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0):34-37
目的观察基于不同Brunnstrom分期的推拿方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8年8月在脑科中心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伴有下肢功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基本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运动疗法基础上加用基于Brunnstrom不同分期的推拿方法。两组共治疗6周,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FMA-L、MAS及BB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L、MAS及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6周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MAS评分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FMA-L及BBS评分升高更明显,MAS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在常规治疗方法上加用基于Brunnstrom不同分期的推拿手法更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平衡功能,减轻下肢肌张力,提高下肢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均出现肢体痉挛症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的FMA评分、Barthel评分、上肢、下肢MAS评分与治疗效果。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arthel评分均显著提高,但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明显偏高(均P0.05)。不同的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MAS评分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明显偏低(P0.05)。经临床治疗效果判定,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疗效显著,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平行设计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6例及联合组34例。对照组予节律性运动训练,观察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3组均治疗3周。比较治疗前、治疗3周后患者的改良Ashworth(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LE)评分。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观察组对比,联合组MAS评分、NIHSS评分、CMCT均降低(均P <0.05);BBS评分、MBI评分、FMA评分均升高(均P <0.05);与对照组、观察组相比,联合组总有效率最高(P <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肌张力,改善平衡能力及神经功能,降低中枢运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调制中频电疗法对早期脑卒中足背屈能力疗效观察.方法 100例脑卒中早期足背屈能力处于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8 例,2组均接受正常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中频电治疗,疗程6周.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Lovett分级法评定肌肉 功能量表(软瘫期).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Lovett分级法评定肌肉功能量表(软瘫期)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6周后,发现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Lovett分级法评定肌肉功能量表(软瘫期)评分均较治疗前得到进一步提高(P <0.05),此时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P <0.01)、Lovett分级法评定肌肉功能量表(软瘫期)(P <0.01),差 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系统地针对早期脑卒中足背屈功能障碍患者(软瘫期)进行等幅中频电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早期脑卒中足背屈(足下垂)功能障碍患者,具有统 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足背屈功能出现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中频电治疗对于早期脑卒中足背屈(足下垂)能 力有显著疗效,通过本研究也希望业界同行们重视对于脑卒中早期足背屈功能障碍患者及时、积极的给与中频电治疗,有助于减少早期脑卒中足背屈(足下垂)患者 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悬吊运动训练(SE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下肢运动能力及平衡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住院部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肌力、步行、平衡功能等训练治疗,观察组行常规治疗+SET。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以Berg平衡量表(BBS)、Lindmark平衡反应、FuglMeyer(FMA)对治疗前后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运动能力进行评分,观察患者步态指标[步长、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BBS、Lindmark评分和10 m MWS、步长值均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行康复治疗中使用SET,效果理想,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以及步行能力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踝关节策略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姿势平衡及提高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治疗的168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8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踝关节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加用踝关节策略稳定极限训练,1个月、3个月后比较两组相关康复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试验组的BB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10m MWS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踝关节策略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姿势平衡,改善其步行能力,对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2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常规步态训练;观察组予以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测量踝背伸功能(AROM)、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量表及6 min步行距离法(6MWT)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前AROM及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ROM及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FAC、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AC、6MWT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步行速度及左右步长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步行速度较治疗前下降,而左右步长差较治疗前提升;且观察组步行速度下降幅度及左右步长差提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肌肉痉挛程度[综合痉挛量表(CSS)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运动功能指标[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和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评分]和平衡功能指标[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SS和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PDMS和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疗效确切,能减轻肌肉痉挛,改善运动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9.
