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伸展位矫形器固定对减轻卒中后偏瘫侧上肢痉挛的作用。方法:将50例卒中后偏瘫侧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肘伸展位矫形器固定,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AS、FMA、BI评分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肘伸展位矫形器固定能有效减轻卒中后偏瘫侧上肢痉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20 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60 例。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30 d 后采用 Ashworth 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结果:治疗后,治疗组 Ashworth 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BI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浮针配合电针可明显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并且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配合电针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外洗结合针康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作用。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药外洗结合针康法治疗组)和对照组(针康法治疗组)。用改良Ashworth法评定肌张力的程度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肌张力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洗结合针康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效果优于单纯应用针康法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药浴+针康法(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即中药泡洗+针康法组40例、对照组即针康组40例,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的观察,对中药药浴十针康法治疗卒中后痉挛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治疗组Fugl-Meyer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药浴+针康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改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2组患者同时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d、治疗30d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5d后2组上肢Ashworth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0d后2组Ashworth评分比较则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5、30d后2组下肢Ashworth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30d后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可有效地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6.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 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 例。2 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BI) 量表对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MAS 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与BI 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孙雪  马欣  刘红  艾瑛煊 《光明中医》2023,(5):916-918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首先,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就诊患者中选取达到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了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首先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针灸治疗,然后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对痉挛肌肉的体外冲击波疗法,2组各持续治疗4周,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对患者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测量(上肢)(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结果 2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后,FMA、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对比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外冲击波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FMA评分,降低患侧上肢痉挛程度,改善患者偏瘫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8.
杨翠柳 《山西中医》2011,27(6):32-33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中风性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中风病偏瘫患者60例,予针刺疗法及养阴柔肝通络汤,治疗30天。比较治疗前后上下肢的痉挛Ashworth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上下肢Ashworth评级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上肢R=0.1644,P〈0.05;下肢R=0.1599,P〈0.05);上肢痉挛状态的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平均提高48.1%(95%CI=35.5%~60.7%)。结论:针药结合能明显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9.
邱林  ;刘艳春 《河南中医》2014,(9):1827-182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有效率为95.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χ2=4.75,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FAC、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能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刺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Brunnstrom分级、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观察头针、体针联合应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影响。结果:头针、体针联合应用对痉挛状态的改善,对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均优于单纯体针治疗(P〈0.01)。结论:头针、体针联合应用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