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伤寒论》中,姜附配伍较为常见且富有特色,其配伍方式除了周知的干姜配伍生附、生姜配伍炮附外,尚有乌梅丸中运用到的干姜配伍炮附.3类配伍,各有侧重,值得重视,仲景用干姜配伍生附,多为回阳救逆;用生姜配伍炮附,多为温经扶阳;而用于姜配伍炮附,则有温脏祛寒之效,此亦可从后世医家的遣方用药中得到验证.本文在归纳分析这3类配伍的方剂的同时,重点讨论了较少使用的第3类配伍,希冀能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相恶药对生姜与黄芩临床配伍应用规律。方法系统检索生姜与黄芩配伍文献,以Excel数据分析平台为数据贮存和分析工具,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生姜与黄芩配伍治疗的疾病、用药剂量、配伍比例、剂型等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生姜与黄芩配伍处方主要用于治疗内科疾病(746例,占76%)、妇科疾病(62例,占6%)、耳鼻喉科疾病(43例,占4%)等;中医内科疾病中脾胃系病证数量最多(193例,占26%),其次为肝胆病证(189例,占25%)、肺系病证(185例,占25%)。黄芩用量以10、12、9、15 g居多,69%(532/772)处方中的黄芩剂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内;生姜用量以10、6 g居多,84%(356/424)处方中的生姜剂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内。生姜与黄芩多以1∶1比例配伍(32%)。结论相恶药对生姜与黄芩配伍处方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类病证,二者一寒一热,温肺与清肺相宜,共奏相制相成之效。  相似文献   

3.
袁孟春  刘毅 《北京中医药》2017,36(12):1142-1144
药食同源之药物生姜、大枣合用具有调和营卫、调和脾胃、温经通脉、和中止呕的功效,配伍使用功效显著,对全方疗效起重要作用。医者常忽视生姜、大枣在方剂中的作用,而仲景经方常用生姜、大枣,且姜枣同用就有47方。通过归纳、分析生姜、大枣在经方中的配伍运用规律,探究生姜、大枣配伍对临床运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风药生姜配伍下瘀血汤对肝纤维化的抑制,揭示风药生姜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方法:用50% CCl4 橄榄油溶液皮下注射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8 周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 组)、模型对照组(B 组)、下瘀血汤组(C 组)、生姜低剂量配伍下瘀血汤组(D 组),生姜中剂量配伍下瘀血汤组(E 组)。继续造模的同时并用药物干预至12 周,观察各组药物治疗后的一般情况和血清肝纤维指标变化及肝组织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下瘀血汤组和风药组大鼠血清芋型前胶原(HPC-Ⅲ)、遇型胶原(ColⅥ)、层粘连蛋白(LN)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P<0.01),且生姜配伍下瘀血汤组上述指标较单纯下瘀血汤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风药生姜配伍下瘀血汤可增加活血化瘀药的作用,为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提供新的用药配伍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半夏厚朴汤及相关配伍样品挥发油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等变化,探讨半夏厚朴汤配伍与其挥发油成分变化的关系及规律。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检测复方半夏厚朴汤、单味药厚朴、紫苏叶、生姜、及厚朴与紫苏叶、厚朴与生姜、紫苏叶与生姜等配伍样品挥发油成分。结果:各样品具有数目不同的挥发性成分,其中半夏厚朴汤54个、厚朴44个、紫苏叶15个、生姜53个、及配伍厚朴与紫苏叶26个、厚朴与生姜51个、紫苏叶与生姜75个。厚朴与紫苏叶、厚朴与生姜及紫苏叶与生姜等配伍后成分主要来源于分别为厚朴、生姜。复方成分种类主要源于3个单味药材的加和,而其挥发油成分主要来源于生姜。结论:半夏厚朴汤及配伍前后挥发性成分的数目及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性,表明在煎煮过程中相关样品中挥发性成分溶解性发生变化或相互间产生了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配伍生姜对小柴胡汤中柴胡皂苷a和黄芩苷在水煎液中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水煎煮法,以HPLC测定柴胡皂苷a和黄芩苷的含量,考察配伍生姜对小柴胡汤中柴胡皂苷a和黄芩苷溶出的影响。结果:配伍生姜对小柴胡汤中黄芩苷的溶出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不配伍生姜组的柴胡皂苷a的含量高于配伍生姜组,且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配伍生姜对黄芩苷的溶出无影响,而对柴胡皂苷a的溶出有影响,且生姜降低小柴胡汤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配伍生姜对马钱子毒性的影响。方法 :观察配伍生姜对不同浓度马钱子致小鼠死亡率、脏器质量和脏器系数以及连续给药10 d对肝肾形态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配伍生姜可以降低马钱子所致的小鼠死亡率,稳定脏器系数,显著改善单用制马钱子所致的肝细胞水肿、脂肪变性与炎症细胞的浸润,对肾细胞在该段时间内影响较小。结论:提示配伍生姜具有制约马钱子毒性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黄芩与生姜以不同比例配伍后黄芩苷的溶出量,探讨黄芩与生姜相恶配伍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黄芩单煎液及不同比例黄芩与生姜配伍煎液中黄芩苷的溶出量。结果:黄芩与生姜的配伍比例为9∶0(黄芩单煎)、9∶4.5、9∶9、9∶18时,黄芩苷的溶出量分别为50.24mg/g、5.99mg/g、15.79mg/g、8.14mg/g。黄芩单煎时黄芩苷的溶出量最大,黄芩与生姜配伍比例为9∶4.5时黄芩苷的溶出量最小。结论:黄芩与生姜的不同配伍对黄芩苷的溶出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 半夏与生姜同用,属相畏配伍一说,源于陶弘景“半夏有毒,用之必须(配)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的观点。陶氏此说,对后世应用生半夏必须配伍生姜,甚至不敢用生半夏者影响很大。从现代研究来看,陶氏之说  相似文献   

