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建立牙周袋龈下菌斑中古细菌分布的基线信息,探讨其分布与牙周病发生的关系。方法运用古细菌通用引物扩增菌斑标本,PCR产物连接TA载体,挑选多个克隆测序。其结果使用数据库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随机采集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标本,按照牙周袋深度分组(A、B、C、D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菌斑中古细菌的检出率。结果测序结果证实扩增产物为古细菌。临床标本中牙周袋较深组(C组和D组)的古细菌检出率显著高于浅牙周袋组(A组和B组)。结论古细菌的检出率随牙周袋探诊深度的增加而增高。提示古细菌可能参与牙周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牙周治疗对龈下菌斑中古细菌定植的影响。方法对49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治疗进程进行跟踪,分别于龈上菌斑刮除后(基线)、牙周基础治疗后4周和牙周翻瓣术后12周,采集龈下菌斑标本抽提DNA,利用古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对各菌斑标本古细菌16S rRNA表达进行定性检测,确定阳性标本并计算古细菌检出率。采用Real-Tim e PCR技术对阳性标本中总细菌和古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定量检测,计算古细菌相对丰度。结果牙周翻瓣术后12周时龈下菌斑标本中的古细菌检出率和古细菌相对丰度分别为17.6%和0.58%,显著低于基线时的69.4%和2.32%及牙周基础治疗后4周时的57.1%和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下菌斑中古细菌的定植情况伴随牙周治疗的进程而迅速降低,提示菌斑厌氧环境的改变是影响古细菌定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唾液取代龈下菌斑采集牙周致病菌样本的可能性。方法选择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各36例,应用16SrRNAPCR技术分别检测患者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福赛斯坦纳菌(T.f)。以21名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A.a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1.67%和50%,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g在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50%,在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和91.67%,与对照组的30%和51.74%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T.f在侵袭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和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91.67%、91.67%和85.71%;在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5%、66.67%和71.43%;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的非刺激性全唾液是龈下菌斑样本的集合,可以取代龈下菌斑用于采集细菌样本检测牙周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测的病原菌-福赛类杆菌(T.f)、具核梭杆菌(F.n)与龈下菌斑中检测的牙周致病菌的关系.方法 选择30例动脉搭桥的冠心病患者,分别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龈下菌斑,采用牙周致病菌特异性引物,通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粥样硬化斑块及龈下菌斑中病原菌的DNA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及比对.结果 将两种细菌PCR产物的测序结果,通过blast比对,达到显著联配,它们的核苷酸相似程度为99%~100%,且符合Genbank中的标准序列.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龈下菌斑中检测的病原菌有同源性,说明牙周致病菌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病.牙周病一般侵犯全口多数牙齿,早期出现牙周炎和轻度牙槽骨吸收,晚期出现牙齿松动脱落与重度牙槽骨吸收.内源因素与内分泌及机体自身的抵抗力有关,外源因素是由口腔卫生不良,牙石等引起.目前认为牙周病主要致病原因为龈下牙石,菌斑及牙周袋内细菌和其毒性产物[1].本文通过基础治疗龈上洁治及龈下刮治,局部运用派丽奥软膏(又名盐酸米诺四环素软膏),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胃病患者口腔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并分析胃病患者牙周状况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依据特异的尿素酶C基因和cag 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65例慢性胃病患者不同牙齿的龈上和龈下菌斑中的Hp。6例胃Hp阳性的胃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检测口腔Hp。结果65例慢性胃病患者胃黏膜标本中,PCR检测阳性的标本58例(89.3%),龈下菌斑Hp阳性率(47.7%),高于龈上菌斑中的Hp阳性率(26.2%)。牙周袋深度(PD)≥4 mm部位菌斑中Hp检出率显著高于PD<4 mm的部位(P<0.05)。6例胃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口腔仍检出Hp。结论口腔Hp是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福赛坦氏菌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需要进行动脉外科手术的患者从中选取伴有慢性牙周炎的病例,采集龈下菌斑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标本,以PCR法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福赛坦氏菌(Tf),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比对。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Ⅳ的检出率为29%,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同时检出的比率为24%,基因比对显示两者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Tf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病,牙周病一般侵犯全口多数牙齿,早期出现牙周袋和轻度牙槽骨吸收,晚期出现牙齿松动脱落与重度牙槽骨吸收,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免疫缺陷、内分泌功能失调、营养不良和遗传因素等,外源性因素是口腔卫生不良、牙石、食物嵌塞、触点不良、创伤等,目前认为牙周病主要致病原因是龈下牙石、菌斑以及牙周袋内细菌和其毒性产物,通过龈下洁治及口服甲硝唑治疗牙周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口腔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进行分离和鉴定,初步分析P. gingivalis的生长特性。方法 采集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临床龈下菌斑标本并行厌氧培养,采用PCR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P. gingivalis,分析检出率;观察P. gingivalis临床菌株的菌落特征和生长特点,分析生物学特征。结果 从35名采样对象的146个龈下菌斑标本中分离获得6株P. gingivalis临床菌株,分别命名为L2、L3、L4、L5、L11、和L12;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的检出率为27.4%,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健康部位的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86.7%,探诊深度为4~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95.6%,探诊深度>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96.0%。L2、L5、L11和L12在BHI平板上培养1周后均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而L3和L4在培养1周后形成灰色菌落,10 d后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L2、L4、L5和L12在传代30 h后进入对数期生长期,L3和L11则在传代60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结论 P. gingivalis是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优势致病菌之一,其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健康位点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且随着牙周探诊深度的加深,检出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 gingivalis各临床菌株的生长存在差异,提示其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0.
对49名健康儿童和青少年(6~25岁)正常口腔菌群分布进行研究,测定其中优势的可培养细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比例。从195个唾液、沟裂菌斑、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标本中,共分离出28个菌属(包括72个菌种)。结果表明:口腔链球菌群、奈瑟氏菌属、放线菌属、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类杆菌属和梭杆菌属是正常口腔的优势菌群。在不同标本其优势细菌的种类存在差异,例如梭杆菌和类杆菌在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和检出比例较沟裂菌斑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重度妊高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 ,严重可以导致母婴死亡。对妊娠足月的重度妊高征 ,可以根据其临产与否及宫颈条件 ,立即决定其为阴道分娩或是剖宫产术。对于妊娠晚期的重度妊高征 ,因其胎龄不足月 ,胎儿生长发育及胎肺成熟度情况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根据其病情变化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或终止妊娠的时机[1,2 ]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治疗进行监测 ,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现将 2 0 0 0年至今我院收治妊娠晚期重度妊高征 30例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 31~ 36周重度妊高征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7.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