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志活动与精、髓、气血津液的关系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志"是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而有关神志的生理、病理学说则是该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中医学理论基础,深入阐析了人体神志活动与精、髓、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以此构建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中神志功能的生理、病理学基础;阐明了神志性质及其产生过程、调节过程,并揭示了神志致病的特点及其相关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
中医神志病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成为阻碍中医药防治特色与优势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力加强中医神志病学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神志疾病独特的发病特点、证候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强调以症状为核心的中医神志病学临床教学辨治思维,注重"以症求因"案例式教学与中医神志病学课程特点的契合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神志病临床辨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神志病临床辨治思维。  相似文献   

3.
武嫣斐 《光明中医》2012,27(7):1426-1427
中医情志学说和神志学说均是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志和情志只有一字之差,神志重点在"神",情志重点在"情",探讨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借鉴中医神志学说独特的理论认识,对中医情志学说的理论发展和临床情志疾病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肾藏精生髓-脑为髓海-神志之用,肾志、作强、伎巧和神志活动的关系以及肾对五神脏调控等方面,探讨了肾与神志的关系.认为肾藏精生髓充脑是神志活动产生的基础,肾志是对神志活动的高度概括,作强和伎巧是肾的功能在神志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肾对五神脏的调控是神志正常活动的保障.并以现代研究对此加以佐证,回答了神志活动中主宰精神心理活动的内在因素是什么.从而为中医治疗神志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进一步完善中医神志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海英  王帆 《河北中医》2014,(2):295-296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焦虑等神经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神志病学科已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著名的精神心理学专家,国医大师王彦恒先生因西医精神科医生戏称中医论治神志疾病是“有心无脑”而提出,倡“脑神”不废“心神”,力主“脑主神明”说。的确,中医学运用“心主神明”理论要拐弯抹角才可以解释很多精神症状,这尤其凸显了脑主神明理论对中医神志病学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弄清脑主神明理论的历史源流对中医神志病学的发展是十分必要和棘手的问题。现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追溯脑主神明理论的源流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肾与神志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肾藏精生髓-脑为髓海-神志之用,肾志、作强、伎巧和神志活动的关系以及肾对五神脏调控等方面,探讨了肾与神志的关系。认为肾藏精生髓充脑是神志活动产生的基础,肾志是对神志活动的高度概括,作强和伎巧是肾的功能在神志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肾对五神脏的调控是神志正常活动的保障。并以现代研究对此加以佐证,回答了神志活动中主宰精神心理活动的内在因素是什么。从而为中医治疗神志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进一步完善中医神志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鉴于"经脉-脏腑相关"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相关"是沟通经络基础和临床的纽带,经脉理论是其中研究的突破口,文章通过系统分析经脉理论,阐释经脉理论的内涵,对"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有着笔者独特的见解,为中医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将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应用于临床,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李甲民  滕晶 《江苏中医药》2019,51(11):11-13
五神包括神、魂、魄、意、志,临床实践证明从经络调节五神偏颇每能获得良效。基于中医五神理论进行经络调神是中医诊疗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回归了《黄帝内经》的原旨,亦是中医医学模式建立的基石。"神机"与"气立"是经络调神的理论依据,中医五神理论指导下的经络调治将五神按照神、魂魄、志意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辨证分析。"神使"是经络调治的前提,而经络调神的靶点多在肌腱附着处、肌肉交界处、关节附近。重新深化完善中医五神理论,挖掘基于中医五神理论的针刺调神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医神志病作为新兴的二级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目前神志病范围的界定不清,理论体系不完善,没有找到正确发展道路,卫生体制也制约着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中医神志病学又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不清、药物治疗效果差、副作用大,也为中医神志病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1955-1957
"痰"是导致神志病癫狂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古代中医学对痰邪所致癫狂的脏腑辨证涉及到五脏六腑,其中最为常见的病机是"痰迷心窍",此外还有从脏腑出发又归结为"痰迷心窍"者,也有直接进行脏腑辨证而不特别突出心者。考察古代中医学文献,联系现代精神医学和中医神志病学对脑神的认识,基于神志病"体用学说"理论,可知"脑为神之体,脏腑为神之用",对痰邪为患所致的癫狂无论从哪一脏腑辨证,其病机最终都要归结为"痰滞脑神"。  相似文献   

11.
