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对各年龄段的抑郁发生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比较,提高临床对抑郁的认识和重视。方法:对各年龄段抑郁障碍的比例、性别比例、抑郁的主要心理社会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抑郁障碍的比例:社会阶段(73.2%)高于学生阶段(46.2%),大学阶段(66.7%)高于中学阶段(38.5%)(P0.01,P0.05);大学阶段男性抑郁比例较高(62.5%),中学阶段及青中年阶段女性抑郁比例较高(6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阶段四种抑郁原因男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有抑郁就诊者中,社会阶段及大学阶段抑郁障碍比例高,大学阶段男性抑郁比例高;不同阶段抑郁发生的主要心理社会因素不同,社会阶段抑郁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郑安琳 《上海医学》1996,19(1):25-27
用小剂量抗抑郁剂治疗心绞痛患者伴发的抑郁症状华东医院心内科郑安琳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屡有报道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症[1~3]。我们也观察到许多心绞痛患者,精神和心理上过度紧张、焦虑,甚至产生恐惧,久之易伴发抑郁症,产生复杂的难以用心脏病来解释的...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的针灸治疗重在以督脉、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的腧穴为主,疏肝解郁、补气养血,可激发经气感传、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激发经气、调整阴阳、运行气血、扶正祛邪,最终达阴平阳秘,使经络功能得以恢复。针灸治疗安全、无不良反应、疗效好,但研究发现目前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缺乏统一认识,对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是各执己见,在治疗过程中针刺选穴因治疗原则不同亦未统一,缺乏抑郁症辨证分型选穴标准,无法体现针刺治疗的特色及优势,缺乏客观的疗效评定标准、严谨的实验设计,同时在统计方法上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导致无法做出客观的疗效评价,阻碍了针灸临床治疗的发展。今后的研究应将循证医学方法与传统特色疗法相融合,增加针灸治疗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等,制定出统一的临床研究实践标准,指导临床科研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抑郁的存在常常可以加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因此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更有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抑郁(PSD),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兴趣下降等.由于临床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又缺乏特殊的仪器和特异性的生化指标作评估,故临床漏诊率很高.但其发生率很高,直接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本文通过对其发生率、相关因素等进行描述,使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PSD的认识,对有PSD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早行抑郁的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达到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伟  周燕 《医学综述》2009,15(1):88-92
抑郁是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卒中后抑郁会阻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造成卒中病程迁延,是影响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它是各种神经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本文主要综述了卒中后抑郁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7.
烧伤患者抑郁情绪障碍发病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抑郁情绪障碍发生的特点.方法 采用Zung抑郁量表调查烧伤患者不同时期、性别、年龄、文化、烧伤部位和程度的抑郁发生的特点.结果 烧伤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康复期比治疗期发病率高(P<0.01),烧伤越严重发病率越高(P<0.01),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P<0.05),有面部、手足、生殖器烧伤的患者抑郁并发率显著增高(P<0.01).在年龄及文化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针对不同烧伤人群抑郁发生的趋势,制定早期心理干预,以降低烧伤患者抑郁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患者常伴有抑郁症状的发生 ,本文就其临床特点及相关问题进行临床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以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住院的首发脑卒中 ,生存时间 >90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经CT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既往无脑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史 ,均符合CCMD - 3中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男 4 2例 ,女 2 6例 ;年龄 38~ 81岁 ,平均 5 9.5岁 ;均已婚 ,7例丧偶独居 ;文化程度 :大学 12例 ,高中 36例 ,中学 12例 ,小学 5例 ,文盲 3例。卒中性质脑出血 38例 ,脑梗死 30例 ;病变部位左半球病灶 4 3例 ,右半球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的关系。方法:选取进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妇487例为研究对象,于孕龄>35周时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问卷调查,于产后28 d内再次进行SDS问卷调查,评定为产前抑郁患者209例做为研究组,评定无产前抑郁患者278例做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后抑郁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产后抑郁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抑郁增加了产后抑郁的危险性,对于产前抑郁应积极治疗,以减少或减轻产后抑郁。