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本文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脂肪族聚丁二酸酯,对他们的结构和性能作了表征。发现聚酯存在多晶现象,其熔点有奇偶性变化规律。探索了由此系列聚酯与高氯酸锂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的结构和离子导电性。无机盐的加入提高了电解质的玻璃化温度但降低了聚酯的熔点及结晶度。聚酯电解质的晶体类似于聚酯,其无机盐主要溶解于聚酯的无定形区域。聚酯系列电解质的导电率也有偶奇效应,与熔点变化相反;熔点高的电解质导电率低,熔点低的电解质导电率高。电解质的导电率随温度改变而变化,在室温下电解质的导电率可达10~(-6)s/cm。高分子链上侧基的引入将大大降低电解质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脂肪族聚丁二酸酯,对他们的结构和性能作了表征。发现聚酯存在多晶现象,其熔点有奇偶性变化规律。探索了由此系列聚酯与高氯酸锂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的结构和离子导电性。无机盐的加入提高了电解质的玻璃化温度但降低了聚酯的熔点及结晶度。聚酯电解质的晶体类似于聚酯,其无机盐主要溶解于聚酯的无定形区域。聚酯系列电解质的导电率也有偶奇效应,与熔点变化相反;熔点高的电解质导电率低,熔点低的电解质导电率高。电解质的导电率随温度改变而变化,在室温下电解质的导电率可达10^-6s/cm。高分子链上侧基的引入将大大降低电解质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近十几年来聚合物固体电解质材料开发研究的状况,包括线型高分子、为改进性能而发展起来的枝型、梳型及交联型高分子,并对高分子与金属盐络合的离子聚合物结构和性能作了描述。阐述了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导电行为、导电模型及导电机理。对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各种应用作了介绍并简要讨论了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发展趋向及前景。  相似文献   

4.
制得以脲和硫氰酸铵为主体的固体电解质,其室温电导率可达到4.35×10-2S·cm-1,比以脲和硫脲为主体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6.84×10-3S·cm-1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实验发现,影响电导率的因素主要有组成、温度和高分子。DTA表明该电解质为非晶态固熔体,其导电性质既不服从Arhenius方程,又不服从VTF方程  相似文献   

5.
高分子固体电解质(SPE)是一类新兴的电解质薄膜材料,在固态电池和其它领域都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聚磷腈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简要综述了聚磷腈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背景,制备方法,结构特点及其对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各项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含NaI的环氧树脂-PEO400的IPN高分子固体电解质。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这类材料在所研究的范围内呈非晶相。测量了其离子电导率,其最佳室温离子电导率达7.8×10^-5S·cm^-1,与含NaClO4、LiClO4的IPN材料的电导率相差不多,但比NaI-PEO材料的最佳的室温离子电导率高得多。含NaI的IPN薄膜材料具有机械强度高、粘弹性好、透明度好以及易于成膜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成膜性和粘弹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综述了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电性能,离子传导特性,提高其性能的途径及近期发展,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聚碳酸酯聚氨酯的水解剂,氧化,钙化等生物老化性能,并与聚醚聚氨酯样品做了比较,结果表明,胺扩链样品具有较好的耐水解性能,聚碳酸酯氨酯的抗氧化性能优于聚醚聚氨酯,同了聚醚氨酯一样,聚碳酸酯聚氨酯同样受钙的影响,含水氯化钙对聚碳酸酯聚氨酯的相结构产生影响,并对弹性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清离子钙测定的影响。方法抽取23例健康人静脉血,在电解质分析仪上分别于0.5、1、2,3小时测定血清离子钙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小时时测定的血清离子钙结果明显低于0.5小时测定的血清离子钙结果。结论血标本采集后室温放置2小时对血清离子钙测定无明显影响,应在2小时内完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聚醚氨酯表面肝素化的新途径:用聚醚氨酯预聚体,对-氯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元共聚的方法,在聚氨酯链上导入活性氯甲基,氯甲基经三乙胺季铵化后,以离子键将肝素固定在共聚物表面。抗凝血初步试验表明,该途径相当有效。  相似文献   

