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作者在回顾医籍与总结临床体会的基础上,把郁证的概念确定为“气机郁滞为主要机制的神志异常病证”。对郁证的产生机理概括为外邪积聚、脏腑失调、其它病变所致等三方面。郁证的治疗强调以疏调气机为主,并结合体质、生活习惯、环境、社会等因素辨证论治。祛外邪、和气血、调脏腑是治疗郁证时经常运用的大法。  相似文献   

2.
郁证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病因主要为情志失调与体质因素。情志失调指七情过极,刺激过久,超过人体调节能力而导致气郁、火郁、痰郁、热郁、湿郁、食郁、血郁中的一种或多种。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不同体质的患者对于郁证的易感性不同,人体在一种情志刺激下能否发病,不仅与该刺激的类型、刺激量有关联,更重要的是与人的体质有关。郁证患者的体质以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为主,以体质学说指导针刺治疗郁证,可纠正患者失衡的体质,针对郁证发病的基础,充分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老年抑郁症可按"郁证"辨治。体质是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固有特质,郁证的发生与体质关系密切;抑郁症发病与先天禀赋及女性体质、老年体质、内向型性格等关系密切,抑郁症患者体质大体可分为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等六种类型,其中气虚质患病人数最多,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老年人脏腑虚弱,正气不足,极易由实转虚,进一步影响脏腑、气血、阴阳,形成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的证候。老年抑郁症体质关系密切,气虚质、阴虚质是老年郁证的主要体质类型,由于体质差异,受易感因素影响,不同体质患者可出现不同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易不可一概而论,可根据体质类型"对症治疗",对老年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郁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情志疾病,临床发病率和复发率均高,女性高于男性,病程长且缠绵难愈。郁证病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七情内伤,二是气血津液瘀滞不通。血瘀证在郁证中是一种常见证候,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可治疗血瘀证。在治疗郁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百余年临床验证,在治疗郁证方面疗效显著。中医在治疗情志疾病时特别重视"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清·王清任创制的血府逐瘀汤联合心理疗法"形神合一"治疗郁证效果优于单独运用血府逐瘀汤,还可帮助患者恢复健全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可预防复发。通过综合论述血府逐瘀汤联合心理疗法相关内容,希冀了解其对郁证的影响,并为基础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医郁证分为广义郁证和狭义郁证,广义郁证是由于七情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一类病证,狭义郁证包括西医学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其患病率、致残率均高,对患者身心和社会均造成影响,故探索狭义郁证的治法非常重要。从病因病机、辨治思路、临证分型等方面系统阐述张杰教授治疗郁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张杰教授认为郁证以情志失调为主,六郁互杂为辅,肝脾失调为本;治疗上理气开郁,虚实分治,肝脾建中。  相似文献   

6.
栗锦迁教授认为郁证的发生主要与个人的体质因素、情志因素有关,外加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人体气机郁滞,而生郁证。栗师强调对于郁证应当中医辨证为主,再辅助结合西医辨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郁证的中医证治,有独道的见解,主张根据病情分清郁证气血痰火食湿郁何郁为主,多用越鞠丸加减,对郁证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介绍栗锦迁主任医师治疗郁证的经验。郁证的发生主要与个人的体质、情志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关。栗师强调对于郁证的治疗应当以中医辨证为主,再辅助结合西医辨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主张按照病情分清郁证之气血痰火食湿郁以何郁为主,多用越鞠丸加减治之。  相似文献   

