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目的:探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快速检测在血站血液采集前应用的意义。方法以2014年5月—2014年8月血站采集的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在采集血液样本前进行ALT快速检测,统计血液报废情况;以2013年5月—2013年8月血站采集前未行ALT快速检测的血液样本为对照组,统计报废情况。对照组与实验组结果进行对比。对已知ALT阳性和ALT阴性的样本各10例,这20例样本均进行ALT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比较两种检验的结果。结果血站采集血液前进行ALT快速检测血液报废率为1.54%,结果低于未进行ALT快速检测的血液报废率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ALT快速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T快速检测结果准确性高,在血站血液采集前应用ALT快速检测可以降低血液报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桂晔  许璐  陈正利 《西部医学》2015,27(2):291-292
目的探讨进行丙氨酸转移酶(ALT)检测对献血合格率的影响,分析开展ALT筛查对提高用血安全的意义。方法随机将2011年5387份血液标本作为观察组,随机抽2010年的4189份血液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未进行ALT初筛,观察组进行ALT初筛,比较两组血液废弃率以及第二次筛查的ALT不合格率。结果观察组血液报废率为3.1%(167/5387份),对照组为5.71%(239/4189份),观察组的血液报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筛后ALT不合格率为2.7%,经复检ALT不合格率为1.2%,对照组ALT复检不合格率为3.8%,观察组复检的ALT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核酸检测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血液筛查之前,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血液ALT初筛检测可有效降低ALT报废率,提高献血合格率,保障用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陈晓玲 《中国医疗前沿》2013,(3):87+110-87,110
目的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快速检测在血站血液采集前应用的意义。方法以血站血液采集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于采集前进行ALT快速检测,统计血液报废率,与上年同期血液采集前未行ALT快速检测的对照组血液样本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并对已知ALT阴性及阳性样本各5例进行检测,比较ALT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差异。结果于血站血液采集前进行ALT快速检测报废率为1.41%,明显低于未进行ALT快速检测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快速检测、试验室检测和复检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无漏检和误检情况出现。结论 ALT快速检测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在血站血液采集前进行ALT快速检测,能够显著降低血液报废率,降低采血成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街头无偿献血者进行献血前ALT初筛的应用,减少由ALT升高引起的血液报废,节约有效的血液资源。方法:对街头368名献血者献血前进行干化学法ALT检测,并与速率法进行比对与分析。结果:通过对街头368名随机献血者进行检测,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x2=0.68,P〉0.05),使用干式化学法初筛后,ALT血液报废明显低于未采用干式法前(x2=158.079,P〈0.001);该方法显示出良好的准确性、重复性及稳定性。结论:干化学法快速、简便、易操作适合于血站街头无偿献血者ALT初筛工作,明显降低血液的报废率,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格尔木地区的血液报废情况,以便科学、合理地制定血液采集及供应计划,最大限度地降低血液资源的浪费.方法:收集格尔木市中心血站2006年1月-2010年12月无偿献血者血液采集明细汇总、血液制品报废明细汇总等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月-2010年12月,血液报废率分别为6.12%、5.13%、5.18%、7.82%、8.47%,主要报废原因为过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梅毒抗体阳性、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脂肪血、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IV)阳性、超量等,采用x2检验比较各年份血液报废率,P <0.01,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06年1月-2010年12月格尔木地区血液报废率呈逐年上升之势,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发血液资源,减少血液的报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血站开展丙氨酸转移酶(ALT)血液筛查的方法及结果,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20例自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分别进行ALT血液筛查,其中筛查结果合格有197例,设为对照组;筛查结果不合格而延缓献血者有23例,设为观察组,对两组2次献血的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梅毒、抗-HCV、HBsAg、ALT筛查的单独不合格率与总体不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抗-HIV筛查的不合格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站开展丙氨酸转移酶(ALT)血液筛查,能够有助于在系统血液检测前预防部分免疫检测的窗口期标本,以保障捐献血液的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减低血液报废率的有效途径,提高血站服务质量。方法比较2005—2008年的血液报废率和血液报废构成比的情况,分析血液报废原因。结果总采血人次和血液总报废率逐年升高,血液报废率最高为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其次为脂血报废、不足量报废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报废,且ALT和脂血报废率也逐年升高;各年度血液报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报废原因构成比来看,最高为ALT升高,其次为脂血、HBsAg阳性和不足量报废,其中HBsAg阳性报废逐年下降,脂血报废逐年升高;各年度血液报废原因构成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少血液报废,要从物料、筛检、血液采集和制备等多个环节做好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非正常报废血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提高血液合格率.