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内科急症之一。最近十几年来,纤维内窥镜检查的应用,对出血部位和病变性质的诊斷率高达80~96%[林庾全,等。中华消化杂志1982;2(3):61]。为此,紧急内窥镜检查常被列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本文报告我院自1976年至1984年6月,3077例内窥镜检查中6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紧急内窥镜检查的结果,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所进行的急诊内窥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内窥镜检查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正确估价该项检查对治疗的指导作用。一、资料来源:本组共检查25例,全部为我院内科77年3月至77年12月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往院病人。同期共做胃镜检查410例,急诊内窥镜检查占全部检查例数的50%左右。(诊断或怀疑为食道静脉曲张破裂者均未进行内窥镜检查)所谓急诊内窥镜检查,一般是指出血后72小时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9例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作急症内窥镜检查,并应用Na-YAG激光在内窥镜直视下照射出血病灶。9例经激光治疗后,7例出血立即停止,有效率77.8%,作者认为内窥镜Na-YAG激光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一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手术危险性高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4.
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 gastric mucosa lesion,AGML)是各种有害因素引起胃黏膜或胃壁病变的疾病,以表现黏膜糜烂和急性溃疡为特征,且往往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根据急诊内窥镜检查分析,本病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比例不亚于溃疡病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5.
急诊内窥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与微波止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内窥镜检查已广泛应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 ,能达到迅速诊断和即刻止血目的。我院 1996年 2月—1997年 6月采用急诊内窥镜检查 113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及时确定病因和出血部位的同时行局部止血。其中10 7例采用微波辐射加热止血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对象  113例患者均因呕血、黑便急诊入院。其中男 95例 ,女 18例 ,年龄 12~ 78岁 ,平均 45 .6岁。入院 2 4h即行内窥镜检查 ,对失血性休克者 ,在输血、补液等补充血容量基础上行内窥镜检查。1.2 出血量判断 根据患者的心律、血压、血红蛋白量、黑便程度…  相似文献   

6.
自纤维内窥镜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检查后,对其病因分布的认识已有所改观,改变了老的传统观念。消化性溃疡出血所占的比率,从过去的70~90%降至11~45.7%不等,对于过去找不到原因的所谓“隐原性或特发性上消化道出血”,经急诊纤维内窥镜检查,常可直接看到X线钡餐检查所发现不了的急性胃粘膜出血病灶。因此,急性胃粘膜出血从过去不大被人们认识,逐渐成为被人们认识的最常见的出血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研究背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早期治疗目标是积极予以液体复苏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现有证据表明,早期内窥镜检查的益处尚不清楚,一些研究表明它可以改善死亡率,而另一些研究则有其他的结果。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24小时内早期内窥镜检查是否有有益于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179例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资料,然后比较24小时内做内窥镜检查的患者和24小时后行内窥镜检查的患者之间30天死亡率等临床变量的差异。结果 79名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46例患者在24小时内接受了内窥镜检查,33例患者在24小时后接受了内窥镜检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总死亡率为6.7%(12/179)。两组间30天内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小时内6.8%,24小时后6.1%)。两组间30天内再入院率及再出血率亦无差异。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也相似(6.0天vs 6.1天)。结论研究未发现24小时内内镜检查在改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30天内死亡率有任何优势。因为在没有任何内镜干预的情况下几乎90%的患者达到了止血的目的,应注重在内镜检查前的支持性管理、积极的液体复苏,以达到血液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8.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自纤维胃、十二指肠镜广泛应用以来,大大促进了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本文报告了我院4年来急诊纤维内窥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2例的经验。出血诊断标准及检查适应症,是根据中华内科杂志1978年上消化道出血座谈会拟定的统一诊断标准。急诊检查时间是指出血期或出血后48小时内进行内窥镜检查者。检查适应症(包括内科范围的各种上消化道出血已经证实的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9.
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急症之一,且死亡率相当高。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而又正确的临床处理。临床上对出血的原因及部位往往难以准确的诊断,急诊X线钡餐检查的诊断阳性率约50%—60%,纤维光学胃镜发明之后,近几年来,由于开展了急症内窥镜检查,对于出血的原因和出血的部位能够作出更明确的诊断,其诊断阳性率提高到80%—90%,而且相当安全。1975年McGinn报导150例入院24小时内行内窥镜和放射学检查的对比报告,由内窥镜明确出血点的占86%,而放射学仅占51%。为临床提供了诊断依据,提示了正确的处理方案。当前,急症内窥镜检已经成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及时可靠的重要诊断手段。我院自81年1月至11月共检查了急症上消化道出血病人73例,现小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用临床表现及胃内窥镜的特点来计算出危险评分,并能够预测其是否再出血  相似文献   

11.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致上消化道出血2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内窥镜的广泛开展,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笔者自1998年11月至1997年6月共为28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了纤维胃镜检查,检出食道贲门粘膜撕裂伤25例,现对其进行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均为住院病人,...  相似文献   

12.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于出血后24小时~48小时内进行内窥镜检查,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同时又可以镜下局部止血。本文通过对我科1995年12月至1997年12月收治的68例上消化道出血内窥镜检查病历的分析,提出如下护理体会。临床资料本组68例,均经上消化道内...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是内科常见急诊之一。有时其出血原因的及时诊断及治疗比较困难。X线钡餐检查阳性率不高,且有一定危险性。我院自1995年以来开展了急诊内窥镜检查,大大提高了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诊断,为这类患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通常认为主要来自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随着急诊内窥镜的广泛应用。发现急性胃黏膜出血的比例逐渐增加。近年来,我院收治42例门脉高压性急性胃黏膜出血的患,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内窥镜检查术在现代医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进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消道出血紧急内窥镜检查虽在1952年Palmer提倡,但未推广.纤维胃镜问世以后,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处理是一种重要的应用.业已证明对上消化道出血来源的性质和定位,内窥镜的正确诊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十年中,上消化道出血内窥镜治疗取得显著的进展。自1989年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在一次讨论会中得出结论,认为内窥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为有效方法后,许多前瞻性试验已经证实了其有效性。尽管如此,内窥镜学家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是血液和血块对内窥镜视野的遮蔽。研究人员曾在一个实验性出血模型中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安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161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紧急内窥镜检查结果,急性粘膜病变占42.2%,居出血原因首位,消化性溃疡占29.2%,居第二位。出血源诊断阳性率为91.3%。出血部位以胃部居多(占41%)。24小时或48小时以内检查,活动出血占47.1%,诊断正确率高。实践证明,紧急内窥镜检查能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阳性率,及时而准确的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初步认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的紧急应用,可使出血的确诊率提高到55.6~100%。我院于1979年3月至1981年7月共作上消化道出血紧急内窥镜检104例,现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104例,男86例,女18例。年龄15~69岁.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是常见的急症之一,其治疗常有赖于外科手术;尤其是老年患者,因常伴随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紧急手术的死亡率颇高。近年来紧急内窥镜检查的开展,使我们能迅速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而且还能在内窥镜直视下对出血病灶采取各种止血措施。通过内窥镜应用激光光凝固止血为一较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上消化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能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多种多样。近几年来虽有内窥镜、血管造影诊断技术的开展,但误诊率仍高,有者甚至手术后也无法确定出血的原因与部位。在治疗上,由于手术的进步,动脉内灌注药物止血、窥镜下止血、硬化剂局部注射止血、高频电凝止血及激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方法的实施,但总的死亡率也还比较高。因此,如何提高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以及进行有效的治疗,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