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刘晓萍主任医师辨证小儿咳嗽时重视四诊,尤重望诊及闻诊,审证求因,明辨寒热虚实。治疗时用药轻灵注重疏散;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病求本;用药传统理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运磊  景蓉 《陕西中医》2011,32(7):878-879
目的:对刘烨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证经验进行总结。方法:跟师学习,总结经验。结论:刘烨教授认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虚寒为本,遵从"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理论,临证用药升降相适,燥湿相济,通补相须,寒热并治,虚实同理,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亦注重对症用药与精神调护。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42-1845
文章介绍了金实教授治疗脉痹的临证经验。金教授认为脉痹其本为虚,其标为邪实,治疗上强调以辨证施治为主,结合辨病治疗。临证需注意以下三点:1治以"蠲痹和络"为大法,辨别痹痛与络滞的轻重;2和络治分四法,重视方药调遣;3辨证需分寒热两端,注意寒热转化。并逐一例举典型医案说明。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属临床多发且难治疾病之一,病情反复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增加癌变风险。本文旨在探析闫雪洁教授基于“寒热并用”理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辨治思路及用药特色。闫雪洁教授认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为溃疡性结肠炎重要病机,临证常见湿热、热毒、瘀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损伤肠络而成。病久伤及脾肾,正虚邪恋致病情迁延难愈。临床多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之征象,强调活动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治以寒热并用、虚实兼顾为基本准则,临证讲求分期论治、辨察体质、调气和血、调和阴阳。突出统顾寒热虚实,兼顾气血、体质,结合西医诊治优势,以求标本兼治,减少病情反复,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用方精当,化裁灵巧,效如桴鼓,为今后临床辨证治疗本病提供经验总结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吴荣祖教授认为,在临证时,不可固执于西医的检查和诊断,也不能于辨证用药时偏执于辨病,而应以中医四诊八纲以识主证。辨治发热当以阴阳为纲,应依脉证以明病机,辨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按照病机立法遣方用药。吴荣祖教授强调调整阴阳、首重命门,扶阳之法、其要在密。吴荣祖教授临证治病必求其本,注重人体阳气,强调"阳密乃固",擅用附子及干姜、肉桂。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653-1654
作者采用跨年度大样本方法,对运用中医五行辨证治疗胃脘痛1248例进行回顾性调研分析,得出胃脘痛的五行辨治层次有三:一是胃土本脏腑寒热虚实胃脘痛辨治;二是胃脘痛病及肺、心、肾、肝的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相乘、相侮的五行辨治;三是它脏病及胃脘痛的五行辨治。由此可完善胃脘痛的五行辨治系统。  相似文献   

7.
后盾 《新中医》2002,34(5):13-14
总结了丘和明教授治疗鼻衄的临床经验,从治火、治虚、治毒、治急治危4个方面归纳了其辨证施治原则及选方用药规律。突出了治疗血证首当察虚实,辨寒热,治以止血为先,而后随证施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存在诸多难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然而由于脾胃病的专科特性,传统八纲辨证已不能完全适应脾胃病临床辨治需求。脾胃病辨证"新八纲"即"脏腑、虚实、气血、寒热",是基于董建华院士"通降论"学术思想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建而来。其以辨脾胃脏腑、气血为中心,结合寒热、虚实的发病特点和机体状态,是对传统八纲辨证的进一步细化,是"通降论"之理的具体落实,为脾胃病的诊疗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学指导。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以"通降论"为理论指导、"新八纲"为辨治纲要,通过辨脏腑以明确发病病位,辨虚实以明确病证特性,辨气血以明确在气在血,辨寒热以明确机体状态,基于此指导遣方用药,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将基于"新八纲"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证思路和具体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龚鹏 《吉林中医药》2011,31(12):1143-1145
孟河医派是江苏一大医学流派,其中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三家治咳嗽独具特点,各有侧重。费伯雄尊《内经》,认为心肝脾肾各有咳嗽之症,不过假途于肺耳;故治内伤咳嗽,须先辨其证,知其脏,然后论其治,方能对证下药,病瘥快矣;马培之认为温润止咳,以顾脾肾;丁甘仁认为六淫犯肺,风为之首。孟河医派以其辨证细腻准确,用药轻灵平正,既遇危难重症,谴方仍然不离平淡,于平淡中显神奇,其学术思想仍影响中医学界。  相似文献   

