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元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根于肾,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通过分析元气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元气的作用,认为元气运行至某一脏腑、经络,就属于那一脏腑、经络之气。养元的重点是养护各脏腑、经络之气。元气充沛、经络畅通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养元通络"是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其核心是以脏腑为中心,辨证调养脏腑之元、疏通脏腑相关经络。  相似文献   

2.
1气的分类由于气的活动范围不同,来源及作用不同可以概括分为以下几种:1.1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肾阴肾阳或元明元阳的合称。它是人体各种之气中最基本的的一种。元气禀受于父母,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精所化生,又称先天之气。元气通过三焦之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人体化生的源动力。在初生之前(形成胚胎阶段),元气不断从母体中吸取营养,出生之后,则不断地从饮食物中吸取营养。元气出之于肾而作用于全身,而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也要根于元气的资助,故元气有生命之根蒂的含义。因此…  相似文献   

3.
张景岳的元气学说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名医张景岳对中医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他的“真阴说”、“治形论”,还是他的“四维用药”、“八阵论方”,都贯穿了一个基本思想──对人体元气的顾护。他的元气论继承了《内经》原旨,丰富了历史上其他医家对元气的理解与论述,具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1 宅以命门、水火两性 我国古代即有气一元论的思想,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化与消亡。“元”通“原”,指万物之本原,元气即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张景岳继承了这种观点,“大气者,太虚之元气也,乾坤万物无不以应”。张氏指出元气亦为构成人体…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元气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李东垣较早地对人体元气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认为元气来自生身之先天,又不断依赖脾胃谷气得以补充。这种人体根本之气的升发、通阳作用促进着全身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而脾胃之气的衰弱及由此而产生的阴火,可以导致元气的亏少,累及机体的根本。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中均应注重固护元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清代名医徐灵胎“元气论”的学术思想。[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认真研读徐灵胎的医学著作,并结合中医各家学说,总结、概括徐氏“元气论”学术思想。[结果]经研究提炼,徐灵胎“元气论”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徐氏认为元气为医家活人第一大义,医者当深究根本,顾护元气。在理论上徐氏认为元气先天定分,宰于气血之先。五脏真精乃元气分体。在临床上徐氏将元气思想实际应用于以元断病,邪元相并,慎用温燥三个方面。[结论】徐灵胎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元气论”。徐氏的“元气论”不仅在中医精气理论中独树一帜,而且在临床辨证施治上极具特色。其学说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浅谈元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元气和元气学说 何谓元气,《说文解字》曰:“元,始也,见《尔雅·释诂》。九家易曰,元者,气之始也。”可见元气即原始的最初的气。元气是怎么产生的呢?古人已认识到“宇宙生气”(《淮南子·天文训》),即宇宙大爆炸出现的“混沌”状态为气。并认为这种气不停运动变化,气中“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淮南子·天文训》);“本乎天者为天气,本乎地者为地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元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宇宙万物皆由元气所化生。如王充《论衡·言毒》中说:“万物之生,全禀元气”。《春秋·繁露》…  相似文献   

7.
明代元气论     
元气,是中医学的重要范畴。元气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元气学说发展到明代,许多医家受宋明理学研究的影响,格物思辨的精神尤为突出,在元气的实质、特征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富有价值的成果,极大地充实了元气学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元气不同于原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气在《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的定义是:“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其他许多中医著述中也持此说。元气等于原气吗?笔者以为“原”与“元”虽然有时通用,但基本含义是不同的,也不能随意相互取代,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对于“原”与“元”的含义,《说文解字》解释为:“元者,始也”;“源,篆文从泉…水泉也”。就本、始之义来讲,原与元含义相同,也是可以通用的。在《康熙字典》中,“元”除了本、始之义外,还有首、大、气、善等多种含义,“原”就指本原和平原,“…  相似文献   

9.
明代医家肖京阐发命门与元气学说,认为命门是人身之太极,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发源于命门,与命门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元气虚损是致病的根本原因,强调治病求本,固护元气,治疗重在脾肾双补。  相似文献   

10.
分析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该病的病机为元气虚损,治疗根本大法为培补元气。  相似文献   

