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吴淮  刘文刚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6):139-139
目的:研究中医健脾活血法在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疲劳综合征(PO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6例髋部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单盲随机分组进行研究,治疗组28例术后给予口服健脾活血类中药和常规支持治疗,对照组28例仅给予常规支持治疗。结果:两组术后第3天Christensen疲劳评分均有所恢复,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治疗组Christensen疲劳评分比对照组恢复更明显(P〈0.01);两组转铁蛋白水平术后第3天,转铁蛋白水平均较术前1天降低,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术后第7天,两组转铁蛋白水平均有所恢复,治疗组比对照组恢复更明显(P〈0.01),治疗组术后第7天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两组体重在术后第3天体重较术前1天降低,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两组体重均有所恢复,治疗组恢复更明显(P〈0.001)。结论:中药健脾活血法能明显改善髋部骨折术后POF症状,促进转铁蛋白水平及体重等营养状况的改善,缩短POF的病程,有利于高龄术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
周鑫  陈付艳  刘世珑  刘鹏  孙波 《重庆医学》2016,(27):3854-3856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及术后生存期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进行手术治疗的9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分析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髋部骨折类型、术前合并内科疾病及数目、麻醉方式、手术时机、ASA分级、围术期内输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及出院时间。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2年或随访至患者死亡,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死亡的原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高危因素与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2年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年龄( P=0.040,OR=8.317)、术前合并症( P=0.001,OR=14.872)、手术时机( P=0.042,OR=6.270)、ASA分级(P=0.034,OR=12.299)、输血量(P=0.049,OR=4.650)及下地负重时间(P=0.001,OR=16.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影响围术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年龄(P=0.047,OR=5.374)、术前合并症(P=0.001,OR=17.324)及ASA分级(P=0.02,OR=13.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影响术后2年生存率的高危因素。结论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加强围术期的管理,术前全面系统评估,积极治疗合并症,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术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措施,争取早期下地活动,能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予以评价,并与前路手术进行比较。方法1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中行前路手术65例,其余65例行后路手术,对后路手术与前路手术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后路手术与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手术比前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后路手术组术后1年脊柱植骨融合率优于前路手术组(P〈0.05)。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术前椎体前、后缘高度有差异(P〈0.05),前路手术组较后路组压缩程度重。术后随访,椎体前缘丢失率前路、后路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椎体后缘丢失率前路、后路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Cobb角由术前恢复到术后,前路、后路手术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前路无明显丢失,后路丢失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后路手术同前路手术相比,出血少、手术操作简单,效果一样,但后纵韧带要完整。  相似文献   

4.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早期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收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75例,对其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①股骨颈骨折及其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分别为125、150例。②将高度危险组、中度危险组及其相对安全组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出现主要并发症、术后认知障碍或加重、术后30d死亡、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其术后康复A级或B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患者临床康复优良率达78.2%。与C、D级比较,A、B级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明显增高.术前合并认知障碍及其术前主要并发症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级比较,A、B、C三级的伤后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具体的手术指征,对其采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收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部螺纹钉(DH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问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问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PFNA组40例和DHS组40例。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于稳定型骨折,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稳定型骨折,PF—NA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DHS组(x2=3.9720,P%0.05);PFNA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问、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DHS组(P〈0.05或P〈0.01);术后12个月内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DHS组(x2=4.02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FNA比DHS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少,内固定可靠,恢复快,并发症少,适应证广,尤其是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外伤性骨折情况下,患者手术前后营养状况的变化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接受手术的糖尿病外伤性骨折病例,作为DM组,选择同期入院,骨折手术无糖尿病96例,作为对照组,对临床生化指标,住院时间、费用以及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折并存糖尿病患者,致伤原因以不慎摔倒为主,骨折多发于髋部(56%)。DM组与对照组比较,DM组术前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术后血浆蛋白下降幅度DM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DM组的术前准备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较长,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药费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比对照组高,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髋部骨折,糖尿病骨折手术所引起的营养代谢消耗高于无糖尿病患者,故应重视糖尿病患者骨折术后营养,兼顾饮食控制与营养以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刘宾 《中外医疗》2014,(3):49-50
目的对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DHS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髋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分别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0例)和DHS内固定(30例)治疗。评价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均显著短于DHS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髋关节置换组术后1、2、6个月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能够作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与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我院行手术内同定术的下肢骨骨折患者15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对照组,于术前、术后24h和躺抽抽取静脉血2ml,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rr)。结果:DVT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术后24、48h时较对照组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T、APTr仅在术后48h高于对照组(P〈0.05),24h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二聚体、同型半髋氨酸血浆浓度值与DVT存在相关性(r=3.11,P〈0.05;r=4.53,P〈0.05),说明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升高与DVT的发生存在正相关性。结论:无论凝血指标是否异常,D-二聚体和(或)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则血液都存在高凝状态或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子,监测其变化可提高诊断血栓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姚小荷  祝劲松 《中外医疗》2012,31(17):9+11-9,11
目的探讨股骨各部位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股骨各部位骨折患者130例,分为观察组78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术前检查均无DVT形成。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抗凝、运动、CPM机等综合防治。术后2周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及凝血指标检查,比较两组防治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经综合防治后DVT发生率为6.41%:对照组DVT发生率为40.38%;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凝血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各部位骨折术后进行综合防治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数量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术期间凝血功能、抗凝血功能、纤溶系统活性和血小板数量的改变。方法:测定35例进行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术前、中、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imer)指标。结果:体外循环术中和术后凝血指标PT、APTT、TT与体外循环术前相比均明显延长。P〈0.01。FIB、PLT、D-Dimer体外循环术中和术后与体外循环术前相比均降低,P〈0.01或P〈0.05。结论:体外循环术可以导致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和血小板数量的改变,引起术后非外科性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