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含有中医经典药对人参-附子的中医方剂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人参-附子药对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主治疾病频次和用药频次,并分析治疗4种高频疾病的方剂组方规律。结果纳入含有人参-附子药对的方剂1067首,高频主治疾病为厥脱、虚劳、脾虚伤食、中风(脑卒中)等14种(频次≥20),常配伍药物21味(频次≥80),核心配伍药物为当归、肉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6味,常用药物组合12组。治疗厥脱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茯苓、甘草3味,常用药物组合6种;治疗虚劳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肉桂、甘草、牛膝、白术、五味子、干姜、防风8味,常用药物组合52种;治疗中风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肉桂、当归、白术、甘草、干姜、防风、麻黄8味,常用药物组合34种,治疗脾虚伤食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当归、白术、陈皮、干姜、肉桂、甘草、木香、厚朴9味,常用药物组合25种。结论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含人参-附子药对方剂的组方规律,对其临床运用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为开展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依据,也可为药对的组方规律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挖掘《辨证录》中痹病内服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收集《辨证录》中的痹病内服方剂,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到21首内服方剂,涉及65味中药,其中出现频次≥3的中药有20味,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白术、茯苓、肉桂、人参、薏苡仁。21首内服方剂的组方药物中,药性以温性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平性、寒性;药味以甘味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辛味和苦味;归经以脾经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肺经、心经、肾经;出现频次≥6的药物组合有9个,排在前4位的为白术-茯苓、白术-肉桂、茯苓-肉桂、白术-茯苓-肉桂;核心药物组合2个,分别为甘草-白术-干姜、巴戟天-陈皮-薏苡仁。经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1首,药物组成为白术、薏苡仁、陈皮、干姜、巴戟天、甘草。结论:《辨证录》中痹病内服方剂多采用性温、味甘、归脾经的药物;核心药物组合以健脾利湿、温阳散寒为主;以核心药物组合为基础聚类出的新方,仍符合祛湿温阳的治疗大法,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但其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杰  李莉  唐林  孟静岩 《河南中医》2016,(5):909-912
目的:通过对近现代临床应用于脾阳虚证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脾阳虚证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脾阳虚证方剂中的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并对所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83首,涉及药物86味。药物使用频次显示甘草、干姜、人参、白术、陈皮、附子、木香、肉桂、茯苓、丁香等为常用药物,以补气药、温里药、理气药为主。性味分布情况显示治疗脾阳虚证以温、热、平性及辛、甘、苦味药为主,以辛热、辛温、甘平、辛苦温药居多。结论:脾阳虚证的遣方用药规律为药性上以温药、热药为主,药味上以辛、甘味为主,药物选择以补气药(甘草、人参、白术)和温里药(干姜、附子)为主,为临床脾阳虚证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体系中的独特大法,李杲是中医学“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在临床诊疗中强调重视脾胃的作用,《脾胃论》是其著作之一,该书全面阐述了他诊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目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已成为中医药传承研究的重要部分,数据挖掘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隐含在其中的事先不为人知的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技术。借助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书中记载之方剂进行数据统计,通过分析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通过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及药物关联分析等分析探讨李东垣《脾胃论》的用药规律并总结其治疗思想。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收集到《脾胃论》中方剂共62首,涉及中药104味,统计分析可知其中甘草使用次数最多,其次为人参、陈皮、当归等;用药以温类药物、辛味及归脾经的药物为主。