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孙炳玉  马海萍  尹继全 《光明中医》2012,27(6):1259-1260
中药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中药药理作用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的机制.大部分中药功效与药理作用一致.中药药理作用的临床应用,必须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理论指导下,与中药功效及配伍原则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药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中药药理作用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的机制.大部分中药功效与药理作用一致.中药药理作用的临床应用,必须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理论指导下,与中药功效及配伍原则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癌中药临证选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癌中药临证选择的总的指导原则是“双符合理论” ,即所用中药在宏观上符合传统中医药理论 ,在微观上符合现代医学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学。在抗癌中药的具体临床应用上要注重分型论治、分类选药。应根据中医理论对恶性肿瘤的一些症状进行预防性治疗。由于中药对机体作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临证更方应根据“双符合理论” ,全面考虑所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功效主治和使用宜忌等多方面因素。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保护脾胃功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中药功效的形成及发展、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有无关系和中药药理作用归属于哪一条中药功效条文来探讨中药功效与中药药理之间的关系。得出中药功效的确立受到中药药性理论、中医药床实践等因素的影响,中药功效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故不宜按中药的每项功效给中药药理作用进行细分,且按与中药功效有关无关对中药药理作用进行分类也应谨慎。  相似文献   

5.
中药功效评价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效是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中医应用中药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对中医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中药功效的历史源流的分析,结合中药药理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在中药功效评价中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中药功效的评价应在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药对证功效、对症功效、对病功效的不同,借助中药化学、药代动力学、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采用不同的药理模型与评价技术方法开展中药功效评价,以体现中药功效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医临床药物组方模式与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方是药物经过有机组合,利用其相互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提高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以治疗病情复杂的疾病。中医药理论是组方的理论基础,药理研究是组方的科学发展。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为依据,运用现代药理学的成果来丰富中医的辨证论治,探索药物组方新模式,充分发挥中西医药理论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组方的最大功效,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方法与手段,中药复方功效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多味中药治疗作用的概括与总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有机地阐释复方功效的科学内涵,一直以来都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本文就中药复方功效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与总结,极大地丰富了中药复方功效现代研究的内容,促进了中药复方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分子配伍理论科学内涵及在现代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分子配伍理论,为现代中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阐述分子配伍理论产生的背景、必然性和科学内涵,及分子配伍理论的特征。论述分子配伍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药(成分中药)的特征。结果显示分子配伍理论具有3个特征:①分子配伍理论体现了中西医的有机结合;②分子配伍理论系统思维与分析还原法的有机结合;③坚持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现代中药具有5个特征:①方中所有成分化学结构、分子式、分子量均清楚;②分子配伍符合方剂学君臣佐使的原则;③作用机制清楚、疗效确切、剂型先进、质量稳定可控;④多通道、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对患病机体产生网络药理作用;⑤对复杂性、系统性疾病疗效明显,副作用小。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是中医药理论现代化。分子配伍理论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必将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9.
功效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对中药复方临床作用的总结,是复杂化学活性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临床疗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通过对传统中药复方功效发展,中药复方对症功效,复方功效与药理效应关系,复方功效相关物质基础研究及评价等不同方面问题的探讨,分析和总结了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主要研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旨在为中药复方新药功效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提高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水平,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理数学模型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中药药理数学模型化如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实现中医药药理数字化、数值化、现代化的评估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刘倩  孙兰军 《天津中医药》2013,30(4):195-196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痹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  相似文献   

12.
方剂与复方是中医药学中具有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主要形式,其运用基础是中药药性理论和病证病机及治法理论,以中药的配伍运用为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医与中药的紧密关系。复方是中药现代化的产物,其运用基础是中药活性物质和疾病病理及药理学理论,以中药部位或成分的组合运用为特征,体现了天然药物学中的药学与中药的关系。方剂和复方两者虽都涉及到中药运用,但前者"依证显效",后者"据病显用",二者在内涵上有着本质差别。复方与方剂在概念上的混淆,不仅使基于传统学理建立起的方剂学学科面临中医制方学理,临床运用基础等重要理论问题的困惑;也使基于现代药学建立的中药复方学陷入诸如复方的中医药效评价,辨证应用等问题的诘难。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内涵及功能,中医方剂和中药复方理应有各自的研究目标和领域。一方面,方剂的现代研究应谨守辨病/证论治及"方证相关"的经验背景,以探查方药配伍与其所主病证之间的关系,即"方证相关"的规律及其生物学内涵为主要定位,同时基于方剂化学及其调控作用的复杂性,在方药化学成分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方证体系中的复方—生物效应模式对于从新的视角认识中医方剂效用原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另一方面,复方的研究似乎没有必要束缚于传统中医药学的经验背景(基于病证和方药配伍的经验),即利用中药化学分析及分离的最新技术,跟踪系统生物学及合成生物学的进展,建立起中药成分配伍的生物效应评价体系,发现治疗现代疾病的中药化学部位或组分或成分的新配方,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辨证多属阴血不足、气阳无力,临床运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多获良效。对炙甘草汤方解药效、现代药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探讨了中医药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良好疗效与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对患者的肺功能、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产生严重的影响。中医药治疗COPD具有较好的疗效和优势,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网络药理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疾病”互作网络,从生物网络系统的角度阐释生命体对疾病刺激和药物治疗的反应,其整体性、系统性的理念与中医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相一致,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特征相契合。近年来,网络药理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中药治疗COPD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药在改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细胞凋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的可靠性、规范性及可验证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对近年来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COPD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医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思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昀  王瑱  颜乾麟 《中医杂志》2006,47(5):323-325
中医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应关注以下方面的问题:(1)中药现代药理与不稳定斑块的病理.(2)中医辨证干预ACS不稳定斑块微观客观指标.(3)从络病理论论治ACS.(4)从毒论治ACS.(5)从瘀论治ACS.(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状态临床分期与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胃炎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再干预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而为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并且提高了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2年5月—2014年6月就诊并接受中医临床干预治疗的慢性胃炎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先经过中医辨证分型,再进行临床治疗,对比不同证型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并完善收集到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对象通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其中痊愈患者86例,有效患者28例,无效患者6例,临床上有效率达到95.0%。结论: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对于慢性胃炎病人采取辨证分型治疗,可以有效明确治疗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论中药复方药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之间存在多种差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中药有其自己的特点。辨证论治是遣方用药的基础,配伍用药是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方证相应是中药取效的关键,整合调节是中药的作用方式。上述特点决定了中药药效评价不能照搬西药的方法和标准。运用现代技术和中药自身特点建立中药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是正确评价中药疗效的关键。质量稳定是药效评价的前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疗效评价必不可少的工具,整合调节的作用方式要求药效指标的选择要多样化,避免主观误差的手段是利用数学模型和参数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作用机制的阐明还需要规范的临床药理实验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疗效评价的前提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遵循的基本原则,具有明显的个体化特点与优势,但是基于当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方法,却难以从中获得高强度的个体化诊疗证据。因此,只有构建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疗效评价指标,才能发挥中医诊疗优势,促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客观化与现代化。本文在着眼于中医辨证论治主观性与个性化特征的前提下,创新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方法与技术,提出了构建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疗效评价指标的思路与方法,将中医证候指标、西医疾病指标,及生活质量评价等作为个体化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根据指标的数据类型和特征,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进行专家问卷调查、确定指标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个体化疗效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形成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疗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