11.
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气"原本是气候术语,约西汉末被引进本草,借作为药物寒热理论的总称。北宋末寇宗奭认为"气"即香臭之气,倡言改"四气"为"四性",但响应者稀。金元时"四气"概念发生嬗变,由药性寒热扩展为天气寒热,进而区分厚薄阴阳、升降浮沉,并与人体各脏腑产生对应关系。于是"四气"的作用从针对病因的寒热,扩大到针对不同的病位及脏腑发挥作用。明代医家曾尝试对嬗变后的"四气"理论进行条理与规范。用"四气"概括药性寒热理论是一个创举,无须更名。其含义在历代医疗实践中不断嬗变,以适应临床所需。  相似文献   

12.
自先秦到明清外感病因学理论经历了数个不同发展时期。《内经》《难经》这两部经典著作总结当时及以前的医学理论,为外感病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外感病因学在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迅速发展,并在隋唐年间有所变化,但此时以伤寒为病因的地位仍未改变。外感病病因学的发展突破于宋金元,对传染病有了部分认识。明清时期,随着疠气学说的提出,外感六淫说和疠气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外感病因学,令中医外感病因学全面完善。  相似文献   

13.
选取《素问》众多版本中的3个重要版本,即明顾从德本、元读书堂本、元古林书堂本,进行比较研究,对其中产生的异文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研究材料将异文分为3大类举例论述,以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意,并为《素问》异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永乐大典》是一部专供明代皇帝御览的大型丛书,其中所录之书均据明初文渊阁所藏宋、金、元珍本,或访求民间珍稀善本缮写而成,对原著绝少改动,保存了古书的原貌。从文献学研究角度,对《永乐大典》妇科文献加以考证和研究,发现其中的缺文、异文并进行精确校刊,可为再次刊印相关医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借助本草学文献阐释黄芪功效的演变,重现黄芪被人们所忽视的效用。通过梳理古代中医学文献发现,不同历史时期黄芪的功效既具有特色,又有承接性。汉唐时期突出补虚、托毒、敛疮之用;宋金元时期则彰显其"补虚"之效,拓展了黄芪补益的作用范围;明清时期则重视炮制左右黄芪的功效,使之在临床得到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6.
<新唐书·艺文志>、<通志略·艺文略>、<宋史·艺文志>共著录8部唐代有关岭南的医药专著,至元、明时全佚.今桂林南溪山有宋人摩崖石刻<广南摄生论养气汤方>一通;<岭南卫生方>中有<摄生方>、<摄生论>各一条,是唐人郑景岫<广南摄生论>迄今仅有的遗存.唐代有关南药、海药的专著,有未著撰人的<南海药谱>和李珣<海药本草>,李时珍认为两者为一书.今查<政和本草>发现,有一药引一书者,有一药同时引两书者,内容不同,疑为两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脉经》版本史考证文字,内容包括: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脉经》未能寻到好底本的原因;校正医书局依据朝廷所出医书精校《脉经》;南宋嘉定年间出现两个《脉经》刊本,一为陈孔硕本,一为何大任本,二者皆以北宋绍圣三年小字本《脉经》为底本,构成《脉经》两大版本流传系统;对陈孔硕生平事迹加以考证,发现陈孔硕是一名正直官员;考证陈孔硕主持刊刻的广西漕司本流传系统;对元代柳赞述所写陈孔硕本《脉经序》中"医局""建本""阁本"含义加以解释。对何大任本考证较详,引证北宋绍圣三年国子监牒文及何大任《脉经后序》说明何大任本的特点;考证何大任家藏《脉经》小字本文字漫漶的时代原因;考证何大任本流传的两大版本系统——元广勤堂本、明无名氏影刻本;考证清末陆心源皕宋楼珍贵藏书(内含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被其子陆树藩卖予日本的文献悲剧;举例证明元代广勤堂本多讹字必须据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校读;引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太医局程文》原文考证何大任事迹,发现何大任精熟临证善于治病,捐自己薪俸刊行《太医局程文》,具有抢救中医文献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8.
据<(重订)肘后百一方>之"陈继儒·序",历代学者研究认为道藏本<肘后备急方>刊刻年代为洪武年间,刊刻人为赵原阳,经考证有误.此书被收入正统<道藏>是明代正统十年左右,其底本为元段成己序本."赵原阳""赵南阳"实为同一人,其<外科方>乃赵氏卒后由弟子所刊行.明正统时期赵原阳已去世多年,不可能参与<道藏>的修订,更不可能将<肘后备急方>入<道藏>.  相似文献   

19.
北宋陈直所著的《养老奉亲书》为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老年养生专著,主要论述老年养生及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书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老年人食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主张医药扶持、重视顺时奉养、提倡精神摄养,对元、明、清时期养生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