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IPC)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下肢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例腹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以及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性预防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IPC联合LM-WH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HCT、Fb、np、nbl、nbh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ESR、HCT、Fb、np、nbl、nbh水平均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各指标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DVT 发生1例(2.50%),对照组术后DVT 发生8例(20.00%),两组DVT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腹腔手术术后患者应用IPC联合LM-WH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量,降低腹腔手术患者术后DV T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血液净化(CBP)技术控制不同的温度,对比观察常温和亚低温CBP对心脏瓣膜病术后心源性休克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5例患者分为常温CBP组(N T组,47例)和亚低温CBP组(H T 组,48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及白细胞介素(IL )‐6、IL‐8水平及临床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入选时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6、IL‐8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 HT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下降幅度均高于NT组(P<0.05);急性生理与慢性病Ⅲ(APACHE Ⅲ)评分HT组在治疗后24 h较NT组低,且HT组在住ICU 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BP时间、病死率均低于NT 组(P<0.05)。结论亚低温CBP通过清除炎症因子及抑制其产生,能更有效的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外周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为观察组,44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周围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ESR)、血白细胞计数(WBC)。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外周炎症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组病人hs-CRP水平、ESR和白细胞计数均高于阴性组,但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外周炎症反应,并且与其它致冠状动脉缺血因素共同引起急性期外周血炎症指标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4.
银萍  谢军燕  葛晓琳 《安徽医学》2015,36(8):1020-1022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预防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法将418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210例)和对照组(208例),观察组采取整体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DVT 发生率。结果 DVT 总发生率为5.02%,观察组 DVT 发生率为1.43%(3/210);对照组发生率为8.65%(18/208),观察组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整体化护理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 DVT 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炎症因子和高凝标志物与其心脏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9例心衰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组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测定血浆高凝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和P-选择素,分析这些指标与心脏功能、心衰病因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心衰患者炎症因子和高凝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炎症因子和高凝标志物水平与NYHA心脏功能分级和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相关(均P〈0.01),但并未发现与心衰病因有关。结论入院初期炎症因子和高凝标志物水平与心脏功能损伤和患者生存期有关。  相似文献   

6.
徐彦立 《重庆医学》2015,(18):2553-2556
目的:探讨联合血液净化(CBP)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炎症因子和疗效的影响。方法82例SAP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CBP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方法,CBP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2 h后生命体征、炎症因子、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变化;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如腹胀、腹痛等消失的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血液净化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T、HR、RR、MAP)、OI、TG及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6、hs‐CRP、PCT)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CBP组患者MAP、OI、TG及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6、hs‐CRP、PCT)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1);CBP组的症状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CBP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CBP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CBP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OI和APACHEⅡ评分,加快病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其机制可能与更有效地清除体内炎症介质和血脂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DVT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7 d的凝血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的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P〈0.05)。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满意度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两组术后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有利于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重症医学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早期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收住的104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2组患者均采取重症医学科及DVT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对患者采取早期预防及制定护理干预方案,对2组患者第1、7、14 d的股静脉血流情况、下肢肿胀疼痛及DVT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第7、14 d的峰速度及平均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及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症医学科患者采取早期预防及制定护理干预方案,能显著改善股静脉血流情况,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Caprini量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风险评估的程序化干预对脑卒中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术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联合一般DVT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Caprini评估量表进行DVT风险分级,两组均干预至出院。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功能(神经、肢体)、日常生活能力、患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水平、干预期间下肢肿胀、皮肤颜色改变、DVT发生情况及干预后满意度。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FMA-L、B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峰流速、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与干预前比均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处于更高水平(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下肢肿胀、皮肤颜色改变、DVT发生率处于更低水平(P<0.05);干预后,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术后患者应用Caprini量表DV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与血糖、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00例骨科住院下肢骨折病例伤后7~10天血浆DD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同期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结果 100例患者81例DD阳性,其中12例患者被确诊为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DD阳性组FPG、LDL-C水平显著高于DD阴性组(P〈0.05);DD阳性患者中DVT阳性组DD、FPG水平显著高于DVT阴性组(P〈0.05),L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D水平与FPG、LDL-C水平成显著正相关(r=0.512、0.289,P〈0.05)。结论高血糖、高血脂可能增加下肢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李润香 《当代医学》2016,(30):111-112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骨折常规护理方法,在对照组基础上,干预组加用整体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术后DVT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1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70%显著低于对照组21.62%(8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采纳。  相似文献   

12.
