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金匮要略》首先提出了虚劳病名,认为虚劳可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研习《金匮要略》中虚劳的相关原文,结合现代疾病特点,分析虚劳病的治疗重点在于温补脾肾,提出虚劳病的4种重要治法:健脾胃,重中气;调阴阳,和气血;补脾肾,益精血;虚中有滞,补虚祛实。临证时紧扣病机,注重辨证使用经方治疗虚劳病,是体现张仲景思想并成为治疗虚劳病的重要思路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以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病之机理作一探讨。营卫与虚劳病具有密切的关系,营卫和则身体健,营卫虚则身体损。营卫可概括人体气血阴阳。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病的机理主要是从营卫入手,来调和气血、阴阳、脾胃。从而达到治疗虚劳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对48名古今医家91例虚劳病案的回顾性分析认为,虚劳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有主症、脉象、病因、病机、病势及结合现代检查等。治疗不必囿于补,且虚劳用补法与一般虚证之补迥异。对36例符合中医虚劳诊断的难治性疾病以益肾活血基本方加味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p<0.01).提示将中医虚劳理论引进现代难治性疾病领域研究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子。  相似文献   

4.
绮石又称之为绮石先生,以善治虚劳见称.其遗著有<理虚元鉴>上下两卷,理法方药具备,为虚劳证治的专著. 笔者从病因、病机、证候、治法、预防及调护等方面,再现绮石先生对虚劳病证的论述,以期读者对虚劳病机、病证、治则及预防调护等方面有更全面的领会,以便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治疗,尤其是对虚劳病症的防护提出了更独到的见解.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5.
探讨郁证性虚劳的病脉证治。虚劳是对以脏腑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虚衰性病证的总称,但其中有缘于七情五志所致者,看似一般虚证虚劳,实为郁证之变形。虚劳五志伤五脏论以劳心为先,抑郁可成劳损;虚劳五劳七伤论包括五志七情伤及脏腑,显为情志之病;虚劳脱营失精论乃生活际遇落魄所致;室女童男思窦初开失当、鳏寡僧尼恨愁结肠曲思不达,亦致忧郁成劳。郁证性虚劳有显性郁证和隐性郁证。治疗郁证性虚劳除补益以外,应重视开郁安神、疏通气机;在药物治疗以外,更需改心革志、消遣情怀、知命乐天。情志调摄与医养结合对防治郁证性虚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55-1856
通过对《吴医汇讲》中所载汪缵功虚劳学说研读,归纳汪缵功虚劳理论与慢性再障之间的联系并对此进行阐发。汪氏认为虚劳之病因多为内伤,病机多为阴虚内热,真阴易亏。治疗上汪氏主张补肾水、培脾土、慎调摄三大治法,创制虚劳专方保阴煎,并举时医治疗虚劳的七种错误认识。汪氏的论点对慢性再障病因病机和治则用药均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虚劳一病,古今医家多从正气亏损、精气血阴阳不足立论,而《伤寒杂病论》一书,却是外感与内伤杂病合论,且非常重视外感"风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后世更有"伤风不醒便成劳"的说法,进一步阐发了外感对于虚劳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密切关系,这对于虚劳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因此文章认为,伤风不醒便成劳,虚劳日久风气袭,《金匮要略》所言虚劳病与外感病关系密切,二者互相影响,临床表现上可互相兼夹,治疗方面需权衡兼顾。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金匮·虚劳病》篇“大、极虚”脉象分析,揭示虚劳病的病机变化,阴阳气血不足与脾肾有关,从而探求仲景对虚劳病的诊断及治疗特点:  相似文献   

9.
何流  刘鹏  邱模炎 《中医杂志》2018,(10):890-892
虚劳是以气血阴阳虚损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虚弱性病证,张仲景治疗虚劳病以补益脾胃、调理中焦为主,而甘味药入中焦脾胃,性味平和,具有补脾缓脾、调和阴阳、延长功效的作用,同时合于性味又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及甘温益气、甘寒养阴的功效,在虚劳病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浅论通法在虚劳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劳 ,又称虚损 ,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损性、消耗性、进行性证候的总称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虚劳作为中医病名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该篇提出补益脾肾的治疗大法 ,为后世医家治疗虚劳奠定了基础。然而后人只知补阴、补阳、补气、补血 ,一味滥补 ,不知补中应有通 ,有悖于仲景之原意。本文从虚劳的成因及治疗两方面 ,探讨通法在虚劳治疗中的应用。1 虚劳病的成因乃虚实夹杂历代医家对虚劳的成因众说纷纭 ,如《巢氏病源》认为 :“夫虚劳者 ,五劳、六…  相似文献   