方法:对血站2006~2010年非正常报废血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依据<血液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为标准.结果:非正常报废血液的原因依次为乳糜血>破袋>溶血>非标量血>析出>过期报废>黄疸>凝块.结论: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献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血站服务质量,献血前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体检和ALT初筛,加大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力度,扩大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科学合理制定采供血计划,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可有效控制非正常报废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作为血液质量判断指标的价值。方法:对经过初筛合格且ALT>40U/L的标本使用ELISA方法检测HBsAg、抗-HCV,利用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iques,NAT)对标本进行HBV-DNA和HCV-RNA的检测。结果:3 675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有397份(10.80%)ALT>40U/L。在这397份标本中有389份(97.99%)的HBsAg和抗-HCV定性均阴性、HBV-DNA和HCV-RNA定量均呈现低拷贝数。而另8份(2.01%)标本的HBV-DNA或HCV-RNA呈现高拷贝数,其中3份标本HBsAg定性阳性、HBV-DNA呈现高拷贝数;4份标本抗-HCV定性阳性、HCV-RNA呈现高拷贝数;1份标本HBV-DNA呈现高拷贝数,HBsAg和抗-HCV定性阴性。结论:ALT作为判断血液质量的指标将造成大量血液资源的浪费。采用NAT作为判断血液质量指标,既能保证血液质量,又能保证血液不浪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建立血站血液检验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对提高无偿献血者血液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佳木斯市中心血站采集的1428份血液样本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佳木斯市中心血站采集的1572份血液样本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建立血液检验质量控制体系。根据我国有关临床医学标本细菌的质量检验规定,比较两组血液标本的不合格情况及异常情况。结果:对照组:61份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4.27%(61/1428);研究组:3份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0.19%(3/1572),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合格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测结果异常率0.19%(3/1572),低于对照组的4.27%(61/1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站通过建立血液检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规范了血液标本的质量并完善了检验科质量管理制度,可以提高血液检验质量,减少不合格和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2014年9—12月该院检验科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监测结果 异常的血液标本5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431例检测结果正常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液标本中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研究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431例对照组血液标本中血液细胞形态异常的标本共计19例,计算假阴性率为4.41%,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联合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共检出形态异常146例,检出阳性率为33.87%;530例观察组标本中血液细胞形态正常共计175例,假阳性率为33.02%;在对对照组异常血液标本结果分析中发现,19例形态异常的标本主要以白细胞形态异常为主,与其他异常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传统血细胞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具有操作繁琐、检测效率低下的缺点,但在血常规检查中联合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有效提升患者临床诊断正确率,避免漏诊现象的发生,可为临床对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静脉血和末梢血在血糖检验上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134例糖尿病患者,分为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检测两组不同时段的血糖值。结果不同时段检测,两组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糖值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组低血糖发生率(19.72%)与末梢血组(4.76%)比较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应用血糖仪检验末梢血即可迅速得到准确的血糖值,操作方便,而且检验末梢血能够有效预防低血糖出现,这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与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3例受血者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检查结果及其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解放军第四二二医院治疗有输血可能的住院及门诊患者2013例,输血前检查血清中抗-TP、抗-HCV、抗-HIV和HBsAg。结果 2 013例受血者的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2.50%、3.10%、0.70%和0.55%,男女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年龄段受血者输血前检查情况,发现除了19~35岁年龄段与<18岁年龄段的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检查项目在不同年龄段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传染病感染指标的检查,可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利于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究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与末梢血的差异.