从信息的角度开展经络病候诊断客观化的研究,能与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对中医适用诊断技术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经络实质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把握人体"气血"的时间、空间异常信息,是从信息角度开展经络病候诊断客观化的思路,包括理论、技术、实验三方面的研究与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神志病是以精神和心理状态异常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包括但不限于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症、强迫症、癫狂病、痴呆等,其致病因素复杂,涉及脏腑繁多,临床表现各具。中医针刺治疗神志病具有独特优势,且临床疗效明确。通督疏肝调神针法是以“督-肝-神”为核心,并结合西医学模式提出的一种针刺方法。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此针法基于通督启神与疏肝调神理论,结合通督调神与疏肝调神针法,以中医学形神一体观为指导,形神共治,制定通督防御、情志调畅、经络导引及针刺等综合预防方案,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梳理督脉、肝、神与神志病的生理关系,同时阐述督脉-肝-神之间的密切关联,以通调督脉、疏通气机为手段,以安神为目的,探讨以督-肝-神为核心的针法在神志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为针刺治疗神志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骆璐 《国医论坛》2015,(1):56-58
王居易教授建立了经络学说的"缝隙理论",认为经络是生命活动的场所,经络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经络异常是人体疾病的客观反映,调整经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畅通经络可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阳气"的运行、推动。神志活动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最高级生命活动表现。正常的基础人体生命活动与人体神志活动之间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基础生命活动正常是高级神志活动正常的前提,异常的基础生命活动会妨碍正常神志活动的发挥,异常的神志活动亦会影响基础生命活动的运行。人体的神志活动出现异常,提示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不协调,提示"阳气"的生成、运行异常。"阳气"从化于肾间"元气",以"气一元论"探寻中医"肾"功能与"阳气"运行的关系。从"阳气"的生成出发,探寻中医"肾"功能与神志活动之间的关系。从中,提示临床上可从"肾"论治神志疾病。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取类比象思维方式方法,对中医针灸理论进行分析。将"象思维"作为出发角度,和现代解剖学相联系,分析"象思维"对于经络理论、针刺手法、腧穴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比较和分析得知,"象思维"和人体经络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通过"象思维"可以对腧穴柱治愈原理进行阐释,并且可以有效指导针刺手法。在中医针灸起源、中医针灸形成以及中医针灸发展过程中,"象思维"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象思维"对于中医方方面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石,也是中西医融会贯通的难点。本文通过母子相生、气血相关、神志相合、经络相通4个方面阐述心脾相关性,从物质基础、功能体现2个方面描述心脑关系,发现心、脑、脾三脏之间的关联性恰与脑-肠轴学说中消化道和中枢系统双向调节的生物学现象不谋而合,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7.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由平乐正骨筋病学发展而来的针对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又与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及运动康复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从现代解剖学、脏腑经络辨证、及筋骨平衡三个方面论述该理论在颈性眩晕的诊疗思路,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医骨伤科对本病的认识,更有助于指导临床,为临床中眩晕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3,(5):885-888
中医学对癫狂的病因病机认识历代并不一致,其中"痰迷心窍"说出现于金元时期,到明清时期更为盛行。随着脑主神明理论的发展,清代中医学也有将癫狂的发病部位定位在脑的认识,但这并没成为主流。之后的汇通派医家辨析脑与五脏的关系,继续阐发痰邪导致癫狂的病机,但并没有彻底变革原有的心主神明论。现代中医神志病学重新审视心脑问题,认识到痰邪影响大脑神机运用是发生癫狂的重要病理机制,对癫狂的病机与病位有了新的定论。考察癫狂病机从痰迷心窍到痰滞脑神的转变,可以更清楚痰邪为患导致癫狂的脏腑相关性,丰富中医神志病学,也为现代从痰论治精神分裂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神志病在当今社会发病率越来越高,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研究中医治疗神志病的理论与方法刻不容缓,这也是发挥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所在。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方法,梳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与神志病有关条文,探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结果《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丰富的与神志病有关的内容,张仲景从六经及脏腑经络辨证等方面提供了较为全面且切实可行的辨治理论,该文亦总结出以清宣郁热法为代表的13种治法。结论张仲景治疗神志病理论可行,手段多样,方药丰富,可供广大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中医神志病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琼  胡倩 《光明中医》2016,(11):1521-1523
中医古籍对神志病证记载有丰富的理论认识及治疗经验,其中《黄帝内经》基本构建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伤寒论》和《温病学》对各种外感病中的神志异常症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分析,《金匮要略》对数种内伤杂病性质的神志病证列出了证治分析。此外,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情志疗法等多种治疗神志病的有效手段保留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