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赵伟强 《中医杂志》1994,35(12):722-723
李学耕教授从事教学、临床近50载,经验丰富,尤善治疑难杂症。对小儿哮喘病的治疗,匠心独运,疗效显著,爰将李师治疗特色,介绍如下。1 推本溯源,钩深致远小儿哮喘乃儿科常见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李师认为:宿痰胶固,凝成窠囊,深伏肺腧;或感六淫,内外相应,肺失宣肃,升降不利是小儿哮喘的主要病理机制,而窠痰深伏则为发病之关键。在治疗上,李师指出:应始终紧紧地扣住治痰这一环节,方谓得其要法。痰积胶固气道因之气不得顺,宜先消其积痰,其气则自顺;若顽痰而盛实阻于肺,以逐痰、豁痰为要,俾窠痰自清其气顺,则哮喘悉平。  相似文献   

2.
<正> 小儿咳喘是儿科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痰呜气喘反复发作且迁延难愈,该病的彻底治愈是医学界普遍关注的一大难题。许多医家用中医药治疗小儿咳喘作了不少的临床观察,兹就近年来已掌握的资料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 1.主因:痰饮内伏。痰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如肺虚则治节无权,津液失布,可聚而为痰。脾虚则运化失司,水湿内聚,痰浊内生。肾虚则气不化水,水湿蕴积成痰。小儿生理存在肺、脾、肾三脏  相似文献   

3.
小儿哮喘从痰瘀辨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痰鸣、气喘为临床表现的肺系疾病,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点[1]。如《幼科发挥·哮喘》云:“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此为宿疾,不可除也。”笔者从痰瘀论治本病,疗效卓著,现将点滴体会奉之,供同道参考。1病因病机1·1小儿哮喘主要病因责之于“痰”:痰为哮喘之“夙根”,“无痰不成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之体,肺脾肾不足,肺失治节,脾失运化,肾失蒸化,水液代谢障碍,停聚为痰,痰饮伏肺,成为哮喘发病“夙根”。历代医家、古籍颇多记载,如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认为:哮病“乃肺…  相似文献   

4.
补肾培元法治疗小儿哮喘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宏  陈鲁 《陕西中医》2000,21(8):384
<正> 笔者认为:小儿哮喘临床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但无论何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虚(尤其是肾阳虚)存在。临证治疗用补肾培元之法可大大提高疗效,试术于下。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生命之本,脏腑功能活动之源动力。《医碥》谓:“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而小儿有着肾常虚之生理特点,肾阳虚亏,不能蒸化水淹,使水湿蕴积成痰;肾阴虚则火旺,可炼液为痰,所以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饮留伏是导致小儿哮喘发病的主要内在因素。在发病过程中,无论是寒性哮喘还是热性哮  相似文献   

5.
燕卫主任医师对小儿哮喘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兰 《新疆中医药》2006,24(5):69-71
小儿哮喘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肺系多发病、常见病,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程较长。“哮喘”病名最早见于《丹溪心法》。《幼科发挥·哮喘》云:“小儿素有哮喘,遇天雨而发者……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此为宿疾,不可除也。”认识到本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临床特点。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发病率有所增加,发病年龄呈小龄化趋势,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小儿哮喘的防治工作日益受到关注。祖国医学认为,形成本病之关键在于小儿肺、脾、肾功能不足,肺气亏虚,气不布津,痰浊滋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贮于肺;肾失气化,水气上…  相似文献   

6.
许斌 《家庭中医药》2020,27(5):56-57
正咳喘是儿科常见病症,包括西医的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变异性咳嗽及小儿支气管肺炎。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为外邪所伤,又或因喂养不当,首先累及肺、脾两脏,咳喘反复,肺气耗损,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日久则痰瘀互结,阻滞肺络,发而成咳喘。在小儿咳喘的治疗中,中医多用宣肺止咳平喘,益气健脾化痰之法,脾运化水湿,肺则通调水道。今肺络瘀滞则痰聚而无以  相似文献   

