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宫颈癌复发与未控43例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宫颈癌治疗中的高危因素,以减少和避免复发。方法:对复发或未控宫颈癌43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内复发占65.1%。根治性手术复发时间平均38.21个月,非根治性手术复发时间平均16.9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治疗后5年生存率16.27%。结论:宫颈癌治疗后3年内应密切随访,初治应规范且重视存在的高危因素,复发后可采取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宫颈癌术前半量放疗加手术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癌治疗手段目前主要有手术及放疗。根治性放疗可致一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损伤,甚至发生瘘。为减少合并症,提高存活率及手术切除率,我们对30例宫颈癌Ⅱ期患者进行了术前半量放疗及根治性手术,合并症少,取得了较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北京协和医院成功开展根治性宫颈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是近10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宫颈癌的新手术方式,它的最大优点是治疗宫颈癌的同时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随着宫颈癌的发病渐趋年轻化,这种手术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被视为21世纪宫颈癌手术的发展标志。 根治性宫颈切除术于1994年由法国的Dargent首次提出,先在腹腔镜下行淋巴清扫术,切除的淋巴送冰冻病理,如病理阴性则进行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手术要切除部分阴道和穹隆、近端部分主韧带及80%宫颈,留下的宫颈术中也要进行病理检查,确定已无癌细胞残留。最后对保留的宫颈进行环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FIGOIa2~IIa期宫颈癌患者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结局,探讨Ia2~IIa期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FIGOIa2~IIa期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切除术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4例宫颈癌患者,平均年龄43.7岁,手术时间平均192 min(110~285 min),平均失血量553 mL(200~1 400 mL)。29例(23.4%)患者出血超过800 mL,需要输血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46个月,随访期内共7例患者死亡,占5.65%(7/124),6例死于宫颈癌复发,1例死于未控。124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94.3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理类型、宫旁浸润与预后相关(P<0.05)。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宫旁浸润、脉管浸润、宫颈间质深部浸润、肿瘤大小相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病理分型无关(P>0.05)。结论:年轻患者和有宫旁浸润的患者预后较差。临床分期晚、有宫旁浸润、脉管浸润阳性、有宫颈深部间质浸润、肿瘤≥4 cm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应实施个体化综合性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叶元  尹茳平  李力  王芙霞  王一兵  唐柳林 《广西医学》2011,33(10):1262-1266
目的评价影响宫颈癌手术治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9个,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国内外文献12篇,通过循证分析评价患者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大小、术前放化疗、术后放化疗、组织学类型、病理分化程度、宫旁浸润、手术切缘情况、脉管浸润、盆腔淋巴结等11个因素与宫颈癌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为49.4%~95.2%,5年生存率为49.7%-87.4%;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宫旁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手术切缘阳性、组织分化程度、术后放化疗是影响宫颈癌手术治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年龄、组织学类型、术前放化疗与宫颈癌手术治疗疗效的关系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术后放、化疗对宫颈癌术后预后有益。结论宫颈癌根治术后应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注重对有高危因素患者的随访及治疗;放疗及化疗是治疗的重要手段,实施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杨艳丽 《中原医刊》2009,(20):29-30
目的总结年轻宫颈癌患者早期诊断要点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17例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轻宫颈癌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以早期癌比例较高,原位癌及有生育要求的Ⅰa1患者2例行宫颈锥切术:术后未见复发;6例Ⅰa期患者行子宫广泛切除术,7例Ⅰb、Ⅱa期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3年生存率84.6%(11/13);3例Ⅱb期以上者行根治性放疗,3年生存率为33.3%(1/3)。结论早期诊断对年轻宫颈癌预后十分关键,应采取以手术为基础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蔡浩然  卢少红 《中外医疗》2012,31(18):27-28
目的分析9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5月我院9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实施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后的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9例手术患者均获成功,术后月经正常,随访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病灶。有1例患者术后5个月妊娠1次。结论早期宫颈癌患者实施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宫颈癌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放射及化疗联合应用,手术是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针对宫颈癌患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30岁或<40岁者增多),组织病理类型中非鳞癌成分增加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国内外学者在宫颈癌的治疗上强调临床处理的针对性,实行个体化治疗原则,现就国内外对宫颈癌治疗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宫颈环形电切术与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早期宫颈癌患者147例,年龄25~3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7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术后镇痛药使用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切除淋巴结及术后镇痛药使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在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切除淋巴结、术后镇痛药使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又可保留生育功能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是女性第4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的健康,其治疗首选手术治疗.近年,宫颈癌的手术治疗已从传统的阴式手术、经腹手术逐步发展为腹腔镜辅助下的阴式手术或完全腹腔镜手术.适用于IB~ⅡA期宫颈癌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为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abdominal radical hysterectomy,ARH)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宫旁组织和阴道各切除至少3 cm以上[1].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也可通过完全腹腔镜手术完成,为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total 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TLRH)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现收集2014年2月-2016年1月在笔者科室行宫颈癌根治术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胃癌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首位。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最主要的手段,D2根治术作为胃癌标准术式已得到统一认识,微创技术的发展为胃癌手术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以外科手术为主,辅以术前辅助化疗、术后化疗及术后放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已被广泛认可。现就胃癌的外科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术前对其高危因素的准确评估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宫腔镜在对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程度、宫颈受累情况、内膜癌病灶大小以及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的评估中提供了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对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37例子宫恶性肿瘤患者(宫颈癌35例,内膜癌2例)的临床资料,详细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检及淋巴结切除数目、手术并发症等。结果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33例,成功率89.2%;中转开腹4例,中转开腹率10.8%;手术时间(171.4±33.0)min,术中平均出血(160.9±99.4)ml;所有病例断端及阴道切缘均干净无癌瘤组织残留,切除淋巴结(14.8±6.3)枚,其中淋巴结阳性2例。术后随访3~16个月,尿潴留2例,输尿管膀胱瘘1例。全部患者存活,无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可用于治疗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手术效果理想,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灵活到位等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4.
