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肝肾论治不射精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射精,是指在性交过程中不能排出精液的一种病症,轻者可有少量精液排出,重者则全无。临床实践证实,不射精的发病机理与肝肾的生理功能状况有着密切关系。 肾虚精气不足为发病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液,既藏先天之精,又藏后天之精,肾中所藏之精还包括男女交合之精,即精液。精液是衡量男性生殖能力的重要物质,所以肾为生殖发育之源,并有男子以肾为本之说。《内径》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说明男子肾气盛,精足气充,就能泄精发挥其生殖功能。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故又称为…  相似文献   

2.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而主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说明肾为藏精之脏,生殖之本,天癸之源。男性不育,虽病因复杂,但总不外脏腑功能失调及寒热虚实变化。然“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男子之精气不足,则水亏其源,火衰其本,可致不射精或阳萎而不育;封藏失职,可致遗精早泄而不育。足见男性不育,肾为根本。本人根据上述机理,拟温肾助阳、益肾填精、滋肾降火三法,治疗男性不育,取得良好效果。今不揣浅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肾主骨"理论的发生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主骨”结论是《内经》总结了当时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对肾及肾-膀胱-“溺孔”、“茎垂”肾结构延伸等解剖关系的发现为事实依据,结合“近取诸身”的排尿、生殖活动的切身体验,确立了“肾合膀胱”对水液代谢的调控,从“茎垂”之端“溺孔”泄注之精能延续生命、繁衍后代为事实依据,于是在“水生万物”、“精气为人”的哲学观念参与下,形成了“肾主水”、“肾为水脏”,及“肾藏精”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肾主骨”的结论。这一结论自此便成为中医骨学的核心理论,并深刻的影响着中医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今大多以为,肾所藏之精,含生殖之精与脏腑之精。但笔者以为,肾不藏脏腑之精。所以有上述认识,源自对《内经》有关经文的误解。现分析于下: 1.从句子结构看:《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应与紧接在后的“故五脏盛乃能泻”联贯起来理解。因前后句子以“故”相联,属于带因果关系的偏正复合句,不能分割。前句是因,属偏句;后句是果,属正句。“果”——正句的意思是:脏腑之精旺盛,肾藏的生殖之精才能溢泻。这是因为肾藏的生殖之精需受脏腑之精所化生。这正是“因”——偏句应表述的内容之一。在偏句中,“受  相似文献   

5.
《内经》肾藏精主水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五脏藏精与肾藏精和肾与肺对水液代谢作用的不同和联系,认为《内经》提出肾藏精的机理在于:①肾所藏先天之精在后天水谷之精的培育滋养下,产生的功能不仅体现于自体,而且能使自体的生命活力延续给下一代新个体中。②肾能纳藏肝心脾肺四脏盈满有余之精,而成封藏之本。③肾精能在生殖期以男子遗精、射精和女子月经来潮的形式泻于体外,为人类生殖繁育的基础。《内经》提出肾主水的机理是肾的气化作用不仅为水液代谢的动力之一,而且是维持机体水液平衡的最主要功能,也是肺宣发肃降津液、脾转运输布津液的动力之根。  相似文献   

6.
根据《内经》五脏主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的理论,和“五脏以藏为贵”、“六以通为用”的认识,重点就肾、肺、大肠的一些病证的治疗法则用方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前言精气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在创建了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古典医籍《内经》中,论及“精”或“精气”句凡二百余处。但在《内经》论述中,精气概念有其时代特征,且含义广博,常因处而异,又与真气、神气、血气、营气、卫气、经气等概念重叠交织,令人难以辨析。《内经》问世后,注家代有人出,流派此起彼伏,他们对《内经》精气理论均有所  相似文献   

8.
关于《内经》精气理论,笔者曾撰文讨论,限于篇幅,常有言犹未尽之感。不揣浅陋,拟对有关问题再作探讨。前文论及:《内经》精气有其时代特征和独特风格,它源于战国宋钘、尹文学派的精气论。认为精气是一种极细微的气态物质,是自然万物及人类的本源。在《内经》中,精气的概念广博而笼统,它是人体精微物质及其所体现的生命机能的总称。精气既是人体精微物质,又有着周流不息的特点,其运动则体现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故前文提出了精气“亦体亦用”的观点。前文还论及:《内经》中尚未见到阴精阳气的对举。常见的是精、形对举,精、邪对举的讨论。在精、形对举时,精乃精气,形即形体,精、形这对概念,常代表着人的功能与形体的相应状况。而  相似文献   

9.
论《内经》中"神”与针灸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医学、自然哲学和道教都认为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精、气、血是“神”形成的物质基础 ,“神”寓于精气之中。宋·虞庶云 :“神者 ,精气者之化成也”,表明人身之神是由精气化生而成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 ,应用大量篇幅论“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 ,人之神也”。《灵枢·小针解》:“神者 ,正气也”。《平人绝谷》云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 :“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可见《内经》中之神就是人身…  相似文献   

