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五运主病""六气为病"的脏腑六气病机内容,其重视亢害承制论,强调识病之法重在五运六气之化。  相似文献   

2.
陈无择重视五运六气,认为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行升降之常道,疾病的发生,在于德化政令灾变,治之各以五味所胜调和,以平为期;六气为病,要考虑司天在泉、上下加临、标本中气等。时气是天地有余不足违戾之气,随人脏气虚实而为病,与感冒中伤,瘟疫不同,疫病则是四时兼有不正之气;脏腑配天地,脉合天地运,天行六气,可以是疾病外因,六淫即是寒暑燥湿风热,六化本乎一气,以运变而分阴阳,反则为六淫。陈无择在《素问·气交变大论》的基础上,总结了五运时气发病特点,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基础上,总结了六气发病特点,陈氏深谙《内经》五运六气之理,运气之异象,宗《内经》治则治法,倡五味合天地运气之用,言以《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开创性的研制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方十首,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六首,计十六方。  相似文献   

3.
毛彦  战乃鑫  聂金娜 《新中医》2021,53(15):176-178
从补充五运六气病机、创立"火热论"及创建"亢害承制"辨治体系三个方面浅析刘完素五运六气的学术思想。经分析认为,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遵循天地五运六气变化之理,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创立了"火热论",补充发展了病机理论;依据六气之间五行的承制关系,提出"兼化""反兼胜己之化""泄其过亢之气",创建了"亢害承制"辨治体系。刘完素尊古而不泥古,发展了病机理论的同时,传承了五运六气之学,对临床辨析病机及治疗疾病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之疾病皆源于人体自身内在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这是刘完素病机观点的核心内容。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学说以"五运主病""六气主病"为纲领,但并不局限于运气学说五运六气的内涵,其中"五运"是五脏,"六气"不仅指一般的外感六淫,同时也是对内在脏腑之气的特点以及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症状特征概括。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学说虽然沿用了五运六气学说中天人相应观点,强调五脏六腑与天地相应,当脏腑发生虚实改变,可出现类似风、寒、湿、火、燥、热等属性的病证;但同时更强调人体脏腑自身之气变化的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脏腑自身之气各有其不同寒热之性,当脏腑自身之气盛衰变化时,也可出现清、温、燥、湿、热、寒等性质病证。脏腑本气的兴衰除了引起本脏的病变之外,还可以通过脏腑六气之间的相乘关系影响他脏而产生病变。  相似文献   

5.
沈邗 《陕西中医》1997,18(6):257-258
五郁之发病是从五运六气立立说,病机涉及有关脏腑和经络。其治法除《内经》提出达、发、夺、泄、折之外,后世又有进一步发挥,作者认为还须结合补虚之法,才能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6.
《医经津渡》为清代医家范在文所著。该书基于《内经》《难经》阐发了脏腑的形态及作用,提出了五行与脏腑合参、三关与八卦相应等医学观点,阐释了五运之理与六气升降的源流,将医理与易之卦理及诸子百家之说相结合,以阐明四时顺摄之法,对后世临床诊治疾病及养生调摄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本文从图辨脏腑经络,详解三焦五色;五行与脏腑合参,三关与八卦相应;探五运六气之源,究四时顺摄之术3个方面对其医学思想予以阐述,以期对临床诊治疾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的五运六气与人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相应。六气为本,六经为标,治六经病即是治六气。六气中的阳明具土金二性,气机为阖,气化从中。本文立足于气一元论学说,论述六气中阳明的特点,并结合案例浅析阳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明.杜文燮《药鉴》虽以药名书,实贯穿着以五运六气学说(运气)为纲的医疗思维模式,认为百病根源,运气为先;百病生于气(六气),生死决于运(五运);治病六气为本、五运为标;运用药物气味顺逆而达脏腑补泻之效。  相似文献   

