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采用改良方法分离大鼠小肠上皮类器官单位(IOUs),鉴定IOUs裸鼠体内发育能力.方法取出生5~8 d大鼠的小肠组织,采用改良分离法获得IOUs,与细胞外基质胶混合后植入裸鼠皮下,定期取材,组织学鉴定.结果采用改良方法分离时间明显缩短,体内植入所有实验组均有多个囊泡样组织形成,植入2周后部分囊腔凹陷可见隐窝样结构,2周后部分囊泡内壁可见分化较成熟的上皮细胞突出,类似绒毛结构;上皮下可见少量平滑肌样细胞围绕囊状管腔周围.结论初步证实改良方法分离出IOUs用于组织工程肠管构建的可行性,并为出生后组织修复重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小鼠小肠粘膜淋巴细胞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道粘膜免疫越来越得到广大免疫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在中药治疗免疫性疾病机制中得到应用[1]。人体粘膜是机体与外界相隔的最大屏障,面积大于400 m2。粘膜接触大量抗原,是病原体入侵的最大门户。粘膜内和粘膜下含有大量弥散的淋巴细胞,其数量相当于脾脏细胞总数。粘膜免疫细胞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分离小鼠小肠抗生素肽.方法 将12只健康ICK小鼠剖腹切取从屈氏韧带到回盲部的小肠,以10%乙酸溶液冲洗肠腔收集灌洗液,并以30%乙酸溶液制备小肠组织匀浆,反复离心,聚乙二醇浓缩后透析,冰冻干燥,进行AU-PAGE、Tricine-SDS-PAGE、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或银染显示多肽条带,然后进行凝胶成像分析和杀菌试验.结果 小鼠小肠组织匀浆和灌洗液中均含有可杀灭细菌、真菌的抗生素多肤,其中组织匀浆中所含的此类多肽较多;小鼠小肠抗生素肽的杀菌作用具有剂量依赖关系,且对不同细菌、真菌的杀灭作用也不同;小鼠小肠抗生素肽的分子量主要集中于3.0kD~14.3kD和29.0kD.结论 小鼠小肠含有多种抗生素肽,具有广谱的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脂饮食对小鼠空肠和回肠上皮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共40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喂养3个月。留取小鼠空肠和回肠组织,HE染色观察空肠和回肠上皮绒毛、隐窝形态变化;PAS染色观察杯状细胞数量变化;分离小肠上皮隐窝单位进行体外3D类器官培养,观察类器官增殖率及类器官分化程度;荧光定量PCR检测空回肠上皮凋亡基因表达。结果:高脂饮食对小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和杯状细胞数量都无明显影响,但隐窝深度显著变浅。体外3D类器官培养结果发现,高脂饮食导致空肠上皮干细胞分化能力下降,而回肠干细胞分化能力却显著增加;两种上皮细胞的凋亡均显著减少。结论:高脂饮食导致小鼠空回肠上皮功能发生变化,而且对空、回肠上皮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小肠隐窝分离,小肠类器官培养、传代、冻存、复苏和蛋白提取的方法,研究R-Spondin1的浓度对小肠类器官成熟的影响.方法 分离小鼠小肠隐窝,在模拟体内肠道干细胞生长、增殖的体外3D培养体系中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小肠类器官的形成过程.用1 mL注射器切割小肠类器官进行传代.设置R-Spondin1浓度梯度,在...  相似文献   

6.
类器官是一种在体外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构建的三维生物组织工程,能够高度的模拟体内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传统的二维细胞和动物模型。人类心脏类器官是复杂的多细胞聚集物,包括心脏组织的转录、功能和形态特征,在疾病机制研究、药物实验、再生医学等领域的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心脏类器官模型的生成方法,类器官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及心脏类器官的前景和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提取大白鼠脂肪干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自脂肪中分离干细胞的方法.方法取大白鼠皮下脂肪组织,经消化、离心、去除红细胞等步骤,培养,间日换液.结果出现呈梭形成纤维细胞样生长的细胞,细胞增殖旺盛.结论可自大鼠皮下脂肪获得多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8.