10.
杨洁 《西部中医药》2013,26(4):12-13
通过分析姜制法对中药作用的影响以及生姜药对配伍中生姜的作用,探讨姜制法与姜的药对配伍关系。以便进一步深入了解姜制法与生姜药对的关系,揭示方剂中药物配伍与炮制的关系,从而为临床合理调配方剂、制作更多姜制中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生姜、干姜、炮姜用量具有以下特点。1)生姜临床用量范围为3~120 g,可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最佳剂量及配伍。如生姜调和营卫、发汗祛邪常用3~41.4 g,可配伍桂枝、白芍、大枣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常用10~69 g,可配伍法半夏、木香、吴茱萸等;温通血脉、化饮消痞常用15~120 g,可配伍附子、桂枝、肉桂等。2)干姜临床用量范围为1~500 g。干姜与黄连相伍辛开苦降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时常用1~15 g;温肺化饮常用5~50 g,可配伍细辛、五味子、桂枝等;温心除痹、温肾回阳常用10~120 g,可配伍附子、肉桂、仙茅等。3)炮姜临床用量范围为0.18~60 g。炮姜温中散寒常用6~30 g,配伍干姜、制附子、小茴香等;温经止血常用6~60 g,可配伍当归、桂枝、吴茱萸等。  相似文献   

