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例1女性,38岁,体重48kg,因左甲状腺腺瘤(5×4cm)行手术治疗。病侧颈深浅丛麻醉,健侧颈浅丛麻醉,用1.6%利多卡因,每侧注射6ml,总量为192mg。注射麻醉剂后数分钟,突然吸咳困难、口唇紫绀、抽动,继之呼吸停止,脉插、血压测不到。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抢救,5分钟始恢复自主呼吸,半小时后病情稳定,中断手术。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麻醉选择的临床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全麻和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Ⅰ、Ⅱ组选用0.25%布比卡因 1%利多卡因共30m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Ⅰ组于术前30分钟肌注氟芬合剂2~3ml;Ⅱ组手术开始时静脉注射氟芬合剂2~3ml,术中用微量泵以1~2mg.kg^-1/h的速度持续输入芬太尼至手术结束;Ⅲ组用气管插管全麻。监测术中血压和心率,记录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病人血压和心率分别增加24.1%和39.9%,30%以上主诉疼痛难以忍耐,75%病人有牵拉反应;Ⅱ组病人血压和心率分别增加6.3%和9.5%,有1例疼痛主诉,3例有牵拉反应;Ⅲ组病人在麻醉诱导后血压下降,但手术开始血压恢复至麻醉前水平,手术结束前至拔管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但术后35%病人有恶心呕吐、50%主诉咽部不适。结论:在加强辅助用药和监护的条件下,仍以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为首选。  相似文献   

3.
《开卷有益》2022,(3):72-73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磕碰受伤.受伤之后,该如何处理伤口呢?碘酒、酒精、红花油……这些家庭常备药物,看着都眼熟,但你分得清,什么伤口用什么药吗? 一、处理伤口的药物选择 1.碘酊(碘酒) 碘酊可以用于皮肤的消毒,比如抽血打针前,用碘酊消毒皮肤.浓度为2%碘酒常被用于完整皮肤的消毒,但涂后2~3分钟必须用75%的酒精脱碘.  相似文献   

4.
布比卡因系国内生产的长效局部麻醉剂,应用临床巳取得良好效果。我院将布比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麻、臀丛、骶麻及颈丛阻滞272例,其中发生过敏样反应者3例;1例并呛咳,报告如下: 例1 叶某某,女,22岁。因甲状腺腺瘤拟行甲状腺腺瘤摘除术。术前半小时鲁米那钠0.1克肌注。 患者入手术室血压120/8毫米汞柱。脉率88次/分,呼吸21次/分。用一点颈丛阻滞法(浅深组)两例共注入利布卡因混合液20毫升(2%利多卡因10毫升,0.5%布比卡因10毫升,并含1:2O万肾上腺素)。注药后约5分钟,血压175/120毫米汞柱、脉率120次/  相似文献   

5.
王×,男,1 1/2岁,1988年7月15日以左前额外伤急诊,用75%酒精、3%双氧水与生理盐水清洗消毒后,在未用局麻药的情况下缝合包扎。10分钟后在自玩情况下以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批号871189)无变色、混浊的TAT稀释为15u/0.1ml皮试。8分钟后皮丘直径大于2Cm,左前臂、胸、颈及耳前皮肤出现荨麻疹,很快面色苍白,表情淡漠,两眼上翻,呼之不应,脉搏、血压均测不到,心音弱32次/分。立即肌注肾上腺素0.5mg、扑尔敏3mg,2分钟后,脉搏90次/min,面色转红,20分  相似文献   

6.
口腔小粘液囊肿多见于下唇粘膜上,也可发生在颊粘膜上及舌尖部。常因咀嚼时咬伤唇部粘膜上粘液腺导管口被阻塞,腺体小泡内分泌物潴留所引起。治疗方法:局部消毒后,用2%普鲁卡因作环状麻醉(表浅的不必麻醉)。注射碘酊前将囊液尽量抽出,留置针头,另换装有2%~5%碘酊的注射器,接上  相似文献   

7.
女性甲状腺腺瘤患者,行甲状腺瘤摘除术。一般情况佳但身材瘦小,术前检查均属正常范围。腺瘤如鸡蛋大小。手术前晚,术前均口服阿米妥。行双侧深浅颈丛神经阻滞,每点注入1%利多卡因5毫升,共40毫升。注药时回抽无血,药注毕,患者烦躁不安,诉心慌、气短。查:脉速,血压升高,约10分钟后,呼吸突然停止,意识消失,全身紫绀,但血压、脉搏尚好。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二分钟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随之请醒,完全附合利多卡因毒性反应表现。当日手术停,一周后,用1.8%普鲁卡因加0.1%地卡因混合液40毫升行双  相似文献   