10.
介绍黄青松教授治疗咳嗽的经验。黄教授认为,治疗咳嗽时,辨证上当辨咳嗽之外感内伤、阴阳寒热以及所涉及脏腑;治疗上常以"调理营卫""疏和少阳"为治疗原则,兼以重视治疗禁忌;遣方用药上,擅长使用经典方药,并结合自身经验及临床表现加减变通,故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刘涓子鬼遗方》治疗痈疽相关内容的整理,从病名病机、辨证治法、遣方用药等方面剖析了刘涓子治疗痈疽的治疗思想和用药经验。刘涓子根据痈疽的发病特点、症状特征及病势过程分期论治,认为痈疽发病之病理因素为火热,主要发病机理为热毒郁滞、血壅肉腐,故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治疗大法,时刻不忘祛火有路,使火散热消;组方以"托"为主重用黄芪,营卫、气血同调,内外兼治,以多种剂型配合灵活的用药思路,为当代外科临床与学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临床中的少见病、疑难病,至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李国勤主任积多年临床之积累,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中医辨证治疗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临证辨治IPF时注重分清标本缓急、寒热虚实,补益正气以治其本,或清热解毒、祛除外邪以治其标,主张活血化瘀通络贯穿治疗始终,并详辨痰证之不同,以针对治疗。他认为在坚持长期正确合理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生活饮食调理和呼吸康复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介绍蔡淦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验。认为消化性溃疡属于内疡范畴,可用健脾益气、托毒生肌法治疗;其病程迁延日久,多呈寒热失调,虚实夹杂之征,治则上应虚实并治,遣方用药应以平为期;强调辨证辨病相结合,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结合西医辨病,临床上灵活运用治病专药;注重变症丛生,随症治之,务重其标;同时三因制宜,精准用药;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此外饮食调养至关重要,应倍重食养,防变防复。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4.
湿邪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别,兼症复杂,湿热为多,易阻滞气机、壅滞血脉。罗增刚教授临证常用祛湿法,其主张治湿以运脾为本,辨证用药;注重因势利导,分利三焦;辨湿热之偏重,祛湿为先;佐重行气,气能行津,包括宣肺、疏肝、畅中、散结等;同时不忘活血,血水同调。  相似文献   

15.
寒热错杂证是指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出现的病证,乃机体阴阳失调所致。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使其在辨证与治疗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黄缨在辨治该证时重视阴阳的平衡,认为脾胃为阴阳升降的枢纽,治疗喜从脾胃入手,寒温并用,临床上常选用经方半夏泻心汤及乌梅丸加减治疗。文章总结了黄缨对寒热错杂证的病机认识、用药习惯及临床经验,并列举了相关案例。  相似文献   

16.
郝静 《北京中医药》2014,(3):184-186
小儿咳嗽多见寒热并存、虚实夹杂之证,闫慧敏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辨证用药经验,即治疗时需首先辨清寒热,避免清泻太过;注意宣降互济,调畅气机,理气治痰;审因辨治,培土生金,顾护升发之气;散敛共用,标本兼治,重视调理肺脾肾三脏;活血逐瘀,化痰通络,阻止咳喘反复发生。闫教授的经验对于治疗和防止小儿咳嗽反复发作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3,(5):879-880
已故江苏省名老中医蓝华生主任是孟河医派传人,以治疗肾系疾病尤为擅长,对淋证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与经验:提倡辨病用药与辨证用药相结合,身心并治,个体化治疗。辨证用药强调清利湿热的同时,主张调理五脏而固其本,辨病用药则衷中参西,在继承古人经验的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总结陕西省名中医李守朝教授辨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经验; 李教授认为本病初期在气,逐渐由气到血; 脾胃虚弱为本,痰湿、气滞、血瘀为标,这几个方面互为影响。临证强调正气的重要作用,治以益气健脾为主要治疗原则,治法上强调辨证论治为先,以补虚为主; 注重脾胃生理特性,用药轻灵; 脾胃升降平衡,寒热平调; 通络活血化瘀,气血兼顾。  相似文献   

19.
郑晨思  黄健玲 《新中医》2014,46(5):20-23
介绍黄健玲教授治疗不孕症的经验。在中医思路上,认为辨治当以肾为本,调经以种子;重视气血理论,调气血助孕;湿瘀可致不孕,助孕必治湿瘀;强调肝郁病机,怡情才易孕;重视整体调节,饮食需宜忌。在中西医结合思路上,认为诊断需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医着重于整体、宏观的"辨证",西医着重于局部、具体的"辨病";临床用药也是中西药物各司其宜。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继承和创新了《内经》的寒热理论,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旨,根据六经病证的特点和寒热多寡的不同,辨证配伍用药,构建了寒热辨治的基本规范和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