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丹参多酚酸盐,对照组用低分子肝素钙。两组均使用10d,对前后患者DVT发生率、凝血功能、相关临床症状评分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0天与术后第1天的的相关临床表现评分比较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第10天与术后第1天的该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时间(TT)与手术前比较延长(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较低分子肝素钙在改善下肢骨折术后肢体的临床表现(如肿胀程度、沉重感、肢围差的改善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防治显微外科术后血管危象的价值。方法将行显微外科手术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用药后1,4,7 d血流变情况及血管危象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管危象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治疗4,7 d时的全血高切、全血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均较第1天明显下降(P均0.05),红细胞变形指数则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防治显微外科术后血管危象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兰珍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7):1693-1694
目的 探讨丹参川芎嗪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比较两组在UAER、UACR、β2-MG和各组患者血清IL-6、IL-18、TNF-α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尿UAER、UACRβ2-MG均有下降,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并且丹参川芎嗪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川芎嗪组下降较明显;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IL-18、TNF-α方面均有明显改变,(P均<0.05),并且丹参川芎嗪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川芎嗪组下降较明显.结论 丹参川芎嗪在早期糖尿病肾病,可降低尿UAER、UACR、β2-MG水平,提示丹参川芎嗪能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同时丹参川芎嗪能明显降低血清中IL-6、IL-18、TNF-α水平,提示丹参川芎嗪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景航 《光明中医》2014,(7):1491-1492
目的:探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防治显微外科术后血管危象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断指再植及拇手指再造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血管危象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防治血管危象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对于防治显微外科术后血栓形成,避免血管危象发生作用显著,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在术后6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两组均于术后10~14天内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下肢DVT形成情况,并监测治疗期间血常规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术后10天两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对照组16.25%、观察组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预防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且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应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能有效改善眼部血循环的治疗方法及能客观便捷观察眼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检查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19年11月重庆市中医院健康临床医务工作者72例,随机分为红花注射液组(红花组)24例、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组(川芎嗪组)24例、生理盐水组(对照组)24例。各组均使用电离子导入的方式进行眼局部给药,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观察各组给药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动脉(CA)、眼动脉(O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结果(1)PSV:电离子导入前后比较,红花组(t_(CRA)=-9.027,t_(CA)=-7.108,t_(OA)=-7.000,均P=0.000)、川芎嗪组(t_(CRA)=-10.311,t_(CA)=-10.946,t_(OA)=-12.968,均P=0.000)各血管PSV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电离子导入后组间比较,红花组(t_(CRA)=3.135,P=0.003;t_(CA)=2.302,P=0.026;t_(OA)=2.602,P=0.012)、川芎嗪组(t_(CRA)=3.139,P=0.003;t_(CA)=2.793,P=0.008;t_(OA)=2.750,P=0.008)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电离子导入前后差值比较,红花组(t_(CRA)=6.482,t_(CA)=5.228,t_(OA)=5.094,均P=0.000)、川芎嗪组(t_(CRA)=7.473,t_(CA)=7.614,t_(OA)=5.860,均P=0.000)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EDV:电离子导入前后比较,红花组(t_(CRA)=-7.603,t_(CA)=-6.228,t_(OA)=-5.573,均P=0.000)、川芎嗪组(t_(CRA)=-9.150,t_(CA)=-8.471,t_(OA)=-11.492,均P=0.000)各血管EDV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电离子导入后组间比较,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离子导入前后差值比较,红花组(t_(CRA)=4.180,P=0.000;t_(CA)=3.556,P=0.000;t_(OA)=3.293,P=0.002)、川芎嗪组(t_(CRA)=4.939,t_(CA)=4.236,t_(OA)=4.938,均P=0.000)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RI:电离子导入前后比较,红花组(t_(CRA)=2.897,P=0.009;t_(CA)=2.911,P=0.008;t_(OA)=3.364,P=0.003)、川芎嗪组(t_(CRA)=5.318,P=0.000;t_(CA)=3.469,P=0.002;t_(OA)=7.112,P=0.000)各血管RI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电离子导入后组间比较,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离子导入前后差值比较,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活血化瘀药物红花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眼部电离子导入均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环。(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简便、快捷、无创,应用于眼血流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晓冬  冯兴兵 《新中医》2015,47(5):142-143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在预防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低分子钙素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4.6%,对照组7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2组血清D-二聚体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起效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创伤围手术期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两组均用常规西医治疗,丹参川芎嗪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丹参川芎嗪组1例,常规组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改善凝血功能,预防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9.