11.
明·汪绮石所撰《理虚元鉴》为中医治疗虚劳的专著,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不仅对虚劳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着独创见解,即使药物煎服方法亦要求严格,颇具匠心,体现出虚劳病的特殊性.1 煎服药溶剂1.1 河水在所载方中提出用河水煎服药,如清热养荣汤、养心固肾丸,汪氏认为,虚劳病机之一在于“阴精不足,水不济  相似文献   

12.
戴梦  刘杰  盛昭园 《环球中医药》2021,14(4):627-630
虚劳涉及的内容广泛,历代医籍对其论述甚多,本文基于中国历代医家各家学说,对虚劳病的概念及诊治方法进行溯源分析。虚劳的产生可追溯至《内经》,病名源自《金匮要略》。对于虚劳病的论治,从脏腑及阴阳虚损的主要病机出发,归纳历代各家尊于经典从肾、心与肾、脾与肾、脾与胃等五脏虚损的角度,以及从阴虚、阳虚、阴阳并重等阴阳虚损的经验推陈出新,为虚劳病的辨证施治提供有力的佐证。近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治疗虚劳病的经验上,进一步扩大虚劳的范围,认为凡是慢性虚衰性病证,以脏腑元气亏损、阴阳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皆可归属为虚劳。对于骨结核、恶性肿瘤以及重症肌无力等现代疾病,皆可以虚劳辨治,为虚劳病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清代虚劳专家吴澄与《不居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对虚劳病,早就有相当的认识,在祖国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有许多关于虚劳的记载.历代医家,对虚劳一门,虽然也都各有心得和发明,但专论虚劳的书籍,却如凤毛麟角.只有吴澄所著的<不居集>,可称集虚劳病之大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虚劳专著.  相似文献   

14.
已故推拿前辈马万龙(1903年12月~1969年4月),山东济南市人。青年时代起,拜马万起为师,操执少林内功推拿,1957年参与创办上海推拿学校,并任临床教师。马万龙擅治虚劳杂病,对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失眠、月经不调、胃脘痛等诸内妇虚证,均有一整套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一、治疗虚劳杂病的基本理论少林内功推拿治疗虚劳杂病的理论基础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脾胃理论,脾健胃和,正气强盛,则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马氏认为,  相似文献   

15.
清代名医吴鞠通对虚劳证治经验丰富,辨证立法很有特色,用药精当,病案记载详要。吴氏认为虚劳病因多由情志不调、酒色失节、饮食起居失常所致,病机以阳虚为本,治疗上师法张仲景,重用建中汤,提倡先调理脾胃,甘温补中,重视调养胃气。吴氏还用三焦辨证理论指导虚劳的治疗,很有创新。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要祝由,注重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6.
从中医体质角度出发,依据匡调元的6种体质分型,将《金匮要略》虚劳病归纳为"迟冷质""燥红质""倦白光质""晦涩质"4种体质类型,并分析和总结张仲景在辨证论治虚劳病时,应用体质治病的线索与依据,以期能从不同角度发掘张仲景对虚劳病的治疗理念,拓展对虚劳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以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诸病源候论>日:"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关于虚劳病因,<理虚元鉴>提出:"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诸因导致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位主要在五脏.所以<证治汇补>云:"虚者,血气之空虚也;损者,脏腑之损坏也."因此,补益为治疗虚劳的基本大法,所谓"虚者补之".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虚劳病治法探讨河南457001中原油田中心医院薛瑞军王书灿①主题词《金匮要略》虚劳/中医药疗法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对虚劳病的证治阐述甚精,其证型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及虚中夹实等类型。治疗上,立足培补脾肾,...  相似文献   

20.
小建中汤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此方在临床多以治疗虚寒腹痛见长。除腹痛外,小建中汤在《金匮要略》中也有治疗虚劳病的论述,但因其方症不符之嫌,临床应用困难。为扩展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在虚劳病治疗中的应用,笔者从张仲景脉证并治的思想入手,结合古今医家的医理论述以及病案记载,探讨《金匮要略》中小建中汤所治虚劳病症状的成因。古今医家描述小建中汤之病机多不离"脾胃不和,阴阳失调","阴阳废弱"尤能揭示小建中汤病机之关键。同时,详辨脉象在运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病中极为重要,且脉象应以"弦、大而空"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