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及椎旁神经阻滞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老年高危患者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9例行THA治疗的老年高危患者根据术中麻醉方案分为研究组(n=44)和对照组(n=45)。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及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行常规椎管内麻醉。评估2组术后静息及运动状态疼痛情况,观察并记录2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统计术后48 h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 h,2组静息和运动状态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 h均明显高于术后2 h,术后12 h、24 h均明显低于术后6 h,且研究组各时间点静息和运动状态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麻醉前2组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切皮时、手术结束时、术后30 min时研究组HR、MAP均较平稳,对照组HR增快而MAP降低,且研究组各时间点HR低于对照组、MA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后48 h内低血压、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寒战及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及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行THA治疗的老年高危患者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可显著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且患者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应用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双腔喉罩吸入七氟醚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针对宫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并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实施宫腔镜手术患者72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分为两组,proseal双腔喉罩(PLMA)通气全麻组36例,腰硬联合阻滞麻醉(CSEA)组36例。对PLMA组和CSEA组患者记录术中出现低血压的例数、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术后满意度加以比较,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手术之后患者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恶心呕吐现象和其他并发症,对结果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PLMA组HR、MAP均波动很小,与CSEA组HR、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M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CS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喉罩吸入七氟醚全麻针对实施宫腔镜手术患者更加安全,麻醉效果更好,与腰硬联合麻醉比较更加舒适,麻醉效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生命体征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术。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生命体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手术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T0、T3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1、T2期MAP、HR水平降低,也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1、T2期MAP、HR水平显著高于T0、T3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 h、6 h、12 h、24 h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耗时、手术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对食管癌手术效果佳,术中可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呼吸支持时间短,术后疼痛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髂筋膜阻滞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疼痛(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行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髂筋膜阻滞。对比术前及术后1 d两组VAS评分及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评分。结果:术后1 d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术后1 d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髂筋膜阻滞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实施右美托咪定辅助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东莞市塘厦医院行下肢手术的68例老年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两组均在超声与神经刺激下引导神经阻滞麻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咪达唑仑与芬太尼、观察组则应用右美托咪定。对两组神经阻滞麻醉情况与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间与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两组患者麻醉前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水平较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麻醉后,对照组患者以上两项指标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行下肢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中实施右美托咪定辅助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有助于保持患者术中呼吸与循环系统的平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定在行腰硬联合麻醉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80例为对象,根据麻醉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咪达唑仑,观察组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的围术期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的Sp O2波动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MAP和HR术中波动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MAP和Sp O_2波动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见效即可和手术结束10 min后,两组的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见效10 min、30 min、1 h、手术结束即刻:观察组患者的Ramsa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有助于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平稳,且术中维持良好的镇静深度,利于术后的唤醒,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下肢骨科手术后镇痛效果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3月漳州市第二中医院收治的200例行下肢骨科手术后髂筋膜神经阻滞镇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神经阻滞,观察组予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血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镇痛效果、下肢运动功能、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及术后恢复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0 min、术后1 h,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0 min、20 min、30 min,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h、6 h、12 h、24 h,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周、4周,观察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行异丙酚镇静麻醉、异丙酚联合咪唑安定麻醉的镇静麻醉效果。