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认为,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继发其他椎间关节退变,累及颈髓、神经根、颈部的交感神经、椎动脉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为颈椎病[1].颈性眩晕指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眩晕的分类方法很多,所谓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2].  相似文献   

2.
从虚论治颈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轻者头晕、头痛、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重者头晕目眩,伴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常猝倒。引起颈性眩晕的疾病有颈椎病(主要指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颈椎或颅底先天畸形、颈部外伤和胸廓出口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发病机制复杂,笔者结合文献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从颈椎病变、血液与血管病变、本体感觉及前庭神经核学说等三个方面作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通常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1〕,其特点是眩晕常发生在头颈部活动时〔2〕。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有椎动脉受压及椎动脉硬化、痉挛等,其中交感神经受  相似文献   

5.
<正>颈性眩晕指由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是学术争论的重点。1992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后将其定义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理论基础是椎动脉受钩椎关节等增生骨赘的机械性压迫导致其管径狭窄或梗阻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然而,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该观点已受到明显质疑[1],而围绕颈交感神经因素的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对临床现象的解释显得更为合理,因而受到广泛认同。该观点认为颈交感神经受颈椎疾患的刺激而兴奋,反射性引起椎动  相似文献   

6.
牵引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指因颈椎病引起的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中枢性眩晕。笔者自2004年7月以来,采用牵引配合半导体激光治疗颈性眩晕4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文军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355-1356
颈性眩晕症又称为椎动脉性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结构发生改变或颈部软组织慢性损伤引起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椎动脉,刺激交感神经,造成椎动脉痉挛扭曲,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反应。运用推拿疗法治疗本病见效快、有效率高,疗效肯定,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颈源性眩晕,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脊柱退行性改变导致椎基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症的综合征[1]。孙静宜等对此病所作的定义较为准确,即由于颈椎病及颈项软组织劳损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源性眩晕。笔者从1998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中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是指南于颈源性因素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症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多发生于头颈活动时。该病自1926年首次提出后,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是引起颈性眩晕症状的重要原因,而其病因可能是椎动脉受压或椎动脉受刺激引起痉挛。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指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颈外段供血不足影响产生眩晕,为眩晕常见原因之一。颈性眩晕发作时与颈部活动,姿态有明显关系,常表现有眩晕伴站立不稳,呕吐,恶心及共济失调,部分病人转颈可出现跌倒。我院2003年10月~2007年10月采用注射用甘露醇、地塞米松联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65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