吴沂旎  吴宁玲  庄曾渊 《陕西中医》2020,(12):1683-1686
目的:体外培养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观察不同浓度川芎嗪组对缺氧状态下细胞增殖及其舒缩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第6代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将正常培育的细胞加入100 μmol/L的CoCl2诱导缺氧12 h后,将细胞随机分为三组。缺氧对照组(不含药物、无生长因子及血清的培养液组)、含川芎嗪0.02 μg/ml培养液组、含川芎嗪0.2 μg/ml培养液组。培养24 h后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视网膜内皮细胞的吸光度值,观察川芎嗪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eNOS及ET-1的表达。结果:川芎嗪0.02 μg/ml组、0.2 μg/ml组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缺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随浓度的增高吸光度值也增高 0.02 μg/ml组与0.2 μ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氧对照组比较,川芎嗪各组eNOS蛋白表达升高(P<0.01),且药物浓度与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川芎嗪各组ET-1的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但药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能保护在缺氧环境下受损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对细胞增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上调eNOS表达,下调ET-1表达,调节其分泌功能和血管舒缩功能,从而维持血管外周阻力和局部舒缩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活血溶栓汤防治下肢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4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成功进行皮瓣修复术,术后予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口服活血溶栓汤,对照组口服血塞通片,两组服药时间相同。比较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所有病例皮瓣的颜色、肿胀程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比较术前1 d及皮瓣移植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凝血功能实验室指标;并观察记录皮瓣移植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比较。术后第10天,对皮瓣总体成活情况观察记录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功能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溶栓汤能够有效防治下肢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形成,改善皮瓣血循环,促进皮瓣肿胀减退,提高皮瓣成活率,相对于单纯西药治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血管危象的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与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40例应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血液流变学功能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37/40例),对照组为82.5%(33/40例),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流变学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改变(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适反应。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是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实用和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整骨接骨药丸治疗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骨折患者2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接骨药丸组)、对照组(伤科接骨片组)各130例,2组病例均配合手术内固定治疗,分别于第3、6、12天进行消肿情况计分;记录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消失天数;术后第14天、第21天、第40天X线观察骨痂情况;第3、10、21、40天抽血检测血钙血磷浓度;骨折后第1、3、5、7周测量骨密度。结果:①消肿:服药第3、1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主观疼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骨痂生长:第14、21、40天骨痂测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钙血磷浓度:第10、21天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骨密度:治疗组在第3、5、7周骨折部位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骨接骨药丸在骨痂生长、提高血钙、磷浓度、增加骨密度等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 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予胰激肽原酶肌肉注射治疗,治疗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组均治疗2周。测定2组治疗前后血肌酐( Cr )、尿素氮( BUN)、肾小球滤过率( GFR)、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及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 Cr、TC、TG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BUN及GFR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r、BUN、GFR、TC、TG及24 h尿蛋白定量改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DN,可降低患者Cr、BUN、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脂水平,升高GFR,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益气通络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饮(自拟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自拟益气通络饮(黄芪、党参、炙升麻、葛根、红花、毛冬青、田七、地龙、丹参、僵蚕、胆南星、甘草)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采用尼莫同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口服治疗,每次30mg,每日3次,疗程均为14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77.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TCD血流速度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气通络饮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丹参川芎嗪联合西药规范治疗痰瘀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5例符合1987年ACR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西药+丹参川芎嗪静滴,对照组口服西药,治疗30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SDAI和 ESR、CRP、RF 、PLT、中医疗效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30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SDAI、CRP及PLT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ESR、RF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西药规范治疗痰瘀痹阻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显著,可操作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效果,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86例TIA发作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43例;血塞通对照组43例。2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0.46%,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液流变学2组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TIA发作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收集11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给予小剂量(4粒,每天三次)和大剂量(8粒,每天三次)复方丹参滴丸,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个月、第6个月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收集40例冠心病患者给予安慰剂(4粒,每天三次)作为对照组。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别;治疗第1个月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下降(P〈0.05),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间不明显差别;治疗第6个月后,复方丹参滴丸组血浆C-反应蛋白进一步下降,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下降更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够下调冠心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分期辨证论治加血栓通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50例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选用分期辨证论治加血栓通离子导入,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滴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滴。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底体征、FFA相关指标及整体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能提高视力、减轻视网膜出血水肿、改善视网膜循环,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和68%,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分期辨证论治加血栓通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多胺氧化酶(PAO)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第1、3、7、14天及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PAO水平,分析急性脑出血PAO动态变化与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和预后的关系;并于发病第1、3天进行头颅CT检查,计算脑水肿面积及出血量。结果:①急性脑出血组各时间点血清PA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并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血清PAO水平逐渐下降(均P〈0.05);②发病第1d和第3d患者血清PAO水平随着脑出血体积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③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第1d、第3d、第7d、第14d神经缺损功能CSS评分和血清PAO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PAO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判断脑出血量和病情预后的血液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1次/晚,通心络胶囊,3次/日;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1次/晚。疗程均为6个月。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血脂水平、观察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治疗6个月后随访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6.6%和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恢复总有效率分别为76.6%和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均能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P〈0.01),两组甘油三酯(TC)在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高密度酯蛋自胆固醇(HDL-C)有逐渐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随访期间,心绞痛(AP)、心力衰竭(HF)、心律失常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脑卒中、心肌梗死(MI)、心源性死亡、需再住院治疗亦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阿托伐他汀联用通心络胶囊或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均能有效调脂,但治疗组在调脂、改善临床症状、心电图恢复、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更佳,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