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绍派伤寒”大师俞根初的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汤组方的研究,介绍了“绍派伤寒”对水湿证的治疗思路、理论基础及用药特色,概括了绍派伤寒学术流派中对水湿证的临证特色,以期能体会俞师治方用药特色,提高对水湿证方剂的掌握和运用,更深入的理解俞师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结晶。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方法,并产生不同的专科与学术流派。其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医家传承下来,为人民的健康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古以来,传播中医药学术经验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形式是师承教育。通过师传授受,在临证实践中培养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的实践性,重视临床能力的培养,符合中医药学形成和发展规律。进入20世纪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教育的逐渐兴起,现代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以及…  相似文献   

3.
中医流派是指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中医学术流派是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各个学术流派发展的历史。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展中医学术流派,促进学术争鸣,推动中医学术进步,加强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的传承,中华中医药学会拟定于2009年10月在金菊飘香的七朝古都开封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学术流派研讨会”,现将征文要求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辽河流域历史悠久,地处边陲,是多民族聚居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清代及民国以来,传统医学有了很大发展,名医辈出,辽河流域医学流派基本可概括为伤寒派、金鉴派、内科流派、外科流派、儿科流派、喉科流派、骨科流派、针灸流派等八大流派。其中庆恕的按证类方论伤寒、王品三四大膏、黄香九喉科火烙术、彭静山眼针等极具辽宁特色,可为辽河流域医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通过思考伤寒病获得9个基本观点:六经证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需充分理解六经证治的精髓;六经证治的框架是临证的基础;《伤寒论》是后世临床一切流派形成发展的根源;疾病、证候、症状与治法、方剂、药物是临床诊疗的基本体系;辨证是基础,辨病和对症处理同样不可忽视;具体看待历史医家和疾病;从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实际,理解和把握热病证治的历史脉络;流行性出血热蕴育出六经证治。认识伤寒病可以深刻了解中医临证的历史脉络,并提高中医临床医师的素养,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中医流派的产生涉及到中医理论创新和整体学术发展,师承是一种形式,而新学说的诞生是流派产生的源头.从中医流派的含义、具备的主要条件、主要作用入手,分析中医流派淡化与断裂的原因,探讨中医流派内在时空规律,论述新流派的创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梳理总结浙江何氏妇科、杭州宣氏儿科、浙江陈木扇女科以及绍派伤寒的建设现状,为浙江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发展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研究,整理浙江何氏妇科、杭州宣氏儿科、浙江陈木扇女科以及绍派伤寒的传承脉络和发展历史,归纳其学术思想,探讨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建设情况。[结果]浙江何氏妇科、杭州宣氏儿科、浙江陈木扇女科以及绍派伤寒深入挖掘本流派的学术理论,形成了独有的诊疗思想。传承模式以家族传承为主,辅以师带徒模式,建立了研究室及多个学术流派工作站。四家学术流派研究室的建立不仅对其自身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更在浙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为浙江其他医学流派工作室的建立提供了研究经验和模式。[结论]浙江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建设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中医流派学术思想,加强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促进学术流派的发展传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宋以后浙派中医发展历程及学术渊源,并从中分析对浙江儿科流派现状的影响。[方法]运用史料考证、文献分析的方法,从历史背景、医学流派、医家生平、社会关系、地理环境等方面,总结浙派中医的发展过程。归纳浙江中医儿科流派现状特点,并剖析浙派中医对浙派中医儿科现状形成的影响。[结果]宋室南渡是浙派中医发展的转折点,钱乙、金元各家学派与浙派中医存在源流关系,易水、河间、丹溪、永嘉、钱塘、温病、温补、绍派伤寒等学派在浙江广为传播。浙江中医儿科植根于浙派中医,在其影响下,中医儿科临床偏于滋阴清热,略于应用麻桂等辛温之剂。[结论]浙派中医的形成是众多学派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中钱乙、河间、丹溪、温病等学派对浙江近代儿科医家影响深远,形成以滋阴、清热为主导的儿科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
对许叔微伤寒著作的版本流传、学术贡献进行了论述。认为:《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及《类证普济本事方》中的卷第八、卷第九为其现存的伤寒专著。其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倡导以表里虚实为纲结合寒热阴阳论治伤寒的辨证方法;开创以病案分析法研究《伤寒论》的新途径;以类证的方法,阐发《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引经据典,补充《伤寒论》未备方论;临证善于化裁古方,创立新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浅谈当代妇科“冲任”名家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为人类的医疗以及保健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当代中医妇科名家代表了这个时代中医妇科的最高水平。继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发展中医事业迫在眉睫的学术己任。对这些医家以学术流派的形式进行思想经验的整理和研究,总结出当代中医妇科名家的特点以及他们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特色,以及彼此间的交融性、共通性,不但能够弘扬中医事业,更能够为广大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伤寒学”和“《伤寒论》学”两个新的学术范畴。伤寒学是中医诊治急性外感热病的一门学科,它以阐发急性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规律和方法为基本内容。《伤寒论》学则是历代研究《伤寒论》一书所形成的学科,它以研究仲景学术思想及考校订正版本文字为基本内容。二者研究对象有别,历史起点不同,构成理论体系的基础有异。从学术发展历史的角度上确立这两个范畴,有助于消除在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上的理论混乱和分歧。文中进一步概括性地阐述了伤寒学发展的三个基本特征和《伤寒论》学的两大学术特点,并尝试从学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学术研究的整体环境中,对不同时期的学术成就、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具体医家的学术贡献进行了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金华黄氏伤科的传承状况以及临证特点。[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走访,对黄氏伤科的传承状况以及临证特点进行整理和总结。[结果] 金华黄氏伤科的源流可追溯至清末姜少庭,20世纪中期与嘉兴罗氏伤科、宁波陆氏伤科并称为浙江省中医骨伤三大流派。该流派创始人为黄乃聪,相传三代,以家传、师授与私淑相结合的方式传承,现任主要传承人有洪时清、钱子洪和黄引红等。该流派的临证特点包括内外并治、分期论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因时用药五个方面。[结论] 金华黄氏伤科是一个传承脉络清晰、临证特点分明的中医骨伤科流派,作为金华地区有名的伤科流派,值得进一步挖掘与研究,以期丰富浙派中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西北医学教育》2016,(1):88-91
传统师承教育与中医学的人文科学属性及其隐性知识特征完美契合。因此,古代名医大家辈出有其必然性。师承名医、严格择徒;医文并举、融会贯通;随师临证。勤于实践是传统师承的精华,值得考虑在现代师承教育中吸纳融合。  相似文献   

