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曾奕华  吴小玲  蒋丽  刘琴  张中伟 《西部医学》2014,26(10):1382-1384
目的 探讨品质管理圈(品管圈)活动在无创呼吸机故障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1月起成立无创呼吸机管理品管圈活动小组,运用戴明循环(Plan-Do-Check-Action,PDCA),确立以降低无创呼吸机故障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分析原因,制定计划、对策和实施方案,评价效果及持续质量追踪.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无创呼吸机的故障发生率分别为15.4%和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无创呼吸机故障发生率效果显著,不仅能保证无创呼吸机的性能随时处于完好状态,而且能降低医疗护理安全隐患,保证患者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手术室护士术中出入手术间频次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确立降低手术室护士术中出入手术间频次的主题,对活动前手术室护士术中出入手术间频次过多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活动后手术室护士术中出入手术间的频次由23.18次,台降至7.51次,台(P〈0.05)。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降低手术室护士术中出入手术间频次中。可取得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透析空气报警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血透室8名护士组成品管圈,选定降低透析空气报警发生率为主题,分析透析空气报警发生原因,并针对要因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应用到血透室透析空气报警管理中后,透析空气报警率由实施前6.8件/d下降至2.2件/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透析空气报警率,提高了圈员的护理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凝聚力,增加了血透室的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针对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运用PDCA循环法则。选定"降低VAP发生率"为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目标制定并组织实施。结果:VAP发生率由活动前28.3%降低为活动后12.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有效降低我院血液透析机的故障频次,降低患者的透析风险。方法利用品管圈的质量管理工具如直方图、柏拉图、鱼骨图等,分析和探讨引起我院血液透析机故障的原因和改进措施,通过主题选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以及对策实施与检讨等措施,形成一套完整的品管圈活动成果,并形成标准化的规范。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2018年我院血液透析机的故障频次有效降低了64%。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在降低我院血液透析机故障次数上效果明显,下一步可以将该模式经过标准化和总结后,在我院其他医疗设备上全面铺开,提高临床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患者的临床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心电监护误报警率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品管圈的方法,分析心电监护误报警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并实施,最终进行效果确认。结果在品管圈活动开展以后,急重症心电监护误报警率由73.5%降至35%。说明对策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同时,科室护理同仁们学会了应用品管手法解决问题,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心电监护的误报警率,从而降低了病人对噪音的困扰,增加了病人对我们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错包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自愿报名、投票选举的方式选定7名工作人员组成品管圈小组,组员通过对以往(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错包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付诸实施,对比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手术器械错包发生率。结果在品管圈活动实施之前,手术器械错包发生率为0.06%,在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后,手术器械错包发生率降低至0.02%,实施前后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包装过程中引入品管圈模式有助于降低手术器械的错包发生率,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消毒供应中心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再生包差错发生频率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消毒供应中心的6名护理人员纳入到品管圈活动小组中,小组成员均经过品管圈相关知识培训,对消毒供应中心再生包差错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积极执行落实,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再生包差错发生频率。结果在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消毒供应中心再生包差错发生频率为8.25次/周,品管圈活动后的再生包差错发生频率降为了0次/周,进步率为100.00%;其中导致再生包差错的常见原因有标签错误以及包内器械物品错误,其中标签错误在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发生频率为3.50次/周,实施后降为了0次/周,进步率为100.00%;包内器械物品错误在品管圈活动实施前以及实施后发生频率分别为2次/周、0次/周,进步率为100.00%。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开展品管圈活动,对再生包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改进,可以显著降低再生包差错发生率,提升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治疗区陪人进出频次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活动主题,运用PDCA循环原则,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对策实施等,共收集10 d陪护人员进出治疗区的情况,分析导致陪人进出治疗区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治疗区陪护人员进出频次从80.6次/d下降至30.8次/d,患者满意度从91.03%上升至98.62%。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血液透析治疗区陪护人员进出频次,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降低消毒供应中心器械返洗率的效果。方法本院从2017年1月开始在消毒中心开展品管圈活动。统计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消毒中心器械返洗率,器械灭菌合格率以及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在实施品管圈管理活动后,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器械返洗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活动实施前,前后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器械灭菌合格率较活动实施前显著提升,前后比较(P0.05)。