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偏氯乙烯(VDC)和丙烯酸酯类(ACR)单体共聚物熔点变化的测定,比较其与Flo-ry方程的偏离性,结合Monte-Carlo模拟及1HNMR的结果,推断了不同共聚单体对共聚物结晶性的影响以及共聚物的基本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2.
酸酐—酰亚胺共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熔融缩聚法合成了酸酐-酰亚胺共聚物并研究了基性质。酸酐-酰亚胺共聚物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它是在以癸二酸(SA)和1,3-双(对羧基苯氧基)己烷(CPH)为单体的聚酸酐骨架中插入含有酪氨酸的单体(TMA-Tyr)而形成的。酪氨酸作为免疫佐剂可显著提高机体对吸收抗原的免疫应答,从而使酸酐-酰亚胺共聚物有可能成为一种极佳的免疫抗原载体。  相似文献   

3.
以水和乙醇作混合溶剂,用逐步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方法,通过自由基聚合,由溶解性和共聚活性差异较大的两种单体MMA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合成了新型含阳离子共聚物聚,并用IR和^1H-NMR进行了分析表征。该共聚物溶于丙酮和水组成的二元溶剂,并与P(MMA-MAA)有较强的分子复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SMAA),得率为92%左右。由Kelen-Tudos法求得苯乙烯(St)与甲基丙烯酸(MAA)在80℃进行共聚反应的竞聚率为γ_(St)=0.305,γ_(MAA)=0.600。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配方。经FT-IR、DSC、元素分析、化学滴定、GPC等表征,证实了所合成的产物为透明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无规共聚物。研究表明,SMAA的耐热性比PS好得多,其玻璃化温度随共聚物中MAA含量增加而增大,活化能为166.3kJ/mol。共聚物的加工性能良好,力学性能比PS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低温下用三氟化硼乙醚催化1,4-脱水-2,3-二-氧-(对迭氮基苯甲基)-α-D-核糖(ADABR)的阳离子选择性开环聚合反应,首次合成了具有1,5-开环α-结构的聚合物。单体ADABR由1,4-脱水-α-D-核糖在DMF溶剂中与对溴甲基迭氮基苯反应获得。聚合物的结构由比旋光度、1H-NMR和13C-NMR及IR谱确认。用五氟化锑为催化剂则得到了同时含有α-呋喃单元和β-吡喃单元混合结构的聚合物。研究了催化剂及其用量、聚合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讨论了聚合反应机理。为研究1,4-脱水-2,3-二-氧-(对迭氮基苯甲基)-α-D-吡喃核糖的聚合活性以及便于测试迭氮基的含量对聚合物光刻性能的影响,还初步研究了单体ADABR与1,4-脱水-2,3-二-氧-苯甲基-α-D-吡喃核糖(ADBR)的共聚反应。从共聚物的结构分析可以认定共聚物具有1,5-α-结构,并且单体1,4-脱水-2,3-二-氧-苯甲基-α-D-吡喃核糖在实验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Wittig反应合成了一种分子主链上烷氧基取代刚性共轭聚对苯乙炔(PPV)民柔性聚氧化乙烯(PEO)链段交替排列的、可溶于氯仿与四氢呋喃等普通有机溶剂的新型结构的聚对苯乙炔类功能性发光共聚物EO-PPV。采用FT-IR、^1H-NMR、DSC、GPC、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并制备了结构为(Al)Ca/EO-PPV/ITO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最大发光波长位于475nm(蓝光)。  相似文献   

7.
以线型氯甲基化聚苯乙烯(PS-CH2Cl)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丙烯酸丁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P(S-g-BA)]。PS-CHCl是由PS通过氯甲基化反应合成,PS链上-PhCH2Cl的分布是统计均匀。建立了该接枝共聚物的纯化方法,纯化后接枝共聚物的接枝效率可达96.5%。用GPC跟了大分子引发剂在本体中的引发和接枝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反应速率对单体浓度呈一  相似文献   

8.
观察了经雷公藤单体T_4处理2h后对正常人和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RA患者消化的滑膜单个细胞(RA-DSSC)分泌TNF的影响。在35ng/ml浓度下,正常人PBMC(n=10)及RA-PBMC(n=6)T_4处理组产生TNF活性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延长T_4作用时间至6h,RA-PBMCT_4处理组TNF活性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01),表明T_4可抑制PBMC体外产生TNF活性水平,其对RA-PBMC作用不同时间的抑制率分别为25.54%及40.51%(P<0.01),说明T_4抑制作用可能与作用时间有关。同时T_4亦可抑制RA-DSSC体外产生TNF活性水平(P<0.01),提示T_4有望成为一新的植物性治疗RA药物。  相似文献   