大鼠脑细胞核分离方法预防医学院毒理教研室毕晓颖李志超李秀东实验动物部大鼠室李志满徐彩云关键词脑细胞核分离方法中图号R329-34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细胞核,细胞核是染色体和基因活动产物集中的场所。分离染色质、染色质蛋白、DNA及核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一种正确的BMSCs抽取、分离和体外培养方法,建立BMSCs体外培齐体系。方法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BMSCs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特点。结果培养的BMSCs呈多种形态,有粗细不均的胞质突起,并且呈集落样生长。二代细胞形态更加单一,呈均匀生长,细胞因相互接触而产生接触抑制。大白鼠BMSCs经体外培养后生长活跃.具有良好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特点。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是分离BMSCs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法CT小肠造影在诊断克罗恩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拟诊为小肠克罗恩病患者40例,进行改良法CT小肠造影,分析克罗恩病典型CT征象,计算患者所受电离辐射总量。结果:40例患者中累及回肠30例,盲肠部10例,中段回肠7例,近段回肠2例,阑尾1例,十二指肠2例,发现5例肠内瘘。每例患者平均辐射剂量为8.2±1.2mSv,明显低于常规使用剂量。结论:与传统CT小肠造影相比,改良法CT小肠造影不仅能清晰显示小肠克罗恩病典型CT征象和肠瘘,而且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achengqi Tang (DCQT) granule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the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n rats with experiment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Methods: Experiment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in rats and autoradiography with 3 H-TdR was used to determine 3H-TdR labeling counts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n rats. Results: DCQT granule had no effects on 3H-TdR labeling counts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n normal rats. DCQT granule obviously increases the rate of renovation i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of th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rats. Conclusion: DCQT granule could reinforce the intestinal mucosa's defensive function by means of increasi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中度低温下肠上皮细胞屏障氧化应激损伤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平,阐明中度低温对其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aco-2细胞株建立体外肠上皮细胞屏障模型,分中度低温组、常温组、亚低温组3个组,肠上皮细胞屏障氧化应激损伤后,应用逆转录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肠上皮细胞屏障氧化应激损伤后,中度低温组细胞内炎症因子的mRNA和以及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的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常温组和亚低温组。结论:肠上皮细胞屏障氧化应激损伤后,中度低温比常温、亚低温更能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肠癌并低位急性肠梗阻I期手术切除吻合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例大肠癌并低位急性肠梗阻I期手术的临床资料及手术体会,结合文献探讨大肠癌并低位急性肠梗阻I期手术的适应症及围手术期处理。结果32例大肠癌井低位急性肠梗阻I期手术切除吻合,其中29例无吻合口漏及其他并发症,2例发生吻合口漏,经引流、支持治疗获痊愈,I例术后早期死于中毒性休克。结论 大肠癌并低位急性肠梗阻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处理,I期手术切除吻合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丹参对兔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36只日本大耳兔 ,建立兔SAP模型 ,随机分为丹参组和生理盐水组 ,分别于术后 2、 6、12h分离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线粒体 ,检测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aa3、细胞色素C、能荷和SOD水平。结果 ①术后 2h内 ,两组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aa3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 6h、 12h生理盐水组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aa3水平均低于丹参组 (P <0 0 5 ) ;②术后2、 6、 12h生理盐水组肠粘膜上皮细胞内细胞素C水平、能荷和SOD活力较丹参组下降 (P <0 0 5 )。结论 丹参能显著提高细胞色素aa3、细胞色素C、能荷和SOD水平 ,改善兔SAP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链的功能及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分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分离的新方法。方法 通过胶原酶阶梯消化(0.25%,0.15%,0.1%,0.08%)、不同目次的筛网过滤、重力沉降等技术得到高纯度的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结果 应用浓度逐渐降低的胶原酶消化子宫内膜组织,可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及细胞收集量。筛网过滤和重力沉降法,可提高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纯度,腺上皮细胞可达90%,基质细胞可达96%以上。结论 采用此方法可得到大量高纯度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为体外研究子宫内膜提供模型。  相似文献   

16.