8.
目前临床上 ,会阴部消毒最常用的消毒剂是碘伏 ,碘伏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并且对皮肤粘膜刺激小 ,病人使用后并无任何不适感。碘伏擦试消毒部位后 ,产生了一层无菌膜 ,因不需再脱去消毒剂 ,既方便快捷 ,又安全可靠 ,因而成为皮肤粘膜 ,特别是会阴部消毒的首选消毒剂。我院自 1997年以来 ,会阴部消毒一直选用碘伏 ,效果良好。但有 2例病人在用碘伏消毒时 ,均因非人为因素难以避免的误用了碘酊 ,造成了会阴皮肤粘膜烧伤 ,具有典型的临床意义 ,现报道并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1,女 ,2 4岁 ,因车祸造成肠破裂 ,后腹膜血肿。病人休克、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甲状腺腺瘤切除术采用局麻药加地塞米松行浅颈丛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局麻药加地塞米松10mg,Ⅱ组局麻药不加任何药,均行双侧颈浅丛阻滞,术中有牵拉不适辅助强化麻(氟哌啶2.5mg+芬太尼0.05mg静脉滴注),仍无法缓解辅助静脉全麻(异丙酚200mg加芬太尼0.1mg混合液泵注)。观察麻醉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术毕评定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后两组血压、心率较麻醉前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但从升高数值上看,全组40例血压、心率变化均在正常值范围内;Ⅰ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Ⅱ组,Ⅰ组中无1例需辅助静脉全麻。结论浅颈丛阻滞应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发生心血管副反应程度低,加用地塞米松,可增强麻醉效果,患者能清醒配合手术,提高了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皮质醇增多症手术麻醉54例。其中肾上腺增生26例,腺瘤26例、腺癌2例。以硬膜外麻醉为多,麻醉中尽量使麻醉范围在相对单侧,以减少血压波动。硬膜外麻醉生效后血压下降>30者15例,占29.62%。手术触动肿瘤时血压上下波动超过30者19例,占35.18%。腺瘤摘除后短时血压升高又很快恢复至原有水平者14例,占25.92%。肿瘤摘除后血压下降>15者,有4例,用麻黄素、氢考、加快输液后均恢复正常。硬膜外麻醉下修补胸膜3例、腔静脉1例,均无困难。一例因麻醉药用量过大,出现中毒,经抢救脱险。术后激素治疗,按安全递减法投药,效果均好。  相似文献   

11.
病历摘要患者女,34岁,体重86斤,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切除术。入院检查:身材瘦小但一般情况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属正常范围,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腺瘤约鸡蛋大小,无气管压迫症状。麻醉经过:手术前晚和术前2小时口服阿米妥0.1g,术前30分钟皮注阿托品0.4mg。用三针法行双侧深颈丛阻滞,退出阻滞颈_4穿刺针达胸锁乳突肌后缘行双侧浅丛阻滞,  相似文献   

12.
<正>前庭大腺囊/脓肿是妇女常见疾病之一。既往多采用手术剥除,但易复发感染,形成血肿,甚至引起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近年来我科应用2%碘酊局部注射治疗3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前庭大腺囊肿15例,脓肿16例,年龄19~45岁,最大囊/脓肿6cm×5cm×5cm,左侧14例,右侧17例,门诊治疗22例,住院治疗9例。 治疗方法:局部消毒,无需麻醉,以8~9号针头接20ml注射器,穿刺点选在脓肿下阴道粘膜面,抽出囊/脓肿液(如囊液粘稠或为脓性以10%葡萄糖液或无菌盐水稀释)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囊腔后,用2%的碘酊准确注入囊腔内。防止溢入组织内,注药剂量按囊腔内抽出液体4ml注入碘酊1ml,拔出针头,压迫进针处约1~2分钟,针孔处用于无菌纱布保护,门诊患者休息半小时后无特殊不适可离院,一周后复查。如囊/脓肿包块仍存在,则按前次方法注药。术后一个月禁止性生活。  相似文献   