结论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减少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降低返洗率,增加器械灭菌合格率,且成本低,可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编机械通气呼吸频率过快报警解决方案流程”的实用性,分析常见报警原因。方法2009年5月~2012年3月,笔者应用“自编机械通气呼吸频率过快报警解决方案流程”分析并排除机械通气呼吸频率过快报警,然后统计报警原因。结果应用“自编机械通气呼吸频率过快报警解决方案流程”能很快排除报警。呼吸频率过快报警常见原因是患者烦躁、发热、灵敏度设置不合理等。结论“自编机械通气呼吸频率过快报警解决方案流程”具有实用性。呼吸频率过快报警的原因很多,只要结合病情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和排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质管理圈(QCC)在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率中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2月至4月收集到的110例患者为对照组,9月至11 月实施QCC后收集到的112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ICU诊疗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管理,观察组应用QCC对患者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的差异性。结果实施QCC后,VAP的发生率由23.256‰降至12.842‰,手卫生依从性由72%提高至84%,手卫生的合格率由80%提高至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CC管理能有效降低ICU呼吸机患者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述有创机械通气气道高压报警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采用计数方法归纳分析136例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高压报警情况。[结果]273例次气道高压报警主要原因依次为:人机对抗110次(40.29%)、气道分泌物增多40次(14.65%)、支气管痉挛30次(10.99%)、管路积水25次(9.16%)、报警上限设1不当20次(7.33%)、肺外疾病所致20次(7.33%)。[结论]熟练掌握呼吸机的应用及对呼吸机气道高压报警常见原因的正确分析和及时处理,对提高机械通气病人的呼吸治疗和抢救成功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57例高海拔地区婴儿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给予机械通气治疗,临床观察表明,高海地区婴儿童肺炎呼吸衰竭应用机械通气指征不宜过严,早期应用机械通气心肺功能较好易于成功,晚期病例并发症多抢救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SAP患者246例。总结SAP并发ARDS患者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血气变化、X线胸片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并将SAP患者分为ARDS组和无ARDS组进行比较。结果:SAP并发ARDS的发生率为27.6 %,73.5%发生于SAP发病3d内或术后3d内;SAP并发ARDS的临床特点是:发生时间早,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加[(36.76±0.92)次/min],部分患者(39.7%)表现为典型的呼吸窘迫;血气分析提示酸碱失衡以呼吸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多见(89.7%)。高三酰甘油血症、高APACHE-Ⅱ评分、腹腔高压征、手术是ARDS的易患因素。积极处理高三酰甘油血症、腹腔高压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合理应用呼吸机可能对SAP并发ARDS患者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冯琼  李春蕾 《重庆医学》2016,(36):5113-5115
目的:对比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诊断为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60例,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照组给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d内的X线胸片并评分,记录两组患儿3d存活率、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上机时间、肺出血的情况。结果治疗后24h,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 d存活率观察组93.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H、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机时间,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患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与常频机械通气均可有效防治新生儿的呼吸衰竭,短期疗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要优于常频机械通气,可有效减少呼吸道出现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述有创机械通气分钟通气量低限报警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采用计数方法归纳分析167例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分钟通气量低限报警情况.[结果]323例次分钟通气量低限报警主要原因依次为:连接回路163次(50.46%)、气管导管66次(20.43%)、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合理41次(12.69%)、病人原因30次(9.29%)、其他23次(7.12%).[结论]呼吸机分钟通气量低限报警是呼吸机报警最常见的原因,而回路问题在分钟通气量低限报警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颌面外科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20名颌面外科护士通过运用品管圈活动步骤和方法,分析影响其学习自主性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活动周期为12个月,包括40次理论授课和40次课堂互动,比较活动前后护士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量表评分,以及医生、患者对颌面外科护士的满意度。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量表中自我动机信念、自我评价2个维度得分较开展前提高,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较开展前均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激发颌面外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帮助护士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价值。方法 9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经常规治疗无效,给予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结果用BIPAP呼吸机治疗后,pH值纠正,P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减轻呼吸肌疲劳,呼吸频率和心率相应减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PAP呼吸机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种较好的无创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