小肠俞募穴与小肠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求小肠俞募穴与小肠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方法:应用荧光双标法进行研究。结果:小肠俞-小肠组、关元-小肠组分别在L1-L4、T13-T3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结论:(1)脊神经节中存在可双重支配小肠和体表的神经元,不仅使牵涉痛的机制得到进一步的解释,而且揭示了针刺穴位的感觉冲动是通过分支的传入轴突影响到内脏的功能和感觉或对某些脏器的活动产生影响。(2)为临床应用小肠俞募穴治疗肠病提供了形态学理论根据。(3)进而揭示中医经络学中气街可能的现代生物学本质。  相似文献   

17.
以0.5%甲醛化空肠弯曲菌(简称空弯菌)菌苗经口免疫昆明小鼠,共两次。于第二次免疫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处死各组小鼠,取空肠、回肠和结肠中段行冰冻切片,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肠固有膜内的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用直接法检测三类(IgA、IgM、IgG)抗体形成细胞。结果提示:甲醛化空弯菌菌苗确能引起较强的肠粘膜免疫应答,固有膜内可产生大量的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尤以第12天~15天为甚,且以IgA类抗体形成细胞的升高为主,IgG及IgM类抗体形成细胞亦有相应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结肠运动与血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和P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肠运动与胃动素 (MTL)、血管活性肠肽 (VIP)、P物质 (SP)的关系。方法 :运用结肠运输实验观察正常人结肠运输情况 ,采用放射免疫测定餐前后血中MTL ,VIP及SP的浓度。结果 :(1)青、中、老年组结肠运动力由强减弱 ,青、中年组 4 8h内结肠运动力明显高于老年组 (P <0 0 5 )。男女组间结肠运输试验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空腹MTL ,VIP ,SP的浓度 :(2 6 7 34± 10 9 5 8)ng/L ,(176 93± 12 6 6 4 )ng/L ,(2 6 19± 19 12 )ng/L。餐后血MTL ,VIP ,SP分别为 :(2 88 0 8± 12 7 83)ng/L ,(15 2 14± 90 72 )ng/L ,(36 86± 19 0 8)ng/L ;(3)餐后 1h各组血中MTL ,SP ,VIP浓度 :青年组分别为 :(2 4 9 14± 10 4 4 7)ng/L ,(12 5 0 5± 79 97)ng/L ,(36 6 7± 2 0 92 )ng/L。中年组分别为 :(2 6 5 6 4± 12 5 5 2 )ng/L ,(14 3 38± 92 84 )ng/L ,(38 5 2± 2 2 2 6 )ng/L。老年组分别为 :(377 84±12 3 6 9)ng/L ,(2 0 4 77± 83 76 )ng/L ,(34 73± 10 30 )ng/L。老年组MTL ,VIP与青中年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SP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男女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4)空腹与餐后比较 :青、中、老年组餐后SP均明显高于餐前 (P <0 0 5 )  相似文献   

19.
侯楠  朱力  马瑞娜  杨松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6,11(3):321-326,386
目的:利用灌注法去细胞技术构建食管全层去细胞外基质,为组织工程食管重建选择1种理想的支架材料。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24只,随机分为灌注组(n=16)和正常对照组(n=8),采用灌注法去细胞技术处理兔食管,处理后的标本均行大体、组织学、扫描电镜、免疫荧光R染色检测及MTT 细胞毒性试验。结果大体观察:离体食管经灌注2 h后可见大部分变白,经16 h灌注后食管变得苍白剔透,清楚可见脉管纹理。组织学与扫描电镜观察:灌注法构建的食管全层去细胞外基质的去细胞程度均匀,孔隙多,孔隙率为(88.25±2.37)%。免疫荧光染色:离体食管 M HC‐I和 M HC‐II染色呈阳性表达,灌注法构建的食管全层去细胞外基质M HC‐I和M HC‐II染色呈阴性表达。M T T细胞毒性试验:含食管外基质浸提液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普通细胞培养液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较,细胞相对增殖率>1。结论采用灌注法构建食管全层去细胞外基质可操作性强,安全性好,免疫原性极低,且食管全层去细胞外基质对细胞无毒性,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是组织工程食管重建的理想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