7.
“痰”辨     
所谓“痰”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临床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无形之痰可根据临床表现而判定,而有形之痰则是我们常说之“痰”。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痰,广义即为痰饮,狭义即为痰,乃是肺、肺系的产物。一般稀薄者为饮,粘稠者为痰,痰之来源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而且与三焦气机也有联系。肺主治节,能调水道,感受外邪,肺失宣肃,肺津凝聚成痰,而且肺为贮痰之器。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受损而致虚弱,则运化无权,水湿内聚,凝而成痰,脾为生痰之源。肾司开阖,主水液蒸化,水湿上泛,可聚而成痰,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水谷不化精微,也可生湿成痰。  相似文献   

8.
小儿哮喘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由于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根治,故前人称之谓“宿疾”。因患儿的体质因素不同,所以预后也极不一致。顽痰内伏,痹阻肺络,气道不通,是为实证哮喘发作的主要病机,肾气不足,气虚失约,则是虚性哮喘的发作根源。盖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故哮喘之实证在痰在肺,哮喘之虚证在气(气虚)在肾。但小儿  相似文献   

9.
小儿哮喘的分期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喘是小儿一种常见而难治-之病,易反复发作.宿痰内伏,是小儿哮喘发病的基本病理因素,也是根本病因之一.而宿痰的产生与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肺、脾、肾密切相关.哮喘发作重在治肺,缓解宜治于脾,稳定当治其肾.  相似文献   

10.
<正>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是致病的因素之一。有关痰的病因病机、临床病症、治法方药,历代多有专论。下面谈谈笔者治痰的点滴体会,请同道指正。一、治其所以生痰之源痰之成因多端,临床上必须探本穷源,审其致病之因而治之。诸如:外邪袭肺,肺失宣降,治节无权,津液聚而为痰者,祛邪宣肺则痰消;火热薰蒸成痰者,清热泻火则痰除;脾虚温胜酿痰者,健脾燥湿则痰无由生;肾虚水泛为痰者,温补肾阳则水不上泛而痰自消;阴虚火旺,灼烁肺津而为痰者,  相似文献   

11.
“脾主运化,肺主行水”,人体水湿的运化得益于脾之升清,肺之布散。若脾虚失运,则水湿停聚成痰,上贮于肺器之中,肺气闭阻,不雾精微,则脉道不利,易生瘀血,痰瘀混杂于肺,日久化生成结节。故基于“塞因塞用”这一核心治疗思想,提出治疗肺结节以“培补脾土”为主要治法,配合宣肺、化痰等手段,标本同治,以达到消散结节的最终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王忆勤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的辨证用药特色。认为素体禀赋薄弱,肺、脾、肾三脏虚损,痰饮伏肺、痰瘀交结是发病的主要内在因素,复因外感、饮食、情志、劳累诱因引触,以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为标,痰瘀交结为本;治疗时止哮、平喘、除痰以治标,固本、健脾、益肺以治本;擅长运用经方、膏方及药对治疗。  相似文献   

13.
"痰瘀相兼"在辨治支气管扩张并咯血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亚中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93-1193
在临床急诊工作中,支气管扩张并咯血颇为常见,多由于支气管及周围肺组织慢性炎症导致支气管壁损坏而形成管腔扩张所致。主要表现为咳嗽,咯大量脓痰或反复咯血,属中医“血证”范畴。咳嗽、咯血的关键,在于肺功能失调。如肺宣降功能失常,通调水道功能受阻,水津不布而生痰湿;或其它脏腑之痰上壅于肺,极易造成咳嗽、咯痰等病理表现,故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浊不化,蕴久化热,血液受热邪煎熬而凝成瘀;或痰浊阻遏脉络而致气滞血瘀。痰瘀相兼,乘袭于肺,肺失宣降,更加剧水湿内停。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因此,支气管扩张并咯血的病程中,痰浊内阻肺络而成顽痰难化,是发病的主要内在因素;痰瘀交阻,气机不畅,肺失宣降,是发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 ,多表现为反复发作 ,病情缠绵 ,难以痊愈。正如《景岳全书》所说 :“喘有夙根 ,遇寒则发 ,或遇劳即发者 ,亦名哮喘。”临床多主张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然治法虽多 ,疗效却多不甚理想。笔者结合临床对根治小儿哮喘谈点看法如下。1 根治小儿哮喘的时机选择及依据哮喘的发病是由于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患儿素体不足 ,痰湿内盛 ,腠理不固 ,在外感或与某物接触后 ,触动了伏痰 ,以致痰阻气道 ,肺失宣肃 ,肺气上逆而发病。内因是发病的依据 ,外因是发病的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临床所见 ,下…  相似文献   

