再次复查结肠镜:结直肠多发息肉高频电切术,建议定期复查直肠炎症(见图4);病理:升结肠:炎性息肉降结肠:腺管状腺瘤并轻度不典型性增生直肠:腺管状腺瘤并中度不典型性增生(见图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病理类型及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 我院内窥镜室2006年1月至12月结肠镜检查2055例,对其中结直肠息肉患者746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之间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多发息肉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息肉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最多;多发息肉、管状腺瘤病例中息肉恶变率高.结论 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多发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腺瘤性息肉、多发息肉恶变率高.  相似文献   

16.
例1男,16岁.因便血伴腹痛二年而就诊.肛内指诊:距肛缘5cm即触及多枚质软、有弹性、大小不等的瘤状赘生物,退指套有少量新鲜血染.钡剂灌肠片示:整个结肠内有息肉存在,肠腔内多处充盈缺损.纤维结肠镜检查插入18cm处因息肉成团凸向肠腔,不能继续插入.取活检组织两组,病理诊断为:腺体数量增多,上皮细胞形态及染色为不典型改变,核分裂增多,符合腺瘤样息肉.遂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全结肠切除术,直肠粘膜剥脱,腹壁造瘘.半年后行二期回肠直肠吻合术.术后剖开切除肠段,见肠腔内布满息肉,大小不一,串连成堆,集簇成葡萄状,部分已无正常粘膜可见.病理诊断:腺瘤样息肉.随访一年,已复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次全大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85~2000年21例FAP患者行次全大肠切除术后残留结肠或(和)直肠的结肠镜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残留结肠、直肠内都有不同程度的腺瘤复发,发生率100%;残留直肠内腺瘤生长较近端的残留结肠密集;1例术后4年直肠腺瘤癌变,累积直肠癌的发生率4.8%.结论:采用保留直肠的手术方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但有残留直肠息肉癌变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位结肠梗阻行Ⅰ期肠切除、肠吻合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4年4月—2012年4月采用低位结肠梗阻Ⅰ期行肠切除、肠吻合的50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灶在直肠21例,乙状结肠15例,降结肠10例,脾曲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肠瘘4例,直肠2例,乙状结肠及降结肠各1例,行引流、营养支持、远近端肠腔内减压后治愈;术后随访1年,有继发粘连性肠梗阻12例,肿瘤复发梗阻8例,无再发肠瘘,术后有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病例术后生存质量良好.结论 在低位结肠梗阻行Ⅰ期肠切除、肠吻合具有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术后护理工作量轻,其术后肠瘘并发症风险率与开放手术相当,具有进一步实践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PJS)是一种少见的家族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皮肤黏膜(口唇、面颊、四肢末端)色素黑斑、胃肠道多发息肉为主要临床特征,癌变率较高,胃、结直肠、小肠癌变风险更高,且恶变不仅局限于胃肠道,亦可发生于胃肠道外. PJS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病变进展时可出现肠梗阻、肠套叠及肠坏死等并发症,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较重要.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例PJS患者,现将其诊断与治疗过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5岁,以发现胃及结肠息肉1 d为主诉于2019年8月2日收入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患者于5岁时因口唇及四肢末端出现黑色素沉着就诊,当时建议成年后行消化道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20.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连性肠梗阻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非手术疗法无效者或就诊时已发生肠绞窄者 ,均需急诊手术。患儿往往有严重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乃至休克 ,故观察病情及护理极为重要。我院近 10年来收治 13例小儿粘连性肠梗阻 ,均手术治疗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3例 ,年龄出生后 3月~ 10岁 ,平均年龄约 5 .5岁。阑尾切除术后 6例 ,腹股沟斜疝手术后 3例 ,先天性巨结肠症根治术后 2例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行结肠切除术后 1例 ,胎粪性腹膜炎粘连分离术后 1例。第 1次手术至发生肠梗阻的时间除 1例 1年外 ,余 12例在 3~ 3 0d ,平均 1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