杨志文  牟杨  侯爱莲  施伟 《西部医学》2023,35(6):899-903
探讨基于表面肌电图结果观察经筋电针治疗方法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功效。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52例,运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方法分为经筋电针组、电针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均在接受规范临床治疗基础上,以30 min/次,1次/d,6次/周,共两周的治疗频率、疗程接受经筋电针治疗或电针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患侧均接受表面肌电图、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表面肌电图结果显示:两组患者F波阈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经筋电针组较电针组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F波波幅、F波出现率、M波波幅却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经筋电针组较电针组明显增高(P<0.05);量表评估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经筋电针组较电针组明显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显示,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经筋电针组较电针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经筋电针治疗在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痉挛症状、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远期疗效优于传统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蜡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物理疗法、作业疗法。治疗组患者辅以蜡疗。采用痉挛评定(MAS)、腕关节活动度(AROM)和Fugl-Meyer手功能评定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观察两组患者手部痉挛及功能的变化。结果:在腕关节痉挛和腕关节活动度方面,治疗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Fugl-Meyer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蜡疗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偏瘫患者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加味桃红四物汤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2018年6月住院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巴氯芬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桃红四物汤。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时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关节活动度(RO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内收肌群、屈膝肌群、踝背屈肌群的MAS、CSI较前降低,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屈髋、屈膝、踝背屈ROM明显增加,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配合综合康复能有效的改善创伤性脊髓损伤后的肌痉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运动控制锻炼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状态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下肢痉挛症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运动控制锻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下肢痉挛临床疗效、下肢关节痉挛程度评分及FMA评分及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下肢膝关节、踝关节痉挛程度评分降低,FMA评分升高,组间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运动控制锻炼在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下肢痉挛状态,并且能够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临床上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150例纳入研究对象,以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75例,以康复训练联合中医按摩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屈肘肌群及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I)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按摩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病情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0月‐2017年9月接诊的1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悬吊训练。对比两组患儿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康复效果。下肢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测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FMA)进行测评,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71%vs. 85.71%,P 0.05)。治疗后两组MAS明显降低(P 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 0.05)。治疗后两组FMA、BBS明显升高(P 0.05),但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 0.05)。结论悬吊训练较传统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部针刀治疗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针刺配合综合康复训练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头部针刀治疗。2组患者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评分和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FMA-L量表评分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FMA-L量表评分明显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平衡能力BBS量表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平衡能力BBS量表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移动能力TUGT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移动能力TUGT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头部针刀治疗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夹脊穴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分级、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r指数(B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间MAS分级,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FMA、BI评分均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有助于缓解痉挛状态,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踝关节的背伸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速度、能力与耐力、功能和左右步长差。结果:干预组的AROM角度和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6MWT、10 m MWS和FAC评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左右步长差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踝关节的背伸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功能,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和耐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丁勇 《中医学报》2016,(12):2025-202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太极推拿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给予降血压、抗凝、降血糖、调血脂等治疗,康复治疗采用Bobath方法。对照组加用醒脑开窍针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太极推拿法。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al deficit scores,ND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Ashworth评分法评价治疗前后痉挛程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BBS)评价平衡能力,采用Fugl-Meyer(FMI)量表评价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采用Barthel指数(BI量表)评价。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7.27%,高于对照组的70.91%(χ~2=4.453,P0.05);治疗后观察组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等NDS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Ashworth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减轻(P0.05),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I、BBS和FM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BI、BBS和FMI量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太极推拿治疗脑卒中偏瘫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19.
雷迈  吕泽平  谭威  黄东挺  卢斌  吴旻  李千穗 《广西医学》2012,34(12):1613-1615,1618
目的探讨推拿点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痉挛模式的影响。方法首发脑卒中患者87例,按住院号单双随机分为推拿点穴组46例和对照组41例,推拿点穴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推拿点穴,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偏瘫上肢功能进行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肩内旋肌、肘屈肌及屈腕肌张力水平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FMA上肢功能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推拿点穴组FMA上肢功能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推拿点穴组总有效率为52.17%(24/46),高于对照组的29.27%(12/4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内旋肌、屈肘肌、腕屈肌MAS评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推拿点穴组肩内旋肌、屈肘肌、腕屈肌MAS评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点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抑制痉挛模式的形成,帮助患者顺利度过痉挛期,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对症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路志正化浊通络畅气机方治疗。观察两组连续治疗8周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FMA、BI、BB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 0.05);治疗后治疗组FMA、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BB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提高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影响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