聚类分析可将上述中药分为3组,具体分组情况为第1组:白术、茯苓。第2组:当归、柴胡、甘草、升麻。第3组:苍术、陈皮、人参、黄芪。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方药为:升麻、柴胡、人参、黄芪、陈皮、甘草。药物关联分析强支持度为柴胡、陈皮与甘草。根据统计结果可知这些组合都来源于补中益气汤,总结李杲治疗脾胃病思想以升举阳气兼以补虚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文献数据挖掘分析肝郁脾虚证异病同治临床用药规律,为"虚气留滞"创新病因病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检索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治疗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文献,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构建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内置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及用药频次统计,并分析组方规律,演化获得新方。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651篇,涉及处方677首。方剂统计中,自拟方中以"疏肝健脾"或"健脾疏肝"命名的方剂出现频次最高(187),时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逍遥散(62),经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四逆散(15);药物统计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为柴胡、茯苓、白芍、白术、陈皮,药物四气五味以辛温、苦寒、甘平为主,归经以脾胃肝胆为主;通过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演化得到新处方15首。结论疏肝健脾法是临床肝郁脾虚证异病同治的基本治法,且用药规律为肝脾同治,更重实脾,治疗代表方剂为逍遥散、痛泻要方;该研究揭示了临床治疗肝郁脾虚证的用药规律,验证了"虚气留滞"病机理论下肝郁脾虚证"虚-郁-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中治疗小儿泄泻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治疗小儿泄泻原文进行精读,对涉及的9种泻证进行分析与整理,建立病-证-方-药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统计共17首方剂,涉及51味中药,药物频次累计148次,药物频次≥6次的有7味,依次是甘草、白术、陈皮、茯苓、生姜、人参、砂仁。功效分类位于前3位的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四气五味以甘平、辛温为主,多归于脾胃二经。进一步通过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25组,以补虚药与补虚药、补虚药与温中药、补虚药与行气药配伍为多。药物聚类可分为3类,第一类:砂仁、陈皮、甘草、人参、麦芽,第二类:茯苓、甘草、泽泻、白术、灯心草,第三类:甘草、人参、白术、陈皮、生姜。得到新处方2个,以健脾清热利湿为主,核心处方为异功散加味。结论:《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中认为小儿泄泻核心病机为脾虚湿盛,兼有寒、热、虚、食、惊之因;治疗时健脾补虚,常参辛温祛湿法;选方以名方为基础,注重调理脾胃气滞,重视“健脾以运脾为贵”的思想,其药物配伍巧妙灵活,切实合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傅青主男科》中的虚劳门类方剂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治疗虚劳用药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方法:收集《傅青主男科》中虚劳门所记载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构建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关联规则方面的分析。结果:对虚劳篇中所载的27首方剂进行分析,频次前3位的常用药物是人参、白术、熟地黄;常用药物组合出现频次≥9的组合共25组,前3位的组合分别是人参、白术,熟地黄、麦冬,陈皮、人参;就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情况而言,甘温药物使用频次最高,药物归经分析发现归脾经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心、肺、肾、肝。结论:傅青主以补法为大法治疗虚劳,方中补而不滞,兼顾五脏,不善辛热温补,强调甘温之补,尤重补脾气,益肾阴。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整理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郁病的方剂,挖掘中医治疗郁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郁病的方剂,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对治疗郁病的方剂从单味药频次、药对关联、功效、性味、聚类处方及结合临床辨证处方角度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207首,包含药物285种,其中使用频次≥22次的药物有24味,使用频次前4位分别是甘草、茯苓、人参、当归;使用频次位于前3位的中药药对,依次为“茯苓、甘草”“人参、茯苓”“远志、人参”;治疗郁病的药物中,居首位的为具有宁心作用的药物,其次为具有安神益智、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等作用的药物;药物四气多以温、平为主;药物五味则以甘味最多,辛味次之;对使用频次前24位的中药聚类得出3个新处方。