孟丽燕  石娟  周红林 《医学综述》2009,15(20):3089-3091
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随着抗癌药物的发展,化疗已逐渐成为多种妇科恶性肿瘤的重要辅助治疗。以铂类药物为主的化疗——新辅助化疗应运而生,以期提高手术切除成功率和放疗的敏感性,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就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新辅助化疗及外科治疗进展等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张清泉  王世军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8):2235-2238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早期宫颈癌的重要治疗方式。宫颈癌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对评估宫颈癌预后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术前根据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有助于临床制订手术策略。近年来,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因其安全性及可行性已被推荐应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手术治疗,可根据宫颈癌患者术前淋巴结评估情况选择性地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系统性淋巴结切除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根据术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可制订相应的手术切除范围。因此,宫颈癌淋巴结的评估尤其是手术策略的制订在宫颈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检测在宫颈病变治疗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或宫颈浸润癌(I-IIa期)且已手术治疗的196例患者行高危型HPV检测及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LPT)并进行随访。结果针对不同级别的病变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后6、12个月HPV-DNA负荷量均有明显的降低,且HPV有明显的转阴率;术后切缘阳性与阴性组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率分别为57.89%、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术后HR-HPV持续阳性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率为38.7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术后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者均有HR-HPV持续感染(22/22),而HR-HPV转阴者无1例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0/134)。结论 HR-HPV检测对于判断疗效和监测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不同手术方式对HR-HPV有明显的清除作用,而术后HR-HPV持续阳性为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高危人群,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病理学中最重要的潜在应用之一,是根据形态学特征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对特定疗法的反应。乳腺癌作为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关注的焦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是重要的预后因素,能否准确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影响临床诊疗决策。目前,基于无创手术的思想,有多项研究已开发出可用于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模型,但是不同预测模型应用的临床和病理参数不同,如何更全面地分析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数据,并建立更精准的预测模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阐述AI在病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现状,对于如何基于AI辅助有效地预估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建立更精确有效的深度学习算法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展望,从而不断提升乳腺癌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Since most cases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re advanced at diagnosis, this disease is one of the most lethal malignancies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 In recent years, aggressive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chemotherapy have been employed in an attempt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in patients with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Introduction of platinum anticancer drugs increased survival rate, and several randomized studies have been tried to establish the better combination of anticancer drugs. As a result, the combination of paclitaxel and carboplatin was considered as standard regimen for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varian cancer. Sinc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 accepted a postoperative staging system in 1988, staging laparotomy needs hysterectomy, bilateral adnexectomy, omentectomy, and pelvic and para-aorta lymphadenectomy.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lymphadenectomy on survival still remains controversial. Complete resection of the tumor is often difficult since the disease has spread to the abdominal cavity. In such cases, interval debulking surgery is performed after chemotherapy to remove tumors completely. The effectiveness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interval debulking surgery still remains unclear. This review will describe the advances in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chemotherapy in treatment of ovarian cancer patients.  相似文献   

19.
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发展中国家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有效治疗宫颈癌、改善预后的关键。由于其复杂性,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仍然是研究者亟需攻克的难题。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人乳头瘤病毒(HPV)型E6和E7癌蛋白相关机制、lncRNA性质相关机制和肿瘤发生、发展中常见信号通路相关机制,对宫颈癌机制网络中lncRNA的作用进行综述,为筛查宫颈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可用的潜在标志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宫颈癌是自身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疾病。在宿主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并整合入宿主、宿主基因组的甲基化及体细胞突变等基因组及表观基因组特征变化在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备分子分型、早期预警及指示预后的关键作用。因此,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HPV等分子检测及动态机器学习模型将更精准地预测真正可能致癌的患者,减轻反复筛查负担;与此同时,基因编辑技术的靶向定点切割将使HPV感染相关宫颈病变的治疗成为可能。本文回顾了HPV相关宫颈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提出未来我国宫颈癌精准防治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