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2年及3年后灾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变化情况.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应激量表儿童版( CRIES-13)、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分别于震后2年及3年调查了同一批来自于彭州灾区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震后3年CRIES-13及DSRSC 量表总分比震后2年均有所降低(z=-8.772,P=0.00;2=-2.870,P=0.00).震后3年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性别(OR =1.069,P=0.00)、家人伤亡程度(OR=1.141,P=0.02)、震后安全时间(OR =1.416,P=0.03)、是否目睹垮塌(OR=1.014,P=0.01).震后3年与抑郁症状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性别(OR=1.367,P=0.00)、年龄(OR=1.035,P=0.04)、绝望感(OR =2.490,P=0.01).结论 震后灾区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抑郁症状在时隔1年后有所下降.灾区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性别、年龄、震后被转移至安全地点的时间、家人伤亡程度、是否目睹垮塌、绝望感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后转移到重庆治疗的伤员,在不同暴露因素下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方法 按多级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转移到重庆市11所医院治疗的386名灾区伤员,采用PTSD-17项筛查问卷(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 ,PCL-C)于地震后1个月对其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4份,分析不同暴露因素对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 暴露于目睹地震中有人被掩埋、死亡及地震中被掩埋,接受手术因素下的伤员PTSD严重度总分分别为(44.64±11.86)分,(44.67±12.49)分,(45.96±12.1)分,(44.80±12.92)分,较未暴露者高,差异有显著性( 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暴露因素中地震中被掩埋(OR=2.171,95%CI1.088~4.333)为PTSD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结论 暴露因素程度重者PTSD症状严重,被掩埋是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更长时间内患PTSD可能性大;应对此类伤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震后1年汶川地震灾区移居日照安康家园儿童的行为与情绪状况,并和当地儿童的行为与情绪比较.方法 对汶川地震后移居日照安康家园1年的513名儿童进行调查,得有效问卷487份,以在同校就读的日照本地儿童475名作为对照,采用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评定儿童行为和焦虑抑郁情绪.结果 安康家园组和对照组在CBCL量表的行为总分[(26.73±6.28)分,(20.26±5.76)分,t=16.64,P<0.01]及退缩[(3.23±1.68)分,(2.02±1.43)分,t=12.91,P<0.01]、躯体主诉[(2.79±1.34)分,(1.67±1.22)分,t=13.55,P<0.01]、焦虑抑郁[(3.38±1.79)分,(1.95±1.21)分,t=14.48,P<0.01]、社交问题、注意问题、攻击行为、内向性行为、社交分、学校分等因子方而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在SCARED和DSRSC量表中的焦虑、抑郁总分及躯体化、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和社交恐怖等因子方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与非灾区儿童比较,移居外地1年后地震灾区儿童仍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和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贵州省中学生情绪行为及人格特质状况。方法:采用长处、困难问卷(SD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贵州省各地区14所中学的2 89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所得分数与上海常模进行比较,并按性别及年级分别进行比较。结果:SDQ与EPQ得分在不同性别和年级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本地中学生SDQ各困难因子得分高于上海常模,SDQ各因子与人格特质各维度大多有相关性。结论:贵州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间变化趋势,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地震后在成都异地复课的汶川县3所中学的学生,采用SCL-90自填式量表分别于震后4个月、7个月和10个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3次调查结果显示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呈下降趋势(P〈0.01)。与中国青年常模比较,在地震后的3个阶段几乎均高于中国青年常模平均水平。结论: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必要采取长期持续且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6.