方法在该院2017年8月—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中选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镇静麻醉方式分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异丙酚进行镇静麻醉,观察组采用异丙酚联合咪唑安定镇静麻醉,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点的MAP和HR水平、术中与术毕的镇静评分(Ramsay评分标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各时间点的MAP和HR水平均较低,术中镇静评分较高,术后镇静评分较低,各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中采用异丙酚联合咪唑安定有更好的镇静麻醉效果,术中能够良好地保障心率、动脉压与镇静效果,术后镇静麻醉效果可尽快清除,促使患者恢复意识,可降低镇静麻醉药物毒性反应,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七氟烷吸入诱导+骶管/硬膜外阻滞对腹股沟斜疝患儿术中心率(HR)及术后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84例,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氯胺酮基础麻醉+骶管/硬膜外阻滞,观察组给予七氟烷吸入诱导+骶管/硬膜外阻滞。比较两组患儿清醒到意识消失时间、术后苏醒时间、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术前、术后2 d)及麻醉前、麻醉后1 min、麻醉后2 min、麻醉后3 min的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麻醉后2 min、麻醉后3 min观察组HR、MAP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清醒到意识消失时间、术后苏醒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 d两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七氟烷吸入诱导+骶管/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可减轻术中HR、MAP波动,缩短清醒到意识消失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并可减轻认知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骨科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该院在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36例老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作为该次课题研究对象,将其分为Y组和X组,每组患者18例,Y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椎管内麻醉方法,X组患者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方法最终应用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的SBP、HR、DBP,X组患者麻醉后的三项指标均优于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两组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以及维持时间,X组患者实际情况明显优于Y组,两组患者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椎管内麻醉相比,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手段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同时患者的并发症更少,效果确切,故值得在老年患者骨科下肢手术中进行广泛应用和推广,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分别探讨入院后即刻和手术日过床前髂筋膜阻滞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 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收治的择期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单侧髋部骨 折老年患者 6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均分为三组,对照组(C 组)、入院后阻滞组(S1 组) 和手术日阻滞组(S2),每组各 20 例,C 组采用传统镇痛方案,S1 组入院后即刻至手术前髋部骨折侧接受连续髂筋 膜间隙阻滞镇痛,S2 组在手术当日过床前实施髂筋膜阻滞镇痛。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每日晨起时静息及运动视 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析比较并发症率、应激水平、术后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术后 1 年死亡率。 结果:入院后至手术日,S1 组静息和运动 VAS 评分均低于 C 组和 S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 组和 S2 组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日过床前 S1 组和 S2 组静息和运动 VAS 评分均低于 C 组,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P < 0.05)。S1 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 C 组和 S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 组和 S2 组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日过床前、手术切皮、术后 1 h、术后 24 h,S1 组患者的血糖、皮质醇 水平均低于 C 组和 S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2 组和 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出院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S1 组患者的 Harris 评分高于 C 组和 S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2 组 和 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1 年死亡率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中,入院后即刻实施髂筋膜阻滞镇痛可取得显著镇痛效果,减轻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对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手术日过床前髂筋膜阻滞镇痛对术后转归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4种常用的椎管内麻醉方式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120例择期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硬膜外麻醉+腰麻组(E+L组)、两点硬膜外麻醉组(E1+E2组)和一点硬膜外麻醉组(E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前(T0)、给药后5 min(T1),15 min(T2),30 min(T3)及术毕(T4)时的MAP、HR的变化,观察各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术中麻醉效果、肌肉松弛情况。结果与T0比较,4组T1、T2的MAP明显下降,T1时的HR显著增快(P均<0.05);T3、T4时的MAP、HR及T2时的HR无显著变化(P均>0.05);与E组比较,各组各时间点MAP、HR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CSEA组麻醉起效最快(P<0.05),CSEA组、E+L组、E1+E2组的术中麻醉和肌松效果明显优于E组(P均<0.05)。结论 CSEA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肌松效果最满意,是全子宫切除术较好的椎管内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踝关节手术患者术后排尿方式的影响。方法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120例,年龄20~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神经阻滞组)和对照组(椎管内麻醉组),每组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椎管内麻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后4 h(T1)、8 h(T2)、12 h(T3)及24 h(T4)的镇痛效果,观察术后8 h患者的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4、8、12 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排尿率高于对照组,留置尿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手术中,采取下肢神经阻滞麻醉比椎管内麻醉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患者自主排尿率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并比较神经阻滞与轻比重麻醉在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该院接收并给予单侧下肢创伤手术展开治疗的高龄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方式,观察组采取腰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HR、BP、PR、SpO_2及术后4、8、12、18、24 h患者静息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HR、BP、PR、SpO_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术后4、8、12、18、24 h患者静息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应用单侧下肢创伤手术展开治疗的高龄患者采取腰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相较于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方式,不仅能实现手术过程中的麻醉需求,同时也能达到患者术后镇痛的需求标准,麻醉疗效显著,麻醉持续时间较长,对高龄患者血流动力学造成的影响较小,麻醉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15.