10.
1.通里攻下法的历史源渊及其发展 早在《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不仅是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概括,而且也指出五脏六腑在生理功能上的不同。这里所指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内经》中又记载:“……夫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之浊气,名曰传化之腑”。这里意思是指五脏包藏诸物而属阳,故曰天气所生,传化浊气而不留,故泻而不藏,其运输运动,故曰象天之气。这些记载归纳为“动而不静,泻而不藏”。这里虽没有提到胆,中医将胆归属于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形似六腑,  相似文献   

11.
本纲要是根据“《内经》教学大纲”要求,及《内经讲义》的主要内容提出的复习要点,供学习《内经》的复习参考。由于《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提高课,复习本门课程时,应着重对经文的理解,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绪言掌握《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必须首先明确《内经》理论是建立在“精气论”的基础之上。“气”不仅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而且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  相似文献   

12.
谈精气     
<正> 精气是生命的基础,它有构成人体胚胎,促进生长发育,化生气血津液,藏神纳志,奉生后天,推动各种生理功能的作用。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精气秘藏于五脏,更旺于肾,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变化中,精气耗则正气不足,精气涸竭则生命夭亡。在临证治疗时,只能益补,不能戕伐。《灵枢·本脏篇》说:“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所以说,精气是生命之根本。精气之说是中医学脏腑学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这一理论,尤其是在治疗方面成绩是更为突出的。  相似文献   

13.
一、谈谈你对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的认识。 (20分) 答:《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故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既是对五脏和六腑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同时又指出了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基本区别。五脏主藏,说明五脏有贮藏精气的功能。如《灵枢·本神篇》所谓:“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即是。藏而不泻是指精气藏于五脏而不直  相似文献   

14.
《内经》脏腑藏泻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内经》脏腑藏泻的有关论述,认为《内经》的脏腑藏泻理论不仅以藏泻之别揭示了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而且以藏泻关系揭示了脏腑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对于临床诊治脏腑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肾脑相关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经》藏象理论中,五脏层次最高,六腑和奇恒之腑均以五脏为核心。脑属奇恒之腑,位于头颅腔之内。脑为髓之海,脑髓是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属脏,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生髓通脑,故肾生脑。肾生脑的物质基础是肾中精气。肾中精气的盛衰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生长壮老已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历代中医学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术语,但鲜有女性生殖藏象之说。现将女性生殖藏象归纳整理如下:①天癸是生殖之象;②胞宫是生殖之脏(器);③肾一天癸~冲任一胞宫构成女性生殖藏象系统:PCOS患者生殖之象异常,表现为“天癸失序”:根据《内经》原文描述天癸的特征及天癸节律变化时伴随机体形态、功能的变化,推测天癸的功能内容涵盖了人体性腺系统的功能,在女性主要表现在卵巢功能。PCOS生殖之脏异常,中医病机为“痰壅胞宫”。表现为女性卵巢周期异常和月经失调。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一书,距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它呢?因《内经》中的不少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高度概括,是属于原则性的指导思想,而不是具体方法,譬如治则中有“治病必求于本”、“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及“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这些我看永远也不会过时.《内经》的内容非常广博,所以有人称《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内经》的理论是后世各门学科的基础.举例来说,《内经》中《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是养生学的代表作,《天年篇》是老年学的代表作,《阴阳应象大论》、《五常政大论》和《至真要大论》中的不少内容,是治疗学的基础,运气学说——七篇大论是气象医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先天精气的时限性、先天精气与后天精气的构成比及与之有关的“男性更年期”、“性早熟”等问题。结合《内经》养生诸篇提出:先天精气、后天精气奉养人体呈区间优势,并存在明显的构成量比,强调先天精气的保持是寿命延长的关键组分,而先天精气不能受用一生;提出更年期处在一个先天之精量骤减的轨迹上,因“本精”衰少导致和化肝气障碍,因而肝气始衰是此时的标志,宜珍惜仅存的先天之精,减少口腹之欲,保持其和化五气的功能,达到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论证中医之脾与肾何者为“至阴”之脏。[方法]从理论角度出发,结合临床实践,对脾与肾的生理特性、生理位置、脏腑阴阳、五行属性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脾为水液运化之枢纽,水谷运化之使,与至阴之水关系密切;居五脏正中,极阴寒之处;因自身的至阴之性,对应阳明燥腑;五行属土,具有稳定敦厚的特性;临床亦多见“寒湿困脾”“脾阳虚”等证,少见脾阴虚证。而肾主水液之所出,泻多而藏少,肾主水强调肾阳的温煦气化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结论]《内经》之“脾为阴中之至阴”是言脾具有“极阴之性”,肾当为少阴之脏,内蕴“少火”,阴中有阳,因此肾之阴不及脾之阴,脾乃“至阴之脏”。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与先秦精气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析《内经》的自然观、生理观、病更大观和治疗观与先秦精气学说之间的联系,认为先秦精气学说“气一元论”思想是形成《内经》理论体系的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先秦精气学期工作总结说对人类生命起源以及有关生理,养生防病等的独到见解为《内经》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学说的形成开拓了先河,今人研究和发展中医学,唯有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在采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的同时,始终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紧密结合,从宏观到微观不断地探索研究,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