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的220例健康体检与接收血常规检查患者,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静脉血组(110例)与末梢血组(110例)分别采集静脉血、末梢血进行检验,并在室温下对静脉血不同时间点的血常规检测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的中间细胞水平分别为(6.8±1.28)%,(6.7±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组的白细胞(6.30±0.81)×109/L、红细胞(4.31±0.65)×1012/L、血红蛋白(13.25±0.99)g/L均比静脉血高(P<0.05);末梢血组的血小板(167.81±24.22)×109/L比静脉血组低(P<0.05);与0 h相比,1、3 h内全部指标检测结果的对比(P>0.05);与0 h相比,6 h血小板水平明显下降,中间细胞值显著提高(P<0.05),其他指标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末梢血相比,静脉血样本在血常规检验中优势较显著,可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重复检测,由于人体血常规检测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3h内对样本检测,可使检测结果的误差尽可能消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及静脉全血血糖检验结果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所接收治疗的50例糖尿病患者,采取静脉血和指尖血,采用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所有患者的血糖数值,同时,还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血浆葡萄糖,对比分析两部位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和血样检测结果的偏倚程度。结果即时检验血糖仪指尖血血糖为(9.38±4.28)mmol/L,静脉全血血糖为(9.17±4.05)mmol/L,生化仪测定血浆葡萄糖为(9.96±5.01)mmol/L,三者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部位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和血样检测结果的偏移程度都是负偏倚,其中,偏倚范围最高是13.8%,最低为1.4%,都没有超过20%。静脉全血血糖偏倚显著高于指尖血血糖偏倚,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及静脉全血血糖检验结果的临床可行性,不管是采用静脉采血,还是指尖采血,即时检验血糖的数值都在接受范围内,但是采取指尖血样,检测结果更加接近血浆葡萄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分析该院2016年1—12月前来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液采集部位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集末梢血液和静脉血,对比两组样本血常规检验后RBC,WBC,PLT,HCT,HGB,MCV,HCH以及MCHC结果 .结果 采集静脉血的实验组资料RBC为(6.58±1.43)×1012/L,WBC为(5.63±1.01)12/L,PLT为(231±25.00)×109/L,HCT为(0.45±0.83),HGB为(14.82±3.18)g/L,均高于采集末梢血的对照组资料[对应分别为(5.72±1.33)×109/L,(3.28±1.39)×1012/L,(208±17.00)×10%,(10.12±2.83)g/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CV为(89.33±7.91)fL,MCHC为(309.3±21.83)g/L,与对照组资料(对应为[(91.93±10.85)fL和(306.8±13.86)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采集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血常规检验的结果 ,末梢血液的实测值与稳定性显著低于静脉血的实测值,因而采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就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贫血患者血细胞形态学及血常规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贫血患者63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的体检的62例人群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血细胞形态异常阳性、周围血常规情况。结果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细胞比容(HCT)均显著低于正常细胞性贫血组[(293±11)g/L比(347±6)g/L、(72.34±2.82)f L比(88.27±3.32)f L、(24.52±0.96)%比(43.63±1.64)%](P<0.0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显著高于正常细胞性贫血组[(23.4±0.9)%比(14.8±0.6)%](P<0.05)。单纯小细胞性贫血组MCV、HCT[(71.99±2.77)f L、(25.63±0.99)%]显著低于正常细胞性贫血组(P<0.05),MCHC、RDW-CV[(348±13)g/L、(14.9±0.6)%]与正常细胞性贫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细胞性贫血组MCHC、RDWCV、MCV、HCT[(441±26)g/L、(23.1±1.4)%、(134.65±8.08)f L、(91.22±5.47)%],均高于正常细胞性贫血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数量低于对照组[(231±11)×109/L比(281±15)×109/L、(122±5)g/L比(141±3)g/L、(0.48±0.06)比(0.63±0.05),(4.2±1.1)×109/L比(7.1±2.1)×109/L],观察组患者的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0.49±0.04)比(0.4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贫血患者中有着较高的MCHC、RDW-SD、MCV、HCT、淋巴细胞数量,存在较低的血小板、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液潜血检验的最佳方法.方法:将214例尿液的样品分别通过尿痕分析仪检测和显微镜检查进行尿液潜血检验.结果:尿液分析仪测定的结果为阳性标本共132例,显徽镜检查的结果为阳性标本共106例,无红细胞26例;通过尿液分析仪测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标本有82例,显微镜观察有红细胞的标本有12例,无红细胞的标本70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存在差异.结论:临床检验中,尿液潜血的检查应该将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查两者的检查结果结合起来考虑,特别要关注镜检红细胞的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