张超  鲁亮 《新中医》2022,54(22):134-13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 例下肢骨折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上联合针刺麻醉。比较2 组麻醉效果、疼痛程度、循环功能及麻醉药物用量。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7.50%,高于对照组82.50%(P<0.05)。切皮时(T1 时刻),2 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均较麻醉前(T0 时刻) 降低(P<0.05),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开始后1 h(T2 时刻),2 组VAS 评分均较T1 时刻升高(P<0.05),对照组VAS 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手术结束时(T3 时刻),2 组VAS 评分均较T2 时刻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 时刻,2 组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均较T0 时刻上升(P<0.05),观察组HR、DBP、SBP、MAP 上升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T3 时刻,2 组HR、DBP、SBP、MAP 均较同组T1、T2 时刻下降(P<0.05),2 组HR、DBP、SBP、MAP 与同组T0 时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硬膜外麻醉药物每小时平均用量及总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针刺麻醉与硬膜外麻醉联合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中可提升麻醉效果,减轻其术中疼痛感,稳定循环功能,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治疗下肢骨折手术腰硬联合麻醉前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腰硬联合麻醉,根据预处理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患者麻醉前输注安慰剂,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前给予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前的血流动力学HR和MAP波动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常规给患者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 mg和地塞米松5 mg预防不良反应发生后麻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统计学无差异;对照组患者的MAP和HR均有较大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搬运到手术床上时、摆放麻醉体位时的Ramsa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术后1、3、6、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前输注小剂量的舒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有利于起到良好的镇静效果,维持术中患者的适宜镇静深度,减轻术后的疼痛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魏青  高特生  王寿根  黄月伟 《新中医》2020,52(9):120-123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药物全麻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静脉复合全麻,观察组给予静脉复合全麻加电针全麻。比较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认知功能。结果:麻醉诱导前,2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充气后5 min、胆囊切除以及术毕时,HR、SBP、DBP、MAP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R、SBP、DBP、MAP在充气后5 min、术毕均较麻醉诱导前显著升高,而SBP、DBP、MAP在胆囊切除时明显降低(P0.05)。充气后5 min,观察组HR、SBP、DBP、MAP的波动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观察组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2组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均较麻醉诱导前升高,且对照组升高幅度更明显(P0.05);但在术后第3天,2组S-100β蛋白、NSE均恢复正常水平(P0.05)。术后,2组定向力、瞬时记忆、注意力、短时记忆、语言能力、视空间觉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但观察组术后以上评分降低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复合药物全麻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较佳,可降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波动及应激水平,减少对认知功能的损伤,较为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喉罩全麻复合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拟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4组,A组(n=21)采用气管插管全麻,B组(n=21)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C组(n=22)采用喉罩全麻,D组(n=21)采用喉罩全麻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比较麻醉前(t0)、气管插管/置入喉罩即刻(t1)、剥离骨膜时(t2)、术毕(t3)以及拔管/取出喉罩即刻(t4)4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4组清醒时间、拔管/取出喉罩时间、苏醒时间及术中知晓情况;观察术前以及术后15,45,120 min时4组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结果 A组和B组在t1和t4时HR、MAP均显著高于t0时(P均0.05);A组和C组t3时HR、MAP显著高于t0时(P0.05);D组拔管/取出喉罩时间、苏醒时间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P均0.05);D组的15,45 min MMSE评分均显著优其他3组(P均0.05),但120 min 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喉罩全麻复合神经阻滞对行肢体手术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影响更小,对患者术后认知障碍的影响更轻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中采用罗哌卡因的临床效果及其临床安全性。方法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同意后,选取北华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下肢手术患者110例,随机分作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55例,采取盐酸左布比卡因麻醉;观察组患者55例,采取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临床安全性。结果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后的10、20、30、4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心率(HR),并进行麻醉前后和组间对比。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时间,并进行阻滞时间长短的对比。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恢复(感觉恢复和运动恢复)时间,并进行恢复时间长短的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MAP与HR水平更低、阻滞时间更长、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罗哌卡因应用于下肢手术中的硬膜外麻醉,阻滞效果更好、患者恢复更快、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静吸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于T8—9行常规硬膜外穿刺并行静吸全麻,对照组不施行硬膜外阻滞,全麻过程同观察组。结果2组全麻诱导后均可见MAP下降和HR减慢,与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对照组在插管即刻和切皮2个时点MAP和HR均明显增加,在探查胆囊时则出现反向变化,与观察组和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观察组的MAP和HR在上述的3个时点与麻醉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静吸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是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手术较好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