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百年沪上,名医辈出。自20世纪初以来,上海按照现代学堂模式开展中医药的规模教学已有90余年的历史。其中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国医学院、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等与我校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期间造就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中医人才,亦不乏有许多名的中医学思想家、中医临床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他们誉满杏林、德扬海内,学问渊博、医术精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上海中医“老三校”(原私立上海中医学院、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与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办学方向与目标、课程设置与建设、教学风格与流派特色等方面的比较,认为“老三校”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上海中医学院,虽无直接的承续关系,但前的教育实践与成果,为上海中医学院的组建、发展、壮大提供了创业和学术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时逸人(1896~1966),原籍江苏无锡,后迁镇江。幼从同邑名师学医,1916年悬壶开业。1928年在上海创设江左国医讲习所,并受聘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等校担任古今疫症教授。1929年秋受聘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并在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任教,主编《山西医学杂志》垂十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辗转武汉、重庆、昆明,后返回上海,又在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专科学校等校任教,以后又创办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并主办《复兴中医杂志》。解放前夕在南京办首都中医院,1949年秋又办中医专修班,后转入江苏省中医学校任教。1956年中医研究院开院,应聘为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1961年响应党中央号召支边,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兼宁夏回族医药卫生学会副理事长。1965年因病回南京休养,1966年6月病故于南京。著有《中国传染病学》、《中医伤寒与温病》、《时氏处方学》、《中国内科学》、《中国药物学》、《实用中医内科诊治手册》等。  相似文献   

4.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5):F0004-F0004
2014年10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病生学会炎症发热感染低温专业委员会与中医专业委员会主办和成都医学院承办的中国病生学会炎症发热感染低温和中医专业委员会第14届联合学术交流会在成都医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广州、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安徽、辽宁、山西、四川等9省市的高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近70余人参会。在开幕式上,院长余小平、副院长潘克俭到会祝贺。余小平代表学校党政热烈欢迎来校交流的专家学者,并介绍了学校近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然后两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即暨南大学副校长陆大祥教授和北京市中医研究院副院长李萍研究员发表了讲话。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专业是包头医学院新开设的专业。在国家中医教学改革回归传统的背景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条件,包头医学院中医专业挖掘中医传统教育的精髓,在中医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革探索,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总结了一些经验,为未来的全面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孤岛时期(1937年11月-1941年12月),时逸人等一批中医教育家迁入上海租界,兴办中医杂志、学校以及医院诊所,中医教育事业呈现出畸型繁荣的景象.时逸人以《复兴中医》为园地,宣传其改进中医学术与中医教育的主张;通过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与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办学实践,在中医办学的规范化、教材编纂的标准化、师资任用的专业化、临床教学的常规化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是,在“整理国故”的社会压力、中医学校入轨的转型压力和中医学校生存的经济压力下,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孤岛沦陷,这些学校纷纷倒闭.尽管如此,时逸人等中医志士在孤岛时期所做的改进中医教育的努力,为当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的办学经验。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扩招,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与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高等中医学院校建设非直属临床医学院,可以为学校争取优质办学资源和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中医人才综合素质。为此,广州中医药大学建立了非直属临床医学院——深圳临床医学院,并开设中医学专业"深圳创新班",积极探索中医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姜春华(1908~1992年),字秋实,汉族,江苏南通县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脏象及治则现代科学奠基人。先生自幼从父青云公习医,18岁到沪悬壶,复从陆渊雷先生游,30年代即蜚声医林,曾执教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新中国医学院等,还受聘为《华西医药》、《北京中医杂志》、《广东医药旬刊》、《国医砥柱》等杂志的特约编辑。 现就先生诊治痹证经验择录如下,供社区医师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安徽医科大学前身是1926年5月创办于上海的私立东南医学院。1949年底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省,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2年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学校将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学校的题词"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确立为校训。学校现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学院等25个直属教学机构。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方针,与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0.
沈仲圭 ,现代著名中医学家 ,家住杭州市荷花池头 ,生于 1 90 1年农历正月初一 ,为人朴实好学。于 1 91 8年 2月拜杭州名医王香岩为师 ,5年学成。 1 92 8年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任教 ,1 930年在上海国医学院任教 ,1 937年在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 ,1 938年到重庆 ,曾任北碚中医院院长。 1 951年参加革命工作 ,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员。 1 956年秋作为著名中医应聘至中国中医研究院 ,在广安门医院内科工作 ,并负责高干及外宾室应诊 ,深得患者的好评。沈老从事中医工作 6 0余年 ,学验超群 ,著作等身。笔者有幸立雪于沈老门下 ,多获…  相似文献   