14.
经方自问世以来,公认具有用药精当、配伍严谨、效如桴鼓等特点,其独特的辨证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价值已被伤寒学家和历代临床医家所尊崇,也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分别从组方原理、临证应用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阐述了经方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和运用.  相似文献   

15.
发热者外感即内伤,而不明原因的疑难发热辨治为临证之难。通过收集导师周亚滨教授临证治疗疑难发热的验案,阐发周师治疗疑难发热的辨证体系思路,构建以伤寒六经辨证、脏腑内伤辨证再到温病辨证的体系。精选周亚滨教授临证治疗发热验案来诠释基于不同的辨证体系下辨治疑难发热的思路,以此启发在疑难发热的治疗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宋代医家许叔微是经方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倾心研究伤寒,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等书,深得仲景之妙谛,且博采众长,将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他在临床上既尊重仲景的辨证论治体系,又善于从临证实际出发强调通变,并且善取诸家所长,  相似文献   

17.
结胸证的病位是历来伤寒注家意见分歧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考察“胸”字的来源及演化入手,认为古今胸位在概念上是不同的。通过对《伤寒论》有关结胸条文的分析,提出了“心下”是结胸证的病变中心和常见部位”的观点,但由于病情的不同,结胸证以“心下”为中心,部位有偏上、偏下的不同,范围又有广泛和局限之异。医者临证时,当悉心辨察。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析民国医家陈无咎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方法] 运用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搜集并整理陈无咎的医学著作和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医论医话等,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临证经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陈无咎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尊崇内经理论,发展“揆度”学说;创立治疗伤寒六经病的“疏”“整”二法;衷中参西、倡导中西医汇通;用药精当,创立药物处方配伍的“主、从、导、引、加”之说;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功能。在临证经验上,他认为对于中风,应行血祛风、引血归心;治疗水肿,应升清降浊、导水注血;治疗妇科病,应重视脉诊、审因用药;治疗喉痹,应清血解毒、内外兼顾。[结论] 陈无咎作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医学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发扬中国医学、学贯中西,对于内科、妇科、伤寒等疾病的临证诊疗颇有建树,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有一定的启发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