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和颈2(C2)横突旁注射疗法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确诊颈源性头痛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①C2横突局部注射组36例;②星状神经节阻滞组36例;③治疗对照组24例,分别给予治疗。疗效根据简化的McGill疼痛评分量表分值变化进行评估,采用多元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测定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并与正常人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疼痛无差异,治疗后C2横突局部注射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组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表明两者疗效无差异,但优于治疗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颈源性头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有统计学差异,而经过治疗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对照水平。结论:对于本组颈源性头痛的患者而言,C2横突旁局部注射阻滞疗法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疗效无明显差异,一定情况下C2横突旁局部注射阻滞疗法可以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替代;C-反应蛋白在颈源性头痛患者的血清水平高于正常人群,经过治疗后可以恢复,但是作用的机制和意义不甚明了;更大样本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2椎旁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方法:选取110例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根据Sjaastad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所有患者每日给予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如为双侧症状给予双侧星状神经节交替进行。10天为一疗程。每周行患侧颈2椎旁注射。四次为一疗程。结果:颈2椎旁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操作相对安全,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颈椎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3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颈椎仰卧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用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2%,对照组为67.7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颈椎仰卧拔伸手法可提高颈源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龙氏正骨手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组)38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针灸组)38例。完成疗程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VAS值、颈椎DR片参数、椎-基底动脉TCD参数和随访1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5%)高于对照组(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测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VAS评分将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分为4个等级,以便于临床应对;颈椎DR片颈椎生理弧度和颈椎屈伸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TCD检查结果,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舒张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A,RVA和BA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年后总复发率(24.3%)低于对照组(6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复发率,其主要机制与改善颈椎结构异常和相应椎动脉灌注有关,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纯颈椎旁神经阻滞与颈椎旁神经阻滞加葛根汤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颈椎旁神经阻滞加葛根汤,对照组采用单纯颈椎旁神经阻滞。结果治疗组在疗效和复发率下降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阻滞次数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颈椎旁神经阻滞加葛根汤治疗颈源性头痛较单纯用颈椎旁神经阻滞疗效更迅速、明显、持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整脊手法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病患者52例,行整脊手法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36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治疗前、后VAS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整脊手法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针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疼痛及颈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采取温针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使用C形臂X线机引导确定进针位置,将混合药液(利多卡因、曲安奈德)推入即可。治疗后需要进行常规观察30 min,吸氧2 h。2次/周,4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温针治疗; 穴位主要有天柱、风池、完骨等。属于虚证者使用捻转补法,实证者使用捻转泻法,1次/d,4次为1个疗程。对患者治疗4周后进行观察,了解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情况、颈部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及颈部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17%,明显高于对照组70.5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OM评分、NR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生频率、颈部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ROM评分分别为(1.16±0.33)分、(1.85±0.26)分,NRS评分分别为(3.26±2.10)分、(4.85±3.22)分,头痛持续时间分别为(3.22±2.28)h、(6.59±7.44)h,头痛发生频率分别为(3.01±1.84)次/周、(2.30±1.87)次/周,PI分别为(0.31±0.55)、(0.74±0.87),RI(0.44±0.03)、(0.61±0.47),各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m(31.85±4.55)cm/s高于对照组(26.35±5.44)cm/s(P<0.05)。 结论:温针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效果较好,减少了患者疼痛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鼻三针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5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阻滞组(62例)和联合组(61例).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治疗,阻滞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联合组给予鼻三针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血清IgE、IL-4、IL-5水平,统计3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后喷嚏、鼻塞、流涕、鼻痒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且阻滞组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均低于阻滞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血清IgE、IL-4、IL-5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且阻滞组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均低于阻滞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和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三针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过敏性鼻炎可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过敏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阻滞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肩周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A组(n=32)采用穴位注射治疗。B组在穴位注射治疗基础上,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n=3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分别评估治疗前、治疗后1周、疗程结束时及疗程结束后3月的VAS评分,以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疗程结束时及结束后3月时,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B组上述时间点的VAS评分较A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针刀加神经阻滞和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次数的差异。方法:将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小针刀加神经阻滞治疗)30例和对照组(推拿治疗)6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用McGi11疼痛评分表评定其疼痛情况及计算实际治疗次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cGi11疼痛评分均降低(P<0.01),不同组间治疗前McGi11疼痛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McGi11疼痛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的次数比对照组治疗次数明显少,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源性头痛是小针刀加神经阻滞的适应症,小针刀加神经阻滞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颈源性头痛(CEH)是一种慢性偏侧头颅疼痛综合征,是以颈椎退行性病变和颈项软组织病变引起的一类头痛.本研究对在我院门诊及病房就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针刺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间孔阻滞为主治疗颈源性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源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加肩部功能锻炼,治疗组在颈椎间孔阻滞联合肩部手法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颈椎牵引加肩部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数和肩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疼痛较治疗前都有明显减轻,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佳(P〈0.05);治疗组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间孔阻滞为主治疗颈源性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满意,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水突穴体表电刺激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不定陈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水突穴体表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根据自觉症状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自觉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自觉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水突穴体表电刺激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自觉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单独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推拿配合刃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采取推拿配合刃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头痛情况。结果:治愈18例,好转30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86%;治疗后VAS评分、每周疼痛次数及每次疼痛时间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推拿配合刃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治疗颈源性头痛能有效缓解疼痛,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林海  高小燕  王均炉  林寿春 《中成药》2006,28(9):1317-1319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血府逐瘀胶囊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头面部、上肢及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星状神经节阻滞(单纯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血府逐瘀胶囊(联合组)治疗。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质量评分QS评分法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治疗前VAS为(8.84±0.66)分,QS为(3.78±0.31)分;治疗后1~4周VAS评分和QS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单纯组比较(P<0.05),显效率为82.5。结论: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和血府逐瘀胶囊治疗中老年头面部、上肢及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改善睡眠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循经辨证推拿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治疗组采用循经辨证推拿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10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量表(VAS)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量表(ROM)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疗率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0%(P0.05);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R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经辨证推拿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有效,能缓解患者头痛症状,提高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上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整复寰枢关节紊乱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给予颈上神经节阻滞联合新医正骨手法整复寰枢关节紊乱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新医正骨手法整复寰枢关节紊乱治疗,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压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上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整复寰枢关节紊乱治疗颈源性高血压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降低患者血压,改善颈椎病病情,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门诊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单用针刺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周期均为10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片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上肢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皮肤科收治的上肢带状疱疹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片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4及8周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逐渐下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4周后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除睡眠药物外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2组痛觉过敏均缓解。结论:血府逐瘀片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上肢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针灸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治疗后疗效区别。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7d、14d及28d时,治疗组VAS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治愈率(54.39%)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率(15.79%)(P<0.01)。治疗组有效率(91.23%)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6.14%)(P<0.01)。结论:针灸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发作,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