结论:中医治疗郁病,以宁心、安神益智为主要治法,并辅以理气、补虚、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类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挖掘古籍方剂治疗抗流感病毒的药物组,指导临床用药组配。方法搜集古籍记载的方剂6950首,基于Excel2010对方药进行关联关系挖掘。结果抗流感病毒方药的单味药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前10名分别是甘草、人参、茯苓、防风、黄芩、陈皮、川芎、当归、白术和麻黄;两味药药物组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前10名分别是人参-甘草、茯苓-甘草、黄芩-甘草、陈皮-甘草、防风-甘草、川芎-甘草、柴胡-甘草、桔梗-甘草、白术-甘草和麻黄-甘草。抗流感病毒古方用药多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和补益脾肺药物。结论抗流感用药以解表药物和清热药物为主,健脾益气,补血活血药物使用频次亦较高,说明治疗流感的古方多有气血亏虚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索古代治疗腹痛的常用药物以及组方规律。方法:通过《中华医典》收集古代治疗腹痛的方剂,运用Excel 2019进行用药频次以及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频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算法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作出关联网络图,运用SPSS Statistics 24.0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筛选有效方剂共429首,涉及药物239味,共有甘草、肉桂、干姜、当归、木香等55味高频用药,排在前三位的四气、五味和归经分别是温、平、热,辛、苦、甘和脾、胃、肝,总结了18个药对药组关联结果以及10个核心药物聚类组合。结论:古人治疗腹痛以辛温、辛热之药温中散寒止痛为主;以苦温、辛温之药理气活血、疏调气机为常;兼以甘温、甘平之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辨证选用苦寒之药泻火清热、泄下攻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儒门事亲》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及其学术思想。方法 通过阅读全文收集《儒门事亲》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4.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31首方剂,包含77味中药,高频使用中药(频次≥8次)为甘草、生姜、人参、白术;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多;归经主要为肺、脾、胃经;功效以补虚类药物最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石膏-甘草、滑石-甘草、当归-白术等药对;通过聚类分析得到3个新方:①白矾、人参、生姜、石膏、滑石;②甘草;③白术、当归、黄芩、蜂蜜。结论 张子和治疗咳嗽尤重化痰止咳,且寒热平调,补益与攻邪并举,肺、脾、胃三脏同调,同时用药精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中华医典》中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为挖掘中医药治疗泄泻临床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华医典》中历代治疗泄泻的内服方剂,构建治疗泄泻的古代文献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筛选出的方剂进行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治疗泄泻的方剂427首,涉及中药358味。频次≥43次的中药有13味,使用频次较高的前5位药物为:甘草、黄连、干姜、当归、人参,补虚药使用最多,药性主要为温性药,其次为寒性药、平性药,药味主要为苦味,其次为甘味、辛味,主要归脾、胃二经。最常用的药对为干姜-甘草。核心药物组合以黄连、黄柏、阿胶为主的类似处方最多。结论:古代医家治疗泄泻的药味选择上以“寒温并用”为特点,治法以“清补兼施”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药规律,探究《伤寒杂病论》的证治思想,为临床应用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收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载的方剂,利用"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经方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录入平台的270首经方进行分析,用药频次在10次以上有25味中药,前10的中药分别是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半夏、干姜并列)、人参、茯苓、附子(麻黄、白术并列);四气方面以温性药使用频次最多,五味方面以甘味药使用频次最多,归经方面以脾经使用频次最多;药物组合方面,生姜、甘草、大枣组合使用最多;处方中药物数量方面,9味药以下的处方占总处方的97%;剂型方面,内治法和外治法共包含了11种剂型。结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药善用甘温之品,善于顾护阳气,调和营卫,同时不忘保胃气、存津液。在疾病治疗上常从脾、肺、胃经论治,治法上八法齐备,处方小而严谨,剂型多样,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4.