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脑卒中患者除偏瘫外,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产生一系列的情感行为变化,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心理障碍,称为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 depression,PSD),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兴趣下降.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国内外文献报道为22%~79%。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笔者运用帕罗西汀联合松龄血脉康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气郁化火证9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非精神科医生对抑郁认识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生对抑郁问题的认识,为抑郁的诊治工作及医学再教育提供资料与信息。方法 按医院级别分层选点随机抽样获取样本,用自编抑郁问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抑郁一般知识、临床表现以及相关问题三部分。然后就非精神科医生对抑郁的认识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对照与分析。结果 共完成调查346人。抑郁知识平均得分13.53±2.08,对抑郁知识条目的应答正确率最高的为95.4%,最低的仅为14.5%。抑郁知识得分与医院级别、职称、学历、及对抑郁与非精神科医生关系的认识等因素有关。结论 非精神科医生对抑郁的认识和对抑郁知识的掌握情况急待改善。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的抑郁情绪变化。方法:采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24项),由专业医师进行评分。结果:肿瘤患者极易产生抑郁情绪及心理变化。结论:针对肿瘤患者的心理变化要采取相应的心理及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104名离退休老人抑郁状态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了解离退休老年人群的抑郁状况。方法 对104名离退休老人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进行调查。结果 104名离退休老人中有29名CES—D总分超过16分,其中17名超过20分,符合CCMD—2—R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患病率为16.3%,按临床分类为抑郁症5例,反应性抑郁5例,躯体性抑郁7例。结论 抑郁症状在离退休老人中常见,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7.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35例和双相抑郁32例为研究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者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高,自杀行为及焦虑激越突出,治疗6周总有效率为74.3%。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滞突出,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为53.1%。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支持两者为异源性疾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抑郁情绪表现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小波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196-198,201
目的探讨卒中后伴发抑郁(PSD)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40例卒中后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并同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结果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9.2%,其中轻度抑郁占27.1%、中度抑郁占16.7%及重度抑郁占5.4%。其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躯体化、阻滞、认识障碍、绝望感和睡眠障碍;病灶位于皮层和皮层下的病例组HAMD总分、阻滞、绝望感因子分显著高于病灶位于小脑和脑干的病例组;抑郁程度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无相关关系,而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发病部位有关。结论卒中后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不同部位的卒中有其抑郁特点,病灶位于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患者更容易出现PSD。其抑郁程度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t、χ2检验对35例双相抑郁患者和48例单相抑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双相抑郁患者起病较早,病前诱因少,病前个性外向,家族史阳性率高,精神运动性迟滞,精神病性症状突出,发作更频繁;单相抑郁患者以女性、性格内向者多见,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躯体化症状、体重减轻、自杀观念/行为等,疗效更好;两组在婚姻、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单双相抑郁障碍病人的躯体化症状的状况及特点。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用一般情况问卷、躯体症状问卷(SS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94例抑郁障碍病人的一般资料、躯体化症状、抑郁情绪进行调查。所有资料输入SPSS20.0进行描述性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病人躯体症状的均分为(48.16±15.121)分,26.6%的病人的躯体化症状已达中重度。抑郁障碍病人的躯体症状与饮食情况、重大生活事件、用药不良反应出现的症状有关(P < 0.05~P < 0.01);饮食状况良好者其躯体症状总分和非疼痛躯体症状分数明显低于饮食情况一般和食欲下降者(P < 0.05~P < 0.01);一年内经历2次以上重大生活事件者,其疼痛症状分数明显高于未经历或经历1次生活事件者(P < 0.05);存在3种及以上用药不良反应的病人,其躯体化症状总分和非疼痛症状分数显著高于无药物不良反应或仅有1种不良反应者(P < 0.01);躯体症状总分、疼痛维度和非疼痛维度躯体症状和病人的抑郁程度均呈正相关(r=0.337、0.325、0.316,P < 0.01)。结论躯体症状在抑郁障碍病人中较为普遍。护理人员重视病人饮食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及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病人的情绪管理,从而促进抑郁障碍病人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