短期职业暴露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皎皎  杨业兵  陈波艳  何飞  刘旭峰 《医学争鸣》2008,29(18):1722-1724
目的:通过评估短期职业暴露前后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短期职业暴露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特点,为职业暴露引发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干预依据.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比较25名职业暴露人员暴露前和暴露后(暴露1 wk)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SCL.90各项得分均高于职业暴露后,其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偏执、精神病性、阳性项目数、总分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但焦虑、敌对和恐怖等因子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暴露前,SDS抑郁指数得分0.49±0.05,SAS得分55.16±5.25,S-AI得分2.02±0.28;暴露后,SDS抑郁指数得分0.47±0.06,SAS得分39.64±5.45,S-AI得分1.52±0.26.暴露前SDS,SAS和S-AI得分均显著高于暴露后的水平.结论:短期职业暴露前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暴露后差,提示对该职业暴露个体在暴露前的专业教育和心理教育非常必要,同时暴露期间的心理干预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5.12"汶川大地震1个月后重灾区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和抑郁障碍的严重性,并对其暴露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为早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地震暴露问卷、创伤后压力反应症状量表(UCLA PTSD Index for DSM-IV)、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对278名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抑郁障碍检出率28.8%(80/278).创伤后应激反应检出率23.0%(64/278),创伤后应激反应指数和抑郁自评量表总数呈显著正相关( r =0.707,P <0.01).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为:性别( r =0.227,P <0.01)、以前对地震知识知道情况( r =-0.142,P <0.05)、受伤/死亡的老师/同学与自己的关系( r =0.133,P <0.05).引起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为:性别( r =0.207,P <0.01)、受伤/死亡的老师/同学与自己的关系( r =0.159,P <0.01)、地震时是否在楼内( r =-0.137,P <0.05)、以前对地震知识知道情况( r =-0.122,P <0.05).结论 发现重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一定影响,其影响程度与灾难暴露程度等因素显著相关;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随访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难对青少年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救援武警消防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分析地震救援武警消防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参加地震救援后11 d和2个月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问卷(16PF)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参与地震救援的65名武警消防官兵进行调查.结果 (1)在救援后11 d,除躯体化和恐怖因子与中国军人常模差异无显著性外[(1.51±0.35)分,(1.55±0.57)分,t =0.679,P >0.05;(1.25±0.43)分,(1.35±0.45)分,t =1.881,P >0.05],其余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常模;救援后2个月时躯体化因子得分明显下降(t =2.298,P <0.05);(2)与中国军人16PF常模相比,消防官兵恃强性和独立性因素得分显著低于常模(t =4.141,t =2.796,P <0.05),而有恒性、敏感性、怀疑性和幻想性因素得分显著高于常模( P <0.05或0.01);应对方式6个因子的得分由高到低顺序为:解决问题、求助、退化、合理化、幻想和自责.结论 参与地震救援的消防官兵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可能与他们的某些人格特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个性与自尊的差别,并探讨应对方式、个性与自尊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少年版、自尊量表以及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湖南省五个县(市)5农村个乡(镇)中学24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初中生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低于非留守初中生[(1.58±0.45)分vs(1.64±0.46)分,P=0.01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非留守初中生[(1.14±0.49)分v8(1.09±0.48)分,P=0.022];两者精神质[(4.96±3.26)分vs(4.83±3.23)分,P=0.357]、内外向[(16.39±3.87)分vs(16.61±4.06)分,P=0.592]、掩饰性[(2.77±3.76)分vs(12.84±3.71)分,P=0.447]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情绪稳定性得分[(10.94±4.83)分vs(10.46±5.03)分,P=0.020]差异有显著性;留守初中生自尊得分低于非留守初中生[(26.67±3.55)分vs(27.27±3.56)分,P=00.001];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积极应对(r=-0.044)、消极应对(r=0.383)、精神质(r=0.331)、内外向(r=-0.113)、情绪稳定(r=0.548)、掩饰性(r=-0.292)以及自尊(r=-0.315)显著相关(P<0.05);情绪稳定(β=0.396)、消极应对(β=0.220)、精神质(β=0.118)、自尊(β=-0.146)、积极应对(β=0.074)和掩饰性(β=-0.071)进入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能解释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异的41.1%(F=150.602,P=0.000).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初中生更常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个性发展较不健康,自尊得分较低,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素玲 《河北医学》2016,(9):1581-1583
目的::研究承德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从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承德地区的学龄前儿童1000例进行研究。调查所有入选儿童的基础资料,分析家长版SDQ评分调查结果,以及影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的单因素及危险因素。结果:所有学龄前儿童的问题总分为(9.87±1.34)分。且男童在情绪问题和品行问题,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问题总分上的得分值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DQ评分异常者的独生子女、祖辈看护、学习型家庭、与父母关系差、家庭不和睦、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以及家庭收入低的比例高于SDQ评分非异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承德地区学龄前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卫生状况,且具有较多的影响因素,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