王思宇  喻斌 《光明中医》2023,(15):2886-2890
目的 总结张景岳治疗吞酸、反胃和嘈杂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方法 收集《景岳全书·杂证谟》中的方剂,依托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2.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录方剂73首,药次60味,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分别为:甘草(38)、陈皮(36)、人参(32)、茯苓(26)、干姜(26),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脾经最多,功效以补虚类药最高,核心药物组合54组,药物关联规则26条,聚类分析得到新方6首。结论 张景岳治疗吞酸、反胃和嘈杂总以扶阳抑阴,主以温补脾胃、行气导滞、辅以扶正益气、健脾养血、祛湿化痰,用药以甘温、辛苦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傅青主女科》《妇科心法要诀》中所载产后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傅青主女科》《妇科心法要诀》中所记载的产后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常用药物是当归、川芎、甘草、人参、白术、炮姜、黄芪、桃仁;《妇科心法要诀·产后门》常用药物为当归、人参、甘草、白术、川芎、熟地黄、茯苓、白芍。得到了常用药物组合以及药物规则。四气分析发现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五味分析发现甘、苦、辛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归经分析发现归脾经药物最多,其次是心、肝经。结论:《傅青主女科·产后编》核心药物为生化汤化裁而来,《妇科心法要诀·产后门》的核心药物为八珍汤化裁而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挖掘分析中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相关腹泻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收集、筛选相关文献,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版,对中医证候、中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配伍规律,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中医证候频次最高的是气阴两虚证;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是黄芪,其次为白术与茯苓;用药以性平、味甘、归脾胃肺经的中药为主;得到六对频次及可靠度均较高的药物组合,层次聚类分析得到两大类共4组药物,均以益气养阴,健脾化痰为主要功效.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相关腹泻以气阴两虚、脾弱痰蕴为病机特点,常见中医证候为气阴两虚证,治疗以益气养阴,健脾化痰为主,用药以性平、味甘、脾胃肺经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 1.3)",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有关治疗痴呆的方剂进行整理分析,挖掘中医治疗痴呆用药规律。方法搜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有关痴呆的方剂,将所纳入方剂构建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1.3)"系统中的频次分析、药对分析、关联分析、功效分析、药物四气五味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191首处方,包含药物264味,其中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人参、远志、茯苓、茯神、石菖蒲等。出现频次在20次以上的中药多具有安神益智、温阳补气、滋阴养血、活血祛痰的功效;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包括"远志-人参""茯苓-人参""茯神-人参""茯神-远志"等。药物四气多属温性,五味则以甘味为主。结论中医治疗痴呆当标本兼顾,治本当甘辛温阳补气,益气生血,以达充髓养脑、安神益智之效;治标则以甘苦活血、祛痰、通经脉、开神窍为主。标本兼治,补虚泻实,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改善患者神志症状,治疗痴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陈松鹤  黄利兵  陆义真 《新中医》2023,55(17):41-4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浙派中医赵献可治疗女科病用药规律与特色。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SPSS Modeler等软件,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赵献可《邯郸遗稿》所载女科病方剂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222首,中药223味。其中频次≥20的中药有19味,排在前5的分别为甘草、当归、川芎、茯苓、人参;四气频次中温性药最高,其次是平性药、寒性药等;五味频次统计中辛味最高,其次是甘味、苦味等。归经排在前五位分别为脾、肺、心、肝、胃经。药物关联规则分析频次≥30的组合有21组,药物组方规律分析得出12个核心药物组合和6首新处方。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赵献可治疗女科病方剂以甘辛温补为主,重视肝脾、肝肾的调治,并配合疏肝、清肝、抑肝等治法,可为临床治疗女科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脾胃论》是李杲的代表作,包含了李杲治疗脾胃疾病的相关观点及治疗方剂。《脾胃论》方剂剂型包括汤剂及丸散剂,无膏剂;方剂药味数量从2味至21味药物。《脾胃论》中共使用中药103味,以植物药为主;药物使用频次来看,甘草、人参、黄芪、白术的次数最多,其次为陈皮、柴胡、升麻等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还包括:滋阴养血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等,从药物使用频次可以体现李东垣用药以益气健脾类中药为主,重视补益脾胃,用药中配合陈皮、柴胡、升麻等理气升提的药物,调理脾胃虚损。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2,(1):201-206
目的:探讨《景岳全书·血证》组方用药规律及张景岳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方法:收集《景岳全书·血证》中的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分析方剂中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收录方剂136首,涉及中药157味,使用频次较高药物31味(频次≥7),排名前5位分别为:甘草(65)、人参(42)、茯苓(36)、当归(32)、熟地黄(30),药物四气以温、寒为主,五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脾经最多,功效以补虚类药最高,核心药物组合26组,药物关联规则9条,K-means聚类得到新方4首。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揭示了《景岳全书·血证》用药规律,治法上重视调补气血,亦不忽视祛除火热外邪,擅补脾肺元气,滋养肝肾命门精血,体现了张景岳论治血证的学术思想,为现代临床治疗出血性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