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器在非心脏手术中常合并有心脏起搏及传导系统的功能障碍应用的必要性。方法:对60例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外科患者在手术前1天或术前4h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术中和术后行心电图监测记录,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结果:60例中起搏器起搏有71.67%,其中严重窦性心动过缓、Ⅱ度AVB、房颤伴长间歇(>2s)和双束支阻滞的患者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多,患者合并心肌梗死和心肌病时,是术中发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具有临时起搏器植入的明显指征。结论:在非心脏手术中合并有缓慢型心律失常、Ⅱ度AVB、房颤伴R-R长间歇和双束支阻滞者在行外科手术前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可以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
心房纤颤(下称房颤)是一种常见心律失常。当房颤伴有长间歇时是否存在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Ⅱ-AVB),临床诊断常有一定困难。房颤时,由于房室交界区生理不应期的干扰和隐匿传导的结果,或由于房室交界区发生病理性阻滞时均可致使F波不能下传至心室。心电图对二者的区分是不易的。故多年来临床‘直将R-R问期>1.SS做为诊断房额合并o”-AVB的主要依据,但亦有持不同意见者。对此,我们利用Holier对17例房颤的病人进行了24/J‘时动态心电图的监测,并对其长间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以进一步探讨该诊断标准的实用价值。三方…  相似文献   

3.
韦振东  赵红 《广西医学》2007,29(2):267-26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时无法诊断Ⅰ°房室阻滞(AVB).近年来,房颤时Ⅱ°AVB的诊断亦受到质疑[1],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证实房颤患者房室传导的情况.本文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房颤伴长R-R 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作进一步分析,以探讨其合并房室阻滞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50例房颤伴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房颤动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易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害。由于房颤时P波消失,R-R间期绝对不齐,因此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常发现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1.5秒),逸搏及逸搏心律。以往多认为是房颤合并Ⅱ度、高度甚至是Ⅲ房室传导阻滞。现对我院2005~2009年共收治的260例房颤患者中的5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0例房颤伴>2.0s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对心室率低于60次/min患者行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统计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年龄、阵次、平均心率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高龄患者高于低龄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比较频繁。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平均心室率<60次/min,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出现室性或交界性逸搏或伴交界性逸搏心律,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男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为明确诊断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对了解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房颤合并长R-R间期(≥2.0 s)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200例房颤伴长R-R间期者分为睡眠相关组和睡眠无关组,并分析长R-R间期昼夜发生频度、平均心室率及伴随症状。结果睡眠无关组患者睡眠及非睡眠时平均心室率均小于睡眠相关组,其平均心室率〈60次/min,且心室率清醒时恢复不明显(P〈0.05),睡眠相关组患者长间歇时不伴黑矇或晕厥,而睡眠无关组患者长间歇时有26例出现头晕、黑矇或晕厥,均发生在清醒活动时。结论动态心电图结合长R-R间期发生的频度、时间及临床症状,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7.
应美华 《重庆医学》2007,36(22):2356-2357
心房颤动(Af)患者做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时,常发现长R-R间歇(≥1.5s),临床上对此现象是否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争议颇多.本文对102例持续性房颤伴长R-R间歇的Holter资料进行分析,浅析其临床特征及意义.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 (房颤 )时由于P波消失 ,R R绝对不等 ,所以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AVB)不易诊断。有人提出R R大于 1.5s做为诊断指标 ,但意见不一。为此我们应用 2 4h动态心电图对一组房颤病人进行了监测 ,并就其长间歇进行了观察 ,以进一步探讨该诊断指标的实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全组共 46例 ,男 34例 ,女 12例 ,年龄 46~ 72岁。房颤类型 :阵发性 18例 ,持续性 2 8例。其中 10例应用洋地黄 ,36例未用洋地黄。1.2 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BIOSONSOR动态心电监测仪连续记录 2 4h ,然后进行回放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48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房颤动48例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检测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结果以及发生时间和症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时间比较频繁.室性逸搏或交界性逸搏多出现于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有长的R-R间期>2.5 s,且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又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的持续性较长的长R-R间距,同时伴有脑缺血的症状,以及减慢心室率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而该药物又不能停用则都是起搏器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0.
庞伦祥  何劲松  王强 《广西医学》2005,27(3):436-437
心房颤动(下称房颤)合并长R-R间期(R-R间期≥1.5s)曾被诊断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但近年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笔者对房颤合并睡眠时出现(睡眠相关性)长R-R间期患者进行电复律治疗,通过动态心电图记录,观察复律后有否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器在腹部手术中合并有心脏起搏及传导系统障碍患者中应用的必要性。方法对42例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外科患者在术前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术中和术后行心电图监测记录,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结果 42例中起搏器起搏有64%,其中严重窦性心动过缓、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心房纤颤伴长间歇(>2 s)和双束支阻滞的患者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多,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瓣膜病和心肌病时,是术中发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具有临时起搏器植入的明显指征。结论在腹部手术中合并有缓慢型心律失常、Ⅱ度AVB、心房纤颤伴R-R长间歇和双束支阻滞者在行外科手术前,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可以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2.
分析42例慢性房颤病人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中,动态心电图检出的心率及长R—R间期情况,探讨长R-R间期临床意义及房颤中诊断Ⅱ°房室传导阻滞(Ⅱ°A-VB)的标准,结果发现36例(85.7%)均见>1.50s的长间期,最长达3.65s。说明房颤病人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长R—R间期,不宜作为诊断Ⅱ°A—VB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心房颤动在24h动态心电图出现长R-R间期的发生规律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5年来42例经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报告追踪调查分析。结果42例老年心房颤动中发生长R-R间期〉1.5s共404阵次,最长R-R间期3.40s。长R-R间期均发生在01:00~07:00。老年患者无自觉症状,临床追踪复查24h动态心电图房颤伴长R-R间期消失。结论老年心房颤动如伴长R-R间期且出现在夜间时,不能轻易诊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必须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和连续的隐匿性传导,也可临床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4.
心房纤颤(房颤)是一种极速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发作时可引起心排血量降低,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并发血栓形成,甚至发展为室颤。心房纤颤患者常合并较长的R-R间期(≥1.5s),对此是否合并有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众多学者观点不一。我们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对心房纤颤伴长R-R间期的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和处理方法。方法分析1275份动态心电图资料,其中41例长期住院的永久性房颤的病历资料分析。结果非睡眠时间长间歇1034阵次,睡眠时间20244阵次,夜间明显多于白天,对出现黑矇/晕厥及心绞痛者共16例,头昏、乏力6例,安置心脏起搏器治疗。无症状者19例,长期追踪观察。结论对房颤伴长R-R有症状者要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无症状者可长期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6.
王继宏 《吉林医学》2013,(34):7151-7152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中房颤伴R-R间距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检出房颤伴长R-R间距65例,对平均心室率、长R-R间距以及其与睡眠是否相关进行比较。结果:65例中长R-R间距815次,白天105次(约占12.88%)、夜晚710次(约占87.12%);平均心室率<60次/min 40例,≥60次/min 20例,长R-R间距<2.5 s 20例,≥2.5 s 45例;长R-R间距与睡眠不相关30例,与睡眠相关35例。结论:房颤伴长R-R间距多在夜晚睡眠时出现,R-R间距越长,平均心室率越慢。  相似文献   