11.
使用共混后浇铸成膜的方法,制备了聚苯并咪唑-锂盐-聚乙二醇单甲醚组成的锂离子电池共混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拉伸与交流阻抗测试表征了共混全固态电解质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了不同锂盐以及各组分含量对共混全固态电解质的力学性能与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苯并咪唑与聚乙二醇单甲醚之间存在氢键;共混全固态电解质中聚乙二醇单甲醚处于无定形态;锂盐的加入使聚乙二醇单甲醚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聚乙二醇单甲醚含量越高,共混膜强度越低,电导率越高,并且使用三氟甲磺酸锂作为锂盐时其电导率最高,室温下可以达到3.58×10-5 S/cm,高温下可以达到3.3×10-3 S/cm,高温下满足对锂离子电池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2.
通过高温溶液缩聚法,将1,4,5,8-萘四甲酸二酐与6,6’-二[2-(4-氨基苯)苯并咪唑]、3,3’-二(4-苯磺酸)-联苯胺反应,得到一系列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磺化聚(酰亚胺-苯并咪唑)。将聚合物制备成薄膜,苯并咪唑单元的引入使得磺化聚酰亚胺质子交换膜中形成了咪唑-磺酸之间的酸碱离子交联结构,提高了膜的力学强度、尺寸稳定性、氧化及水解稳定性。质子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薄膜的质子电导率为0.19 S/cm,高于同等测试条件下Nafion115膜的质子电导率(0.13 S/cm)。  相似文献   

13.
以光引发阻聚剂、光聚合单体和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啉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组成的混合液为原料,通过激光全息曝光,制备了透射式全息聚合物分散离子液体(HPDIL)。研究了离子液体质量分数对体系黏度、光聚合反应动力学、相分离程度、HPDIL光学性能及导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离子液体质量分数从0.2增加至0.6时,体系黏度从6.9 mPa·s升高至25.3 mPa·s,光照1 200 s后的双键转化率从39%降低至18%。随着离子液体质量分数的增加,HPDIL的衍射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当离子液体质量分数为0.6时,HPDIL的衍射效率达到峰值70.5%,折射率调制度达到12.3×10-3。当离子液体质量分数为0.5时,体系的相分离程度达到峰值38.2%。HPDIL具有导电各向异性,当离子液体质量分数为0.6时,HPDIL条纹平行方向的电导率可达垂直方向电导率的2.7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采用自备低离子缓冲液稀释凝血酶,探讨制备稳定的凝血酶时间(TT)测定试剂。方法将国产凝血酶冻干粉用自备低离子缓冲液溶解、稀释并标化。分装后置-20℃保存。观察低离子液体型TT试剂在-20℃冷存的稳定性和解冻后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工作环境下(15℃)的稳定性。并与进口冻干试剂进行平行试验。结果低离子液体型TT试剂在-20℃能保存6个月以上,解冻后在15℃环境中能稳定8 h。结论用低离子缓冲液和国产凝血酶制备的标准化TT试剂在低温下能长期保存,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工作环境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符合TT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6.
碱性离子水对胆固醇和三油酸甘油酯乳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碱性离子水对胆固醇和三油酸甘油酯溶液的乳化作用。方法:分别取等量的碱性离子水、自来水和碱性自来水,各加胆固醇和三油酸甘油酯溶液,观察其乳化情况。结果:碱性离子水可明显地乳化胆固醇和三油酸甘油酯的作用。结论:碱性离子水有促进胆固醇和三油酸甘油酯的乳化作用,推测可在血液中有抑制高血脂的形成降低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罗汉果浸膏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分析鉴定。方法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在固相微萃取实验中使用 85μm聚丙烯酸酯作为萃取纤维 ,并对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离子强度、解吸时间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 ,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在 HP-5MS柱共鉴定出 3 8种化合物 ,主要成分为β-大马酮、β-二氢大马酮、糠醛、苯甲酸苄酯等。结论 本方法为罗汉果资源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间歇实验,研究了温度与离子强度 (NaCl)对大孔树脂吸附红霉素A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SP825大孔树脂对红霉素A的平衡吸附量最大,符合Langmiur等温吸附方程。升高温度和提高离子强度有利于红霉素A的吸附。同时,计算了红霉素A在SP825上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吸附焓变与吸附熵变,表明吸附过程为吸热的物理吸附。此外,采用液膜与粒内扩散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吸附动力学数据,并计算得到了液膜扩散系数kf和孔内扩散系数Dp。结合这些动力学与热力学参数,初步解释了离子强度与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离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膜表面离子通道的表达,为研究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离子通道变化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ercoll分离液体外分离法,体外培养出能稳定传代的大鼠BMSCs,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BMSCs的离子电流。通过设定不同的实验程序,记录通道电流的幅度、激活和失活电流的峰值与时程、离子通道的选择性、Ⅰ-Ⅴ曲线。利用各种通道阻滞剂对记录到的电流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培养的细胞接种后24 h开始贴壁,传代后细胞呈漩涡状。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的细胞CD71、CD44呈阳性,CD34、CD45阴性,证实其为大鼠BMSCs。利用膜片钳技术在大鼠BMSCs上记录到延迟整流钾电流,并且在24%的BMSCs中发现了对河豚毒素(TTX)敏感的钠电流,在25%的BMSCs中记录到L-型电压依赖型钙电流。RT-PCR法证实BMSCs存在SCN5A、 Kv4.3 和CACNA1C 3种通道。结论:记录到的离子电流具有兴奋细胞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