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周宜强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450002)笔者认为治疗慢支应重在肺、脾、肾三脏。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三脏受损则脾失健运,肺失治节,肾不纳气而成咳喘、痰饮诸症。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  相似文献   

2.
哮喘缓解期治疗宜肺脾肾三脏并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哮喘的治疗 ,古代医家多宗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 ,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昌 ,以“发时治标 ,平时治本”为原则。对于缓解期的治疗则根据肺虚、脾虚、肾虚等偏重不同 ,分别治以补肺固卫、健脾化痰或补肾摄纳等。1 哮喘本为肺脾肾不足哮喘病位在肺 ,与脾肾的关系也很密切。哮喘的病理产物主要为痰 ,痰的产生除与肺有关外 ,与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景岳全书》云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 ,然无不由脾肾。”明代医家王节斋云 :“痰之本 ,水也 ,原动于肾 ;痰之动 ,湿也 ,主于脾。”即指出脾肾两脏在痰生成方面的作用。肺主呼气 ,肾主纳气 ,肺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温肾化饮法,对水湿之邪所致的咳嗽、哮喘、心悸、泄泻、水肿等证进行辩治。笔者认为,饮之根虽与肺、脾、肾3脏有关,但其根应源于肾,主要是肾阳亏损,温化失职所致,应重在温肾行水,纳气化饮、温下和中、补益温脾、温肾化气治之。  相似文献   

4.
喘症之我见     
喘是一种气逆而呼吸急促的病症,常并发于各种急性慢性病。因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一脏有病或两脏俱病,便气机升降出纳失其常度以致喘促,故方书之论“喘”,主要是辨虚实,别肺肾。一般以胸满声粗,邪在于肺者为实喘;呼长吸短,气不归肾者为虚喘。叶天士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并指出:“出气不爽为肺病,入气有音为肾病,”医家多宗此说。然而,叶氏以出气不爽为肺病,入气有  相似文献   

5.
喘症之我见     
喘常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病。因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一脏有病或两脏俱病,便气机升降出纳失其常度以致喘促,故方书之论喘,主要是辨虚实,别肺肾。一般胸满声粗,邪在于肺者为实喘;呼长吸短,气不归肾者为虚喘。叶天士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并指出:“出气不爽为肺病,人气有音为肾病”,医家多宗此说。然而,叶氏以出气不爽为肺病,人气有音为肾病,以及在肾为虚等言,原无可非议,但在肺统以为实,却大欠斟酌,现浅疏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6.
宁彦柳  张磊  李荣辉 《陕西中医》2012,33(6):711-712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儿科的常见病。导师李荣辉教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肺脾肾三脏不足,肺之宣降失司,脾土不能生金,肾虚不能纳气。把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以及临床缓解期三个阶段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引发因素为外邪内侵,发病根本乃肺气不足、脾胃虚弱,重要病机系肾不纳气、肾气不足。辨证论治首当培土生金、补脾益气,六君子汤健脾利湿治本;金水相生,治病求本,补益肾气,纳气复元地黄丸安肾丸主之;脾肾双补、填母补子、补脾益肾,七味都气丸温肾纳气治根。未雨绸缪、防治未病,既病防变,冬病夏治、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8.
小儿哮喘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追溯成人的哮喘病史,1岁左右有喘息症状者30%,4~5岁前出现过喘息症状者为80%~90%,因此小儿哮喘的治疗对成人哮喘的防治至关重要,应尽早选择规范化治疗[1]。小儿哮喘多发于冬季,其发病与“稚阴稚阳”之体质有关,病位在肺,其本在于肾气不足。肺主气、肾主纳气,肾气虚则出纳气功能减弱,出现哮喘,故在发作期的治疗过程中,平喘的同时加用补肾,可起到治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内经》以来,历代在对有关喘证病机、证治的认识过程中,促进了“肾主纳气”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肾主纳气”的形成发展脉络可分为4个阶段:(1)先秦秦汉时期——提出“喘出于肾”,并创用补肾法治喘;(2)宋金元时期——以 “肾虚不能收气归元”阐释喘证病机,并提出“肾纳气”说;(3)明清时期——确立喘证以肺实肾虚为纲的证治体系;(4)近代——阐发喘证肾虚冲气上逆之病机。“肾主纳气”理论的确立是历代医家治喘经验的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医论纂要     
医论纂要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也。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而灌溉一身,所谓气主嘘之,血主孺之,而血气为人之素俞,是皆人之所同也。若其同中之不同者,则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脏有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