15.
浅论COPD患者营养不良应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钟峥 《江西中医药》2007,38(12):19-19
COPD亦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学虽无此病名,但对其临床表现的症候特点早有所认识,可归属中医学"咳嗽""肺胀"等范畴. 营养不良是COPD患者的多见并发症[1],其病机中医学认为:COPD患者肺宣降不利,肺失清肃,久病肺虚,肺虚多导致脾气虚,脾胃与肺是土金相生的母子关系,脾为肺之母,肺主气而脾益气,肺所主之气来源于脾,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上不能化生精微,升发清阳以养肺金,使其缺乏康复再生之动力;脾气不足则下不能运化水湿,降浊化气,通降气机,则咳,喘,痰诸症可见.  相似文献   

16.
答: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为后天之本,精气生化之源。脾虚运化失司,故湿从中生。湿聚成饮,饮凝成痰,源源上溢,蓄之于肺,故频频吐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治痰之法,常从脾论治。若痰涎频多日轻夜重,用健脾燥湿法久治未愈,应究其病源。肾主蒸化水液,若蒸化乏力,水湿内停,则上泛为痰。脾阳亏耗,温运失司,寒从中生,浊阴凝滞,化生痰  相似文献   

17.
晨起呕恶、咳嗽,痰多色白,且痰滑易出,伴有纳呆食少,胸痞,身体困倦,嗜卧,舌苔厚腻,脉濡者,多由脾虚不运,痰湿内生,或外感寒湿,束肺困脾,水湿内停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湿而痰生,寅时肺经旺盛而痰聚,故晨起必出痰;因脾虚湿困,则纳呆食少;痰湿阻于上焦,气机不舒,则见胸痞;痰湿阻于中焦,则胃气上逆而呕恶;痰湿郁遏清阳,则肢体困倦、嗜卧;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则痰量多而色白,且痰滑而易出;舌苔厚腻,脉濡滑,均为痰湿内盛之象.  相似文献   

18.
王玉玲老中医,业医60余载,精于儿科,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兹择其儿科用药经验一二,以供同好。平咳喘麻黄配葶苈咳喘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多由风痰伏肺,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所致。麻黄辛温,乃宣肺平喘之要药,葶苈苦寒,功擅肃肺降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认为,素体脾肾不足、痰湿内盛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因素,如遇外邪侵袭,触动伏痰而致痰阻气道,肺失宣肃,病则由是而发,出现咽痒、咳嗽、气促痰鸣等症状。我们近年来用自制的“抗敏定喘散”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效果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供同道们验证。  相似文献   

20.
<正>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在治疗学和预防学上都有重要意义,对临床各科均有一定作用,笔者仅就脾胃学说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运用略述如下,仅供参考。1 脾胃学说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水液代谢两方面,脾气益肺,肺气助脾。在病理上,若因脾气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肺气随之而虚,终致脾肺两虚。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浊内生,上逆犯肺,肺失宣降,则出现胸闷、咳嗽、痰多、气喘等痰浊阻肺之证;或水气内停,上犯于肺,肺失肃降而出现气喘、浮肿。此外,胃阴不足尚能影响肺阴,导致肺阴不足,出现心烦、口干、咳嗽、少痰等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