9.
金元医家张元素开创易水学派,著《医学启源》,回溯脏腑辨证学说之源《内经》,承《中藏经》、钱乙、刘完素之说,结合用药心得,以藏象学说为基础,从脏腑寒热虚实、五运六气之化、五脏苦欲、药物气味厚薄阴阳讨论病机辨证及处方用药,从而建立理法方药完备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是结合实践发扬创新理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热论学术观点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运六气学说是《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的重要内容,“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是其主要论点。如中风病因病机论、老年人阴虚阳实论等皆与火热有关,并提出了“降心火、益肾水”的论点,为温热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从天、地、人、时、邪五个方面,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探讨天地人之变与化。辨析不正常的天地交感变化时人产生疾病。从病脉证总结五运六气的临床思辨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中医经典文献分析、归纳总结、逻辑推理的方法,从《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原文中归纳总结脏腑发病规律。五运太过之年的脏腑发病规律为:与岁运相通应脏腑受病、其所胜之脏受乘而病、其所胜脏之子复而发病;五运不及的脏腑发病规律为:与岁运相通应之脏腑受病、本脏所不胜之脏乘而发病、本脏所胜之脏侮而发病、岁运相通应脏腑之子来复发病。《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脏腑发病规律的核心是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影响,即一脏有病,其他脏腑必然受病,反应了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表现。提示在临床诊疗中,应从五脏整体出发,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金元四大家之首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论》的学术思想。方法:运用分析、比较、总结的方法,对原著的文献进行研究。并以《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论》中转筋、霍乱、带下等病的论述为例,探讨其学术思想。结果与结论:刈完素著述中以《素问玄机原病式》最广为人知,其文以采五运六气为纲,《内经》原文以冠其首,诠释自意于后,特别重视热证的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五运六气"是《黄帝内经》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以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周期的天时气候变化规律以及人体生命随之发生的疾病规律和临床防治规律,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生命观,对于防治外感流行性疾病及内伤杂病具有重要价值。长春中医药大学五运六气特色教学基地由示教馆、天象厅、示教场、观象台、研究室、实践室等组成,是国内外唯一的独具特色的中医五运六气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的教学科研平台。其中,五  相似文献   

15.
《心印绀珠经》为明代医家李汤卿著,该著作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本于天地阴阳气候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治及脉法予以阐述,对后世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具有重要价值。五运六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它是研究六十年一个甲子周期天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生命影响的一门科学。本文从运气之要、至真南北、天气之脉、标本运气、防治之径等方面对该著作的五运六气医学思想特点予以阐述,对于深入挖掘古代医家五运六气理论及其临床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文龙 《新中医》2020,52(17):183-185
比较分析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与五运六气思维模式的异同,认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所发现的病机,本质也是五运六气思维的一种不完整的表现形式。除分析病机外,五运六气指导下的临床还需要关注时间和空间因素,综合分析值年运气格局及其对疾病的影响,而脉诊则是印证气运加临的重要依据。五运六气辨证方法能更好地体现中医学"天人合一"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医"黄疸"一词及病证首见于《内经》,散见于《素问》《灵枢》多篇。《内经》从黄疸病证特点鲜明易于鉴别、五运六气失常引发时疫黄疸、黄疸涉及多脏腑经脉等3个方面阐述了对黄疸的认识,其理论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尤其外感六淫邪气、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感受时疫之邪可致黄疸的理论观点,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运用"五运六气"学说治疗小儿难治性"狐惑病"的临床实践,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医学中"整体观念"思想,而且再次验证了"治病必求于本"之核心治疗大法。天地之气与个人生辰相结合而推算出的"五运六气"是以古代理论为基础的延伸与发展,在指导临床治疗疑难疾病起着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9.
杨威 《现代中医药》2010,30(3):63-64
《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为我国现存较早的国家医学考试试题集,其考题广涉五运六气,以推究阴阳客主之理,佐证五运六气学说在宋代的兴盛。9道诸年五运六气所在所宜考题,阐述天地阴阳之理,先立其年以明五运六气,察其所在而施于药物,调一岁过愆以正一辅二奇方,治六气之药依客气立法,因病立方,随证命药,权通意使,为后世立法。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四逆汤方名分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英 《辽宁中医杂志》2011,(7):1343-1344
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两方面通过"四逆汤"这个方说明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本与天地、宇宙、自然之本源是相同的,体现了中医学是治病了的人而不是类同西医的治病,并参悟出中医学的内涵是以《黄帝内经》为宗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为大法,天人合一是医魂,仲景方药是医剑。临证时立足气一元论将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五运六气、六经辨证、十二经脉和脏腑学说贯通,无论是常见病、多发病、抑或危急重症、疑难杂病,治疗用药始终体现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