9.
以1,4-双(氯甲基)-2,5一二甲基苯(BCMDMB)和1,4-双氯甲基-2-甲氧基-5-壬氧基苯(BCMMONOB)为单体,采用脱氯化氢法,合成了聚(2,5-二甲基)对亚苯基亚乙烯(PDMPV)和聚(2-甲氧基-5-壬氧基)对亚苯基亚乙烯(PMONOPV);并对BCMDMB和BCMMONOB的共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条件为:碱与单体的摩尔比为20∶1,在室温下聚合时间为30h,碱的pH=14时产率最高。用IR、1H-NMR、UV—Vis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种新型单体1-甲基-4,5-二(4-氯代苯甲酰基)环己烯,该单体与4-(4-羟基苯基)-2,3-二氯苯萘-1-酮单体经亲核取代反应,成功地合成了含环己烯结构的杂环联苯型醚酮聚合物。用FT-IR、^1H-NMR、DSC、X-射线衍线等方法对该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它的溶解性能。结果表明,这种可溶性无规共聚物,有较高的玻璃化温度,并且结构中有不饱和和双键,是一种反应性高分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研究锥状点式接触钢板与传统钢板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山羊16只,4只正常对照,12只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后分别行锥状点式接触钢板和传统钢板固定,术后3d、2、4、6和13周处死动物,取骨折修复区作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骨折愈合过程。13周胫骨同时进行扭转试验。比较骨折愈合强度。结果 锥状点式接触钢板组骨折愈合速度快于传统钢板组,13周时骨愈合质量也优于后者,结论 锥状点式接触钢板能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收治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手术组25例,伤椎手术组20例,并分别采用相应的术式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住院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式在治疗无神经脊髓损伤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在显著减少创伤的同时,可以达到传统术式的临床疗效;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病例中,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有限元作为一种应力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骨科及其他医学领域,利用三维有限元建立胸腰椎骨折模型对各种形式的植入物进行力学分析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胸腰椎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进行分类总结和评价,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腕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成年人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2003年1月应用超腕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成年人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26例,术后随访6~9月,依据Jakim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优15例,良8例,88.5%(23/26)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无并发症。结论:超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可以选择性地用于治疗成年人复杂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治疗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1例外旋型三踝骨折患者,手术入路选用内、外侧2个切口,应用1/3管钢板和螺钉对外踝、后踝、内踝以及不稳定的下胫腓关节进行内固定治疗,采用Baird的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定与分析。结果21例患者中有19例获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骨折均愈合。优14例,良4例,可1例。本组病例术后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手术治疗外旋型三踝骨折可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时机,手术方法。方法随访1999-2003年治疗的胫骨pilon骨折40例。骨折类型:一型23例,二型9例,三型8例。25例合并腓骨骨折。胫骨最终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腓骨用1/3管状钢板内固定。结果40例骨折全部愈合,参照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系统标准作功能评价,优31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5%。结论对胫骨Pilon骨折针对不同的受伤机制与骨折类型选择手术时机,最终坚强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效果优良,可早期活动踝关节,不致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总结手术失误的经验。方法:对比54例患者手术前后X线片、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ASIA评分,进 行综合评价。结果:47例患者获得连续随访,随访时间6至30个月,Cobb’角由术前平均24.5°恢复到术后平均 5.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3%,恢复到术后91%。神经损伤ASIA分级平均提高1~3级。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9.1%。结论:AF系统能够获得满意复位与固定效果,提高手术技术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核素骨显像在应力性骨折、隐性骨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红 《重庆医学》2007,36(14):1413-1413,1447
目的 研究核素显像在应力性骨折、隐性骨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2例临床怀疑存在应力性骨折或隐性骨折患者的X线片、SPECT核素骨三相检查的资料,分析二者(X线、核素显像)的影像学表现及与病变好发部位的相关性.结果 (1)所有患者均在X线片阴性结果的情况下再进行了核素骨三相扫描,最后诊断应力性骨折12例,隐性骨折8例,正常2例;(2)SPECT核素骨三相扫描血流相、血池相显示骨折部位血供增加,延迟相表现为骨折处异常放射性聚集;(3)应力性骨折或隐性骨折好发部位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均好发于骨骼生物力学上的薄弱区.结论 应力性骨折多为不完全性骨折 ,有些仅仅涉及到皮质,故在疾病的初期,X光片多为正常影像;隐性骨折多由于部位隐蔽,或太小骨折而导致X射线检查难于发现异常.核素显像主要显示的是功能性的异常,尤其骨三相扫描还可显示病变的血供改变情况,对于发现病灶非常敏感,故要早期诊断应力性骨折或隐性骨折核素骨显像是一很有必要的检查手段,尤其是在X光片为阴性结果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9.
文中报道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182例,平均年龄61.5岁.术后平均随访28个月.按黄公怡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中优157例(86.2%)、良15例(8.2%)、差10例(5.6%).并发症有髋内翻10例(5.6%),内固定物意外14例(7.7%).结果表明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恢复快,功能恢复理想,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文探讨了手术操作要点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强调术前骨牵引和复位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易平  张战和  李海涛 《西部医学》2014,(8):1033-1035
目的 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75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8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传统外固定术治疗,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程度,用Brooker标准评价异位骨化.结果 观察组24例达到解剖复位,10例复位满意,总满意率高为89.4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Brooker分级Ⅰ级1例,Ⅱ级1例,总异位骨化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经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