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俞穴定位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文中将人体表面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出一定的折算长度,作为俞穴定位的标准,为针灸取穴提供了依据,并把这种定位法简称为“骨度法”。其临床应用除可单独定穴外,并常以骨度分寸折量标准,对照其它取穴法对同一穴位的定位,以达正确取穴。简便取穴法具有取穴方法简便,易于操作与记忆等特点,故为临床及教学常用。如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定百会穴;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穴等,但笔  相似文献   

2.
《灵枢》骨度法古今解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是针灸施术之处。腧穴的定位准确与否,可以直接影响疗效。因此,掌握腧穴的定位与取穴方法,对针灸临床工作者至关重要。而《灵枢》骨度法就是迄今临床常用的取穴方法之一。一、骨度的含义及用途;“骨度法”即今之骨度分寸法,始见于《灵枢·骨度》篇:“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论述了人体骨骼的长度以及用骨度量经脉长短,脏腑大小,尤其用于定位取穴。即是以骨的长度或宽度来衡量经脉两点间的距离,即经脉中两腧穴距离的…  相似文献   

3.
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探讨解放军第四医院王掌乾,苏爱萍巨刺是针灸临床一种取穴方法。《灵枢·官针》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如此者必巨刺之。”我们用巨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78例,另用常规...  相似文献   

4.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是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它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以腧穴主治为基础,以两极对应取穴为准则,以针刺补泻为手段的一种辨证施治、循经取穴的宝贵经验。《灵枢·卫气》篇说:“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元代针灸名家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又说:“更穷三根四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后世医家进行了大量的充实和提高,将该理论发展成  相似文献   

5.
<正> 腧穴亦称“气穴”、“孔穴”,或称“穴道”,或名“穴位”,《史记》称为“砭灸处”。它是人体脏府、经络之气输注、转输聚集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病的主要刺灸位置。人身腧穴众多,包括“十四经腧穴”“奇穴”(别穴)和“阿是穴”(天应穴)三大类。不同的腧穴,除阿是穴外,各有不同的位置、名称和主治病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在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病,要求取穴恰当,定位准确,《灵枢·四时气》载:“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针灸聚英·百症赋》也说:“先究其病源,后功其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由此可见对腧穴定位的  相似文献   

6.
杨廉德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工作30余年。博采众学,经验丰富。在取穴和配穴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现将我跟师两年所见拾零整理一、二,以飨同道。 一、远端取穴治头痛 远端取穴法,《灵枢·终始》篇早有论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杨老依此取穴,疗效甚著。如一苏姓患者,自述头项强痛,形寒肢冷,伴有喷嚏乏力,脉浮苔薄白等。六经辨证为“太阳病”,杨老取其右足上的足太阳膀胱经穴足通骨和束骨,针用平补平泻,一次而愈。  相似文献   

7.
《灵枢经·骨度》是内经有关人体解剖尺寸的详细记录。此篇与《肠胃》及《平人绝谷》形成古代中医人体解剖学的主干。其正确性可与西医“人体测量学”及“人体解剖学”的数值比较而得到证明。河北医学院的《人体解剖学》对《灵枢经》各篇数值的评价正是一个好证据。“……历代的祖国医学著作中,对脏腑的论述是很丰富的,不仅对脏腑的形态、功能和位置作了简述,而且  相似文献   

8.
针灸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 ,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四种。手指比量法 ,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 ,医生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 ,又称“指寸法”,共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三法。其中“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即以示、中、无名、小指相并 ,四横指为“一夫”。《腧穴学》[1]说此法出自《千金方》,笔者不敢苟同 ,作以下考证 ,愿求证于高明。1 扶寸是古代的一种度量法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产生历史较早 ,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逐渐出现的。目前 ,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度量衡是…  相似文献   

9.
“独取一穴”(即每次只取一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古已有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已有“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的记载;仲景《伤寒论·142条》中也有“太阳与少阳并病,……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的记载;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标幽赋》中亦有“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支沟)”的记载。这些都是“独取一穴”针刺治病之古鉴。针灸传至今日, 能以“独取一穴”两见  相似文献   

10.
搜集近12年来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报道59篇,总结归纳其临床针灸治疗方法及取穴规律,结果发现:(1)临床以腹泻型针灸治疗研究居多;(2)取穴遵循:局部取穴为主,重视俞募配穴,存在循经取穴、肝经取穴亦不忽视等原则;且针多取天枢穴,灸多取神阙穴,为肠易激综合征针灸临床取穴方案的规范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