8.
通过验案介绍蒋健教授治疗郁证性不寐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蒋健教授认为郁证与不寐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郁证性不寐的证候表现异彩纷呈,临证时应通过发病原因、情志类表现、体质禀赋和人格特质、精神障碍类疾病认识、四诊要点及诊断性治疗进行鉴别。虽然其治疗的总原则是解郁安神,但仍需要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郁证病因分为情志和体质两方面因素,情志失调方面主要是肝郁气滞,体质方面主要是素体先天禀赋不足或肝旺。病机主要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木郁克土,肝脾不和,内蕴痰湿。临床治疗以调气祛痰为主要原则,气行则郁散,痰化则证消,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王新志教授运用温阳解郁法治疗郁证的经验.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跟师学习、分析临床病例,总结王师运用温阳解郁方治疗郁证的经验.结果:王新志教授独辟蹊径,摒弃“抑郁多从肝论治”的固定思维模式,运用温阳解郁法治疗中重度郁证,从郁证患者“喜静踡卧”“精神不振”等一系列阳虚症状出发,温补肾阳、微微生火,使机体阳气充盛,气盛则神旺,诸症消除.结论:王新志教授的经验值得借鉴,为温阳法在治疗郁证方面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阐述隐性郁证的主要临床表现,认为其可分为“普衣郁证”“花衣郁证”“怪衣郁证”,可通过发病原因、情志类表现、体质禀赋和人格特质、精神障碍类疾病认识、四诊要点及诊断性治疗进行鉴别。治疗郁证的理法方药具有很大的离散度,辨证论治需要圆机活法,重视主动利用安慰剂效应;病郁同存时,治病有助于解郁。隐性郁证包括了现代医学精神障碍类疾病中的躯体形式障碍以及由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身心医学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遗传禀赋、人格及患者的心理防御、认知能力及述情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2.
麝香保心丸治疗郁证12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锋  周小英 《中成药》2004,26(Z1):69-70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心脾两虚型郁证的疗效.方法:将219例郁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9例,对照组90例.治疗组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对照组用阿米替林片治疗.结果:治疗组在调节患者情绪和精神状态,改善心悸,头晕,纳差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5).结论:麝香保心丸对治疗心脾两虚型郁证,并预防其再发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郁证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中医传统思维重视肝在本病中的地位,治疗上多从肝论治,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李鲤教授治疗郁证以脾胃为切入点,本文从生理病理方面阐述李鲤教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介绍李鲤教授从脾胃入手运用保和丸辨证治疗郁证的临床运用,为郁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中医郁证发展源流的基础上,了解郁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结合现代文献对中药治疗郁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探讨郁证科研思路和文献研究特征,发现相关文献质量等级评价结果尚不理想,中医药治疗郁证的临床研究现状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五脏致郁论     
郁证治疗首先应调和五脏,从五脏相关进行辨证论治;然郁证多有气机不畅,情志不遂,治疗亦应重视理气药物和心理疏导的治疗作用。现代医学对郁证研究蓬勃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今后郁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研究,以进一步提高疗效:郁证的证候分布规律;中医药治疗郁证的机理方面;将传统情志郁理论与现代精神医学相关理论结合,完善郁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刘爱华教授从胆论治郁证的思路和经验。方法: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刘教授辨病、辨证、辨体质的多辨中医思维及审证求因,巧妙运用气机在郁证发病中的关键性,准确把握疾病的主要矛盾,提出从胆论治在郁证辨证论治的运用。结果:郁证在病变过程中以气火痰瘀滞结表现为多,在治疗上疏肝利胆、清热化痰、安神定志。结论:刘教授提出"临证查机,谨守气宜,使药要和"的治病原则,使胆论治郁证有独特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陈霞 《光明中医》2012,27(4):651-652
中风后郁证即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后发生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认知、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增加中风的病死率.中风后郁证是继发于中风之后,故其除具备郁证的一般特点之外,尚有其特殊之处.情志不遂是郁证的主要原因,中风后郁证是建立在中风患者痰、瘀、虚病机之上的,因而形成了中风后郁证以气滞、痰瘀、正虚为主要病机.虚实夹杂,互为因果,病程缠绵.因此在治疗中风后郁证之时,充分考虑到其“滞、痰、瘀、虚”的特点,以更好的指导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气郁质是临床上常见的九种体质之一,研究发现气郁质易患郁证、失眠、惊恐等病证。《灵枢·经脉》记载了这些病证的相关经脉病变,如"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此外手阳明大肠经病变也会出现郁证;烦心失眠可由手心主之别络、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病变所致;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病变会出现惊恐,故可选取相应的经络穴位治疗,如治疗郁证可选取太冲、阳陵泉、膻中、血海等穴;同样,治疗失眠可选取少府、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选取灵道、神门、涌泉、太冲等穴可治疗惊恐。根据"体病相关"的理论,疾病通过相应的经络穴位治疗而改善,体质也会改变。  相似文献   

19.
阈下抑郁属于中医学"郁证""情志病"范畴。可用"三因学说"中的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个方面来探析阈下抑郁的病因:内因包括体质、人格、生理、病理等方面,外因包括自然、社会等方面,不内外因包括意外创伤、个体认知行为模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郁证患者日渐增多,抗抑郁药尤其是SSRIs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该病的治疗,疗效参差不齐,且不良反应较多,总体疗效不甚满意。中医药治疗郁证独具特色,疗效显著。姚淮芳教授对于郁证从虚实两端入手辨证施治,实证以行气解郁为主,虚证以补益心脾为主,虚实相兼者虚实同治,调和气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治疗郁证取得了独特疗效。阐述姚教授对郁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并对其治疗经验进行总结,附典型病例2例,以证其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