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脂素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有类胰岛素样作用,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内脂素与炎症、免疫、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张晓旸 《医学综述》2010,16(15):2333-2336
内脂素是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具有类胰岛素、调节免疫及炎症、促进脂肪分化及合成等多重生物学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不仅表明体内的炎症状态,同时促进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目前普遍认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低度慢性炎症性疾病。深入研究二者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可能揭示内脂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之间的潜在联系,并将为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内脂素(visfatin)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由内脏脂肪组织合成、分泌,与淋巴细胞分泌的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结构相同,具有类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参与炎症应答、调节糖脂代谢和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等作用。研究发现内脂素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方面关系尤为显著。内脂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可能是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的靶点,为研究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肥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内脂素浓度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180例脑梗死患者和16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内脂素浓度.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浆内脂素浓度较健康体检者高.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内脂素浓度是脑梗死后6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内脂素浓度可显著预测脑梗死后6个月死亡.结论 血浆内脂素的检测有助于临床预测脑梗死患者长期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内脂素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研究内脂素在转基因表达的情况下对小鼠的影响。方法把内脂素基因插入CMV启动子下游,构建转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法建立内脂素转基因小鼠。PCR鉴定内脂素转基因小鼠的基因型,Western Blot检测基因表达,通过血糖测定、血生化检测、转轮实验以及旷场观察,检测转基因小鼠在血糖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结果建立了2个不同表达水平的内脂素转基因小鼠品系,转入的内脂素基因在骨骼肌和内脏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内源性内脂素。血糖、血生化、代谢、疲劳度、协调性和旷场检查证实:内脂素转基因小鼠机体血糖降低,谷丙转氨酶降低,尿素氮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抗疲劳性和和协调性增高。结论成功建立了内脂素转基因小鼠,并证实内脂素对小鼠血糖和运动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为研究脂肪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新的脂肪因子——内脂素,它主要来源于内脏脂肪,具有类胰岛素样作用。最近,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内脂素与易损斑块形成、血管新生、血管炎症发生、内皮功能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及变性等密切相关,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现就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
代谢综合征是以中心性肥胖、糖耐量异常、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为特征,中心环节为胰岛素抵抗的一组疾病的总称。近年来,国内外对脂肪因子在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从抵抗素、脂联素、内脂素、瘦素、趋化素、网膜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以及促炎症脂肪因子等方面对代谢综合征与脂肪因子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于海燕  于新艳 《医学综述》2008,14(22):3391-3394
内脂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广泛存在于人和小鼠的内脏脂肪组织中。最新研究表明,内脂素能直接结合胰岛素受体并发挥类胰岛素样作用,它在肥胖相关性疾病中表达增加,其表达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明显相关,内脂素可能为肥胖和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此外,内脂素可能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病理生理学作用。  相似文献   

9.
兰平 《医学综述》2010,16(15):2329-2332
内脂素(visfatin)是近来发现的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可分布于多种器官,多种因素影响其表达。内脂素的基因结构、蛋白结构目前已研究较清楚。内脂素具有促炎作用、免疫反应和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活性。新近研究认为,内脂素缺乏直接的类胰岛素作用;内脂素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及相关肾病的发生发展,但也可能抑制其过程,因此,内脂素在2型糖尿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内脂素(visfatin)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有研究认为它是一种炎症因子,我们观察罗格列酮对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V)的影响,探讨内脂素与炎症和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初诊T2DM患者96例,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和二甲双胍组各48例,每日分别口服罗格列酮4mg、二甲双胍750 mg,疗程12周,比较治疗前后各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内脂素、hsC-RP、EDV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两组FPG、FINS、HbA1c、HomaIR有明显下降(P<0.05);罗格列酮组内脂素、hsC-RP、EDV明显下降(P<0.05);二甲双胍组无明显变化。内脂素与hsC-RP(r =0.49, P<0.05) 、EDV(r =-0.56, P<0.05)、HbA1c(r =0.26, P<0.05)、HomaIR(r =0.33, P<0.05)相关, hsC-RP、EDV、HomaIR是影响血清内脂素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罗格列酮可能通过降低血清内脂素发挥抗炎及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