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谁都希望能健康长寿,多数人也很关心养生方面的知识,而历代不乏中医养生大家,本文在全面收集整理他们切实可行养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力图归纳总结出中医养生法之精髓并受用于大家。概括地说,中医养生着眼点不外乎起居、饮食、运动、戒烟、情志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中医养生知识库的构建方法。方法:研究符合中医养生特色的知识分类方法,在中医养生分类体系的指导下构建面向中医养生的专题文献库,对中医养生知识进行存储。在中医药文献资源基础上,设计开发中医养生知识服务平台,为中医养生知识的静态展示和动态查询提供支持,从而将知识库内容向全社会开放。结果:该构建方法可对中医养生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现代诠释,建立中医养生知识库及其服务体系。结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构建具有普适性中医养生知识库是实现中医养生知识共享和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女性在生理、情志等方面的特点,结合中医古代养生文献研究,从调神养生、四时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4大方面阐述了知识女性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社区居民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认知现状,为中医养生文化的科学宣教提供现实依据,进一步推动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传播与实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辖区内221名社区普通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与结论:社区居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认知现状总体不容乐观,主要在基本理念和知识、常用养生保健内容、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3方面缺乏认知,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认知良好。性别、文化程度和自我健康感觉影响社区居民对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面向老年公寓的中医养生服务平台的构建方法。方法:通过研究老年公寓的人群特点和服务现状,分析中医养生知识的内容结构,应用语义网络、知识地图的方法,搭载现代互联网技术构建面向老年公寓的中医养生服务平台。结果:通过构建中医养生知识服务平台为老年公寓提供权威的中医养生知识服务。结论:研究认为老年公寓具有老年人相对集中,知识服务内容要求的相对一致,知识服务需求积极强烈的特点,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建设的中医养生知识服务平台能提高老年公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老年人的保健素养,进而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7月中旬,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举办全院护理人员"饮食与养生"知识培训,饮食护理是中医的传统特色,为避免进入养生误区,护理人员有必要进行饮食与养生方面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刘淮  付颖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5):125-125
中医养生在增进人类健康、延年益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门市地处汉水流域,分别从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及发展、中医养生的意义、汉水流域中医养生文化的弘扬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汉水流域的中医养生文化。  相似文献   

8.
结合对中医养生的深刻认识,分析了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养生与其他养生的区别及导致养生领域混乱的原因.认为中医古籍中养生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四个方面,提出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养生保健模式是提高养生质量的关键,中医养生的先进理念、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广泛的民众基础和高度社会认同是传承发展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909-1911
目的:评价中医养生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知识水平、心脏功能、生活治疗等情况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贵州省中医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按照分段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养生教育组,其中对照组40例,养生教育组40例。养生教育组除接受医护人员给予的一般健康指导外,还由研究者对患者实施中医养生教育:内容包括慢性心衰的基本知识、中医养生基本知识、慢性心衰的中医相关知识、慢性心衰的中医养生方式及具体内容。规范养生教育持续时间为1年,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按照护理常规实施护理教育或向对照组患者进行不规律的健康教育,以满足患者的疑问以及需求为目的。在患者出院时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将养生教育组和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养生教育组还进行自身对照。结果:共对80例患者完成全部资料的收集。研究结果显示,进行中医养生教育的养生教育组患者较对照组而言,疾病知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P<0.01);心脏功能显著提高(P<0.01);生活质量得到改善(P<0.01)。  相似文献   

10.
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篇目翻译的基石。建立专门的养生术语英译语料库可以充实中医术语英译语料库,推动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进程,并为中医养生篇目的翻译和中医养生知识的国际传播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界定中医养生术语,收集现存具有推广价值的中医古籍经典养生著作及相关篇目的英译本,根据养生术语定义提取术语,建立"中医养生术语英译语料库",为中医养生翻译和推广奠定基础,也为类似中医药专门术语英译语料库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内蒙古地区居民中医药科普普及情况、居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中医药科普相关政策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PPS抽样方法,对15~69岁常住居民进行调查,采用自填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使用全国统一的《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该区15~69岁居民的中医药科普普及率为75.30%,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为2.73%,素养水平在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方面存在差异。在3个层次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7.8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9.24%,常用中医养生保健内容及简易方法素养水平为1.3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高于基本理念和知识素养、基本理念和知素养高于养生保健内容及简易方法素养。结论:居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较低,中医药科普普及情况、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存在人群差别,需根据群体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中医药科普普及率,提升中医养生保健素养,逐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中医古籍知识库构建的研究现状,探讨如何全面、准确、规范地表达养生古籍知识,并提出构建中医古籍养生知识库的思路与设想。  相似文献   

13.
中医养生作为我国中医文化的璀璨明珠,历史已久。通过对中医养生经典理论研究、临床运用、学科建设,以及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和展望,提出要继续深化理论研究、强化学科建设、普及养生文化、规范养生保健产业等建议,以此促进中医养生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余锦秀  林俊和  陈佩玲 《光明中医》2012,27(7):1292-1294
岭南名老中医是当代岭南中医的杰出代表,其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对中医养生防病有深刻的见解和实践.本文从药物养生、饮食养生、精神养生、运动养生和房室养生五个方面探讨其养生防病思想,以弘扬其的学术精神,彰显岭南中医养生之特色,传承岭南中医之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家庭病床高血压患者管理中实施中医养生指导干预和健康宣教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家庭病床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高血压系统管理和常规用药管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中医养生指导和健康宣教。12个月后观察2组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情况。结果干预组高血压患者对血压控制率、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中医养生知晓率、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在社区家庭病床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养生指导和健康宣教干预,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普及高血压知识和中医养生知识,提高干预的依从性,值得在社区的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医学院校开展中医养生学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红 《中医教育》2004,23(6):40-43
通过对医学院校学生开展中医养生学教育,探讨养生的意义,强调养生是一种日常的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提示养生应该引起医学生的高度重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医养生学教育对高校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加强其健康观念、提高其健康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对养生知识的全面普及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简要论述中医典籍、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中及民间流传的灸法养生知识和逸事,认为灸法养生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于古代文献,从病后养生的概念与内涵、方式与法则两个方面对中医病后养生思想进行阐述,以期完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更全面地揭示中医养生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马艳艳  张小娟 《陕西中医》2012,33(2):202-203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的中医养生。方法:根据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理论为基础,从精神养生、饮食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以及其他养生等六方面对老年人养生进行探讨和研究,并提出具体方法,从而达到强身防病,祛病延年益寿之目的。结论:我们将从中医养生观念对社区中老年人进行指导,以起到防病健身、预防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养生的渊源、发展、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分析认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预防观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和关键,亦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和目的;"顺乎自然、燮理阴阳"的天人相应整体观是中医养生的精髓和重点,亦是中医养生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固守精微、摄养精神"的形神合一生命观是中医养生的内涵和要领,亦是中医养生的终极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