11.
朱南山暨其子朱小南、朱鹤皋创办的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是近代最具革新精神的中医院校。其附属研究院以“实现国医科学化,培养国医高深人才”为宗旨,开“中医科学化”实践之先河。“发扬国粹,融化新知”的教学设计、临床研究及学术组织在国内外形成一定影响。倡导广结名师与学习理论相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组织及学术社团,创办刊物,组织学生研究会,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研究与教学导向,其办学经验对现代中医院校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academic thought and the assemblage of TCM doctors of different factions, the variety of cultures provided an ideological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for TCM societies in Shanghai in modern times. Under the pressure of banning and exclusion, protective measures taken by the TCM circles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CM societi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CM societies in Shanghai in modern times included four stages - the embryonic stage (1903 - 1911), the development stage (1912 - 1926), the struggling stage (1927 - 1937) and the recovery stage (1938 - 1949). Aiming at academic studies, TCM societies in the early time could be divided into a national society and local societies and both were composed of scholars with the same academic viewpoints. Societies in the later stages aimed at maintaining status and fighting for rights. Activities held by these societies included starting publications, compiling textbooks, publishing, establishing hospitals and school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 and innovation of TCM dosage form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influence of TCM societies helped Shanghai become the TCM center in modern times.  相似文献   

13.
公共卫生意识很早就存在于中国医疗实践中。上海中医在上海近代化和与西医争夺主导权的过程中,逐渐接纳了近代公共卫生意识,并扬长避短,继续在本土公共卫生事务中发挥作用。研究这一时期中医公共卫生意识变迁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了解中医近代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为中医参与现代公共卫生事业,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本文以文献学、历史学方法研究代表性医家、医学团体医疗实践和著述及大众期刊的相关记载,发现上海地区中医公共卫生意识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过程,即由早期的个人医疗保健和一定程度上的医疗协作转变为在此基础上面向大众的宣传教育。中医宣传方式的多样性和宣传内容的通俗化是中医近代化的途径之一,对现代中医推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外科学发展到明清时期已较为成熟,外科专著增多,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三大学术流派。"文艺复兴"以后的西医外科学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中医内外一理、气血外荣,西医解剖定位、自外而入的思维模式;西医凭技术、中医重学派的关于中西外科学术发展的基本特征。从而分析看到:中医外科病利用植物药进行治疗、西医内科疾病通过外科手段干预之不同的治疗思路和发展趋向;旨在说明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近代医史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综述评价了近代中医史发展历程。认为近代是中国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中医沿着自《内经》以来建立的理论体系继续前进并取得一定成就。如提出中西汇通及中医科学化的口号,组织学会,出版刊物,创办学校,进行抗争,这是近代中医史有别于古代中医史的地方,为近百年来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Heaven-human-earth Pattern (HHE) regarded as a crucial conce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applied extensively in TCM diagnostics, etiology, acupuncture therapeutics, materia medica and herbal formula, etc. It associates closely with Chinese classic cosmology. Since ancient time of China, many cosmic phenomena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prove or illustrate TCM theories. Moreover, the five-element theory has been proven to be in keeping with some modern approaches of life provenance and life evolution. As a result, Chinese materia medica develops in a way of a pure natural medicin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at by realizing the natural features, the public nowadays can understand TCM better in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江苏籍上海医家对中医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民国时期江苏籍上海中医群体事迹资料的梳理与研究中,发现他们在有关中医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为了顺应社会潮流,积极创办学校、学会、杂志医院;为了争取中医的生存发展权,带领全国中医药界同废止中医派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表势力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争,为中医事业的存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8.
重温近代沪上中医学校的办学宗旨、招生要求、师资状况、课程设置及中体西用等的办学理念,探索近代名医培养的成功经验,反思现代中医院校的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全国中医院校中率先筹建并成立了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其中药、中医部分先后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实验室硬件条件普遍提高的背景下,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团队以优秀教师为团队骨干,融中医、中药、临床等各学科实验主讲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通过建立实验教学研究组等协作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在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辨证向来重视地域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原则在各地的深化可以成为地域医学流派的基础。历代有阴阳地域、五行地域、九宫地域的不同划分法,现代中医地域医学则可以进一步结合地理、气候以及地方风俗等差异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丰富中医临床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