13.
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甲状腺腺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殿超  张礼梅  赵强  王立 《四川医学》2010,31(11):1625-1627
目的探讨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甲状腺腺瘤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A组患者用0.447%的罗哌卡因20ml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每侧10ml,待效果确定后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诱导用药相同,咪达唑仑0.05μg/kg,芬太尼2μg/kg,异丙酚1.5μg/kg及维库溴铵0.1mg/kg,插入适合的气管导管,然后行机械控制呼吸。监测记录麻醉前、切皮、分离甲状腺及拔管时血压及心率。记录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是否需要镇痛。结果 B组切皮、分离甲状腺及拔管时血压及心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而A组各时段无明显变化(P〉0.05)。A组麻醉复苏时间比B组短(P〈0.05),B组术后需要镇痛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甲状腺腺瘤手术,在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术毕麻醉复苏时间,缓解术后疼痛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艾司洛尔及舒芬太尼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甲状腺腺瘤手术病例80例,颈丛阻滞药液为1%利多卡因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总量30ml。随机分为A、B、C、D4组,A组在颈丛阻滞药液中加入艾司洛尔1mg/kg;B组加舒芬太尼0.2μg/kg;C组加艾司洛尔1mg/kg、舒芬太尼0.2μg,/kg;D组(对照组)不加药物。观察阻滞后5、15、30min时血压(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并行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颈丛阻滞后15—30min,与颈丛阻滞前比较,A、B、D组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增高(P〈0.05),C组的血压和心率相对平稳,无明显变化(P〉0.05),B、C组麻醉满意度明显优于A、D组(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艾司洛尔及舒芬太尼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满意度高,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用颈丛加改良锁骨上臂丛神经联合阻滞进行肩部及锁骨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 48例ASAⅠ-Ⅱ级病人行肩部及锁骨手术,其中男42例,女6例,年龄14-65a,采用1.5%利多卡因(含0.2%布比卡因)行患侧颈丛深浅支配合我院改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方法。观察血压(BP)、呼吸(R)、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麻醉总有效率达98%。全组病人生命体征乎稳,无不良反应。结论 颈丛加改良锁骨上臂丛法行肩部及锁骨手术安全、简便、经济,效果可取,并能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丛阻滞后辅用度氟合剂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瘤切除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颈丛阻滞成功后静脉注射哌替啶1mg/kg,氟哌啶0.5mg/kg。对照组:行颈丛阻滞后不用辅助药物的情况下完成手术。分别于阻滞前、辅助用药后5min、切皮、腺瘤切除、术毕各时间段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两组间麻醉前血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丛阻滞后各时间段对照组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两组的心率与颈丛阻滞前相比都有增快(P〈0.05),两组间的血氧饱和度麻醉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颈丛阻滞时辅用度氟合剂可明显抑制围术期血压升高,但不能减慢心率。  相似文献   

17.
碘伏与碘酊消毒手术野的临床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是外科医生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野皮肤消毒是手术开始前一项重要的无菌技术操作。手术野皮肤消毒可以杀灭切口及其皮肤上病原微生物。手术野皮肤消毒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在临床较常用的手术野消毒方法有,用2%碘酊消毒后75%酒精脱碘三遍及用碘伏消毒三遍等。我们对用2%碘酊消毒后75%酒精脱碘三遍和用碘伏消毒三遍这两种消毒方法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艾司洛尔对颈丛神经阻滞时由于迷走神经被阻滞所出现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循环副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 20例择期甲状腺腺瘤手术病人,以1%利用多卡因及0.375%布比卡因混合液(不含肾上腺素),行双侧颈4深丛阻滞及颈浅丛阻滞。阻滞完全后,平均动脉压(MAP)增加值超过术前水平20%者和(或)心率(HR)超过100次/分者给予艾司洛尔50~100mg,继以每分钟50~100mg,继以每分钟20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2001年10月以来已开展经腋下入路、应用内窥镜切除甲状腺腺瘤或甲状腺腺瘤囊性变手术。甲状腺内窥镜手术需CO2作皮下充气造成皮下气肿,颈丛加强化麻醉虽然能完成手术,但皮下充气使病人有难以忍受的不适感,镇静镇痛药用量过大又可抑制呼吸。全麻则需用深麻醉或肌松药来使病人耐受气管导管的刺激。我们采用麻醉前1.0%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术中芬太尼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度冷丁、异丙嗪复合注射液作为麻醉期间辅助用药时,我院曾有两例发生呼吸停止,现报道如下: 【例 1】张××,男性,35岁,医生,住院号80—1205。因急性阑尾炎,拟在氯胺酮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前检查病人身体状况良好,血压120/70毫米汞柱,心率84次/分钟,心肺听诊正常.术前用阿托品0.5毫克皮下注射,安定10毫克肌注。入手术室后开始静脉输液,并从莫非氏滴管注入复合注射液1.5毫升(含度冷丁37.5毫克、异丙嗪18.75毫克),两分钟后,病人呼吸突然停止,唤之不应,血压120/60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