17.
分析42例慢性房颤病人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中,动态心电图检出心率及长R-R间期情况,探讨,长R-R间期临床意义及房颤中诊断Ⅱ°房室传阻滞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张宏宇 《中外医疗》2008,27(13):103-10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I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方法 选择Af伴≥2.0s的长R-R间期住院患者15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DOG),统计2.0s以上的长R-R同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Af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Af在监测同时记录到赛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共出现≥2.0s的长R-R间期196次,其中白天20次,夜间176次,Af时最快心率93~175(平均121.3±24.5)次/min,最慢心率40~57(平均48.2±5.3)次/min,平均心率59~95(平均72.8±12.1)次/min,24h最长R-R间期2.1~3.0s,转复后13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井显示长R-R间期大多(89.8%)发生在夜间.结论 Af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II度AVB诊断,可用"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表述并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19.
过去的观点认为房颤伴有长R—R间歇是房颤伴Ⅱ°房室传导阻滞 (Ⅱ°A—VB) ,而且是停用洋地黄的指征。近来不少学者对其提出异议 ,认为房颤时出现长R—R间歇是房室结内连续的隐匿性传导所致 ,而不是Ⅱ°A—VB ,而且对于心衰的病人 ,不应作为停用洋地黄的指征。有人对房颤伴长R—R间期 (R—R为 1 5~ 2 1s)的病人 1 5例进行成功转律。转律后全部转为窦性心律 ,无 1例出现A—VB[1] 。我们近年来也对 2 1例房颤伴长R—R间期的病人进行转律 ,目的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且对房颤伴Ⅱ°A—VB有一种新的认识。1 资料及…  相似文献   

20.
闵建英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456-3456
目的:对房颤伴长间歇进行时间上的分析。方法:采用美国MARS3000动态记录仪连续24 h记录。结果:在睡眠状态下心室率缓慢时房颤患者容易出现长R-R间歇(R-R)1.5 mm。结论:房颤伴长间歇一般均为生理性的,无需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