12.
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使用后乌头碱含量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生姜与附子配伍时附子中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碱含量。结果附子与甘草、生姜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降低。结论大剂量附子用药必须通过合理配伍以降低毒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汉以降著名医家治疗胸痹方剂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胸痹及研发中药新药提供依据。方法:录入汉至清著名医家著作中治疗胸痹的101首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中证候统计、药物频次、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熵方法分析其配伍规律。结果:提取出治疗胸痹方剂中最常见的单药有:桂枝,40次(占39.6%)等;最常见的对药有:甘草-茯苓,21次(占20.8%)等;最常见的角药有:生姜-半夏-桂枝,13次(占12.9%)等;基于关联规则发现常见药物组合有:桂枝,前胡→生姜(置信度0.909 1);基于复杂网络发现核心药物有:桂枝,甘草等;通过熵方法提取出的新方组合有:薤白、桂枝、茯苓、杏仁等11个新处方。结论:研究发现古代医家治疗胸痹方剂是有配伍规律可循的,提示今后治疗胸痹及研发中药新药可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①单味药可优先选择:桂枝等;②对药可优先选择:甘草-茯苓等;③角药可优先选择:生姜-半夏-桂枝等;④注重药物配伍关系,可优先选择关联度高的组合:桂枝,前胡→生姜等;⑤以核心治法为主,运用核心药物,适当配伍:如温阳驱寒法,核心药物为桂枝,可配伍生姜等;⑥应用新方:薤白、桂枝、茯苓、杏仁等。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16,(7)
目的:建立生姜-陈皮药对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配伍前后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80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生姜-陈皮药对HPLC指纹图谱有13个共有峰,其中4个来源于生姜,9个来源于陈皮;4、5、7、8、11、12、13号峰分别对应芸香柚皮苷、橙皮苷、川陈皮素、6-姜酚、8-姜酚、6-姜烯酚、10-姜酚;配伍前后峰的数目没有变化,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均有所提高。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指纹图谱专属性强,为研究生姜、陈皮的配伍探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傅青主男科》(以下简称《男科》)一书中的常用中药及中药配伍,探讨傅青主学术思想。方法统计分析《男科》中所有内科杂病所用方药,观察其用药和常用中药配伍特点。结果全书方剂共用药2 051种,所用药物按频率高低排序,前24位分别为甘草、人参、茯苓、白术、当归、陈皮、熟地黄、半夏、白芍、柴胡、麦冬、肉桂、山茱萸、五味子、白芥子、附子、山药、黄芪、生姜、牡丹皮、薏苡仁、枳壳、车前子、玄参。常用药物的配伍包括八类,分别是熟地黄、麦冬、山萸肉、五味子配伍;人参、白术配伍;肉桂、附子配伍;当归、柴胡、白芍配伍;山药、牡丹皮配伍;薏苡仁、车前子配伍;黄芪、生姜配伍。结论傅青主治疗男性内科杂病重视先后天之本,以健脾补肾入手,攻补兼施,辨证精到,用药灵活,其治疗经验颇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配伍生姜对小柴胡汤中柴胡皂苷a和黄芩苷在大鼠肠道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用质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通过HPLC法测定柴胡皂苷a和黄芩苷的含有量,考察配伍生姜对柴胡皂苷a和黄芩苷在肠道吸收的影响。结果配伍生姜的小柴胡汤中柴胡皂苷a和黄芩苷的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均高于不配伍生姜组,且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姜可促进小柴胡汤中柴胡皂苷a和黄芩苷在肠道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舒全忠 《河南中医》2013,33(8):1334-1335
目的:探讨吴茱萸的药理作用及临床配伍应用.方法: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子宫平滑肌等方面论述吴茱萸的药理作用,同时总结吴茱萸的临床配伍应用.结果:吴莱萸具有镇痛、降血压、扩张血管、止泻、止呕等作用,与大枣、当归、党参及生姜的配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结论:吴茱萸配伍各种药物常用于治疗寒凝疼痛、胃寒呕吐、虚汗泄泻等病症.  相似文献   

18.
总结《本草纲目》论生姜、干姜的药性、用法、功用。李时珍深谙姜性,对姜性论之甚详,有独到见解;对姜的用法,不论是生姜还是干姜,均极为多样;临床用姜多为单方,有配伍者则配方简便,便于应用;用生姜、干姜治病极为广泛,对临床各科疾病,轻重缓急诸证,皆有殊功。  相似文献   

19.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临床常用的经方之一,其组方精当,配伍严谨,疗效显著。本文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方证特点、组方配伍,后世医家的拓展发挥,以及合方应用、加减变化等进行了详细解读,最后结合临床治验介绍了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辨治规律与应用要点,以期对临床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吴茱萸汤为汉代张仲景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吴茱萸汤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四味药组成.功擅暖肝温胃,降逆止呕.方中君以吴茱萸苦辛温热以暖肝胃,降逆气,泄胃浊;生姜辛散寒邪,镇呕为臣,两药配伍,相得益彰,使肝胃之阳复振,浊阴下泄不令上逆.人参、大枣甘缓益气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