姚小荷  祝劲松 《中外医疗》2012,31(17):9+11-9,11
目的探讨股骨各部位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股骨各部位骨折患者130例,分为观察组78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术前检查均无DVT形成。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抗凝、运动、CPM机等综合防治。术后2周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及凝血指标检查,比较两组防治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经综合防治后DVT发生率为6.41%:对照组DVT发生率为40.38%;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凝血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各部位骨折术后进行综合防治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梯度压力袜在预防颅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作用。方法将186例颅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3例。试验组除给予颅脑手术后常规护理外,于术后6h使用梯度压力袜;对照组只给予颅脑手术后常规护理。两组均于术后第4天常规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观察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2例患者发生了下肢DVT,发生率为2.1%,对照组9例发生了下肢DVT,发生率为9.7%;试验组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梯度压力袜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有效预防颅脑手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对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140例髋、膝关节手术及髋关节周围手术后患者,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和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的方法预防下肢DVT的发生,观察两组患者双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后发生下肢DVT3例,发生率为4.29%(3/70)。对照组手术后发生DVT11例,发生率为15.71%(11/70),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lt;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可以降低骨科手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尿激酶联合华法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 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 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56 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 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 例。对照组术后12 h 后给予华法林及尿激酶抗凝;观察组在对 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 生情况,下肢周径差变化情况,血清D- 二聚体(D-D)、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 平,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 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 有下降,观察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治疗1、3 及7 d 血清 D-D、CRP 及IL-6 水平比较:①不同时间点的血清D-D、CRP 及IL-6 水平有差别(P <0.05);②两组血 清D-D、CRP 及IL-6 水平有差别(P <0.05);③两组血清D-D、CRP 及IL-6 水平变化趋势有差别(P <0.05)。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尿激酶联合华法林 有助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有助于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术后实施减压弹力袜联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2例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1例。在手术后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减压弹力袜联合LMWH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DVT的发生情况、血栓标志物(D-D、v WF)指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4 d的下肢DVT发生率为4. 87%(2/41)与对照组的术后14 d发生率17. 07%(7/41)相比明显降低(P0. 05),观察患者的血栓标志物(D-D、v WF)指标都要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评分要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在卵巢癌患者术后实施减压弹力袜联合LMWH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IL-17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稳定期和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SIA)检测40例健康体检者和120例稳定期和活动期RA患者的IL-17水平,同时检测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结果IL-17,PLT,ESR,RF,CRP等指标RA患者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A患者活动期PLT,ESR,RF,CRP,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期(P〈0.05)。结论IL-17与RA免疫炎症有关,其水平高低可反映痛惜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临床35例重型颅脑损伤伴下肢DVT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35例重型颅脑损伤不伴下肢DVT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对照。分析年龄、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下肢肿胀等因素与下肢DVT形成的联系。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DVT形成与患者的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下肢肿胀等多种因素存在明显关系(P〈0.05)。此外,发生下肢DVT患者血清血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年龄、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下肢肿胀等因素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下肢DVT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该类患者进行合理干预,可以有效防治下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直肠癌术后采用循证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专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加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凝血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为低(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肠癌术后采用循证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减少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整体护理模式与空气压力波联合预防椎体结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313例接受椎体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07例,对照组106例。两组均采用了空气压力波预防术后DVT,而观察组加用了整体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与血液流变、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4.67%(5/107),低于对照组的14.15%(15/106);(χ~2=5.622,P=0.018)。治疗后患者PV、HCT、PAd T、D-D及Fbg水平均降低,而a PTT水平升高,观察组变化幅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联合整体护理模式干预可更有效预防椎体结核术后下肢DV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