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早在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对“痔疮”的记载[1]。《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的:“有鸟,名曰栋,食之已痔。”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痔”病名的记载[2]。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孔窍中突出的小肉就是痔[3]。现代医学则认为痔疮是由肛管皮肤下或直肠下端黏膜静脉丛出现淤曲形成的静脉团[4]。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达86%[5]。  相似文献   

2.
<正>痔病是肛门部的常见病、多发病,而我国古文献亦早有记载。《山海经·南山经》曰:"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壮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山海经·西山经》中也记载有"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有鸟焉,其壮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这是最早关于痔的记载。目前,无论中医抑或西医,在痔的治疗方面多选择手术,但由于肛门部的特殊生理特点,手术无法保持无菌环境,切口大都为二级或三级,术后易出现肛管和/或肛缘皮肤的隆起、  相似文献   

3.
1中医对痔的认识 1.1病名溯源:我国对痔病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公元前21~11世纪),当时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痔病"的记载.而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的<山海经>中,最早明确地提出了"痔"的病名,如<山海经·西山经>中记有:"合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山海经·南山经>中说:"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食之不肿,可以已痔."在<庄子·例御寇>中也有记载:"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对痔的记载 ,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 ,肠氵辟为痔”。痔 ,《广雅释古》谓之“病也”。《说文解字》谓之“后病也”。中医“痔”与“峙”同义 ,即高突之状。笔者认为古代文献中“痔”的概念当有以下含义。一是把人体孔窍中凡有小肉突起者统称痔 ,如鼻、眼痔等。正如《医学纲目》中说 :“如大泽之中有小山突出为峙 ;在人九窍中 ,凡有小肉突出者皆为痔。不独生于肛门边”。二是所有肛肠疾病的总称。如《疮疡经验全书》等把直肠脱垂称肛痔 ,尖锐湿疣称珊瑚痔 ,息肉称樱桃痔。《外科大成》把…  相似文献   

5.
瘘与兰辨     
现代医学认为,肛瘘和痔疮是发生于肛门与直肠下端的两种临床表现不同的病变。然而,在祖国医学中,瘘与痔的概念有混用及模糊之处,这对于正确理解古籍中肛瘘疾病的涵义带来诸多不便。本文结合文献,就瘘与痔的关系及对“痔久成瘘”之说的理解做一简要分析。1 病名沿革关于“瘘”的病名记载,最早可见于《山海经·卷二·中山经》中,其曰:“仓文赤尾,食者不痛,可以为瘘”。《内经》认为:寒邪滞留经脉,致“陷脉为瘘”。这里所说的“瘘”包括了全身各部位的瘘管,而不单单是指肛门部的瘘管。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夫大病之主……痈肿恶疮、痔瘘…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很早就有痔漏等肛肠疾病的记载,在距今3000年的殷商时代,古人镌刻于龟甲上已记载了"下痢","疾腹"等病名。在迄今发现的古文献中,《山海经》最早提出了"痔"、"瘘"的病名,并用食物治疗痔瘘病。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医书《五十二病方》(春秋时期)中将庤进行了分类并记载了痔的证候,该书将痔分为牡痔、牝痔、脉者、血痔四  相似文献   

7.
<正>痔是一个古老的病名,是中国医学最早记载的病名之一。在中医古籍中痔有3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把人体孔窍中有小肉突起的疾病都称为痔;二是所有肛肠疾病的总称;三是现代意义上的痔疮。通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痔病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痔是直肠直肠末端黏膜下端、肛  相似文献   

8.
痔是一个古老的病名,是中国医学最早记载的病名之一。在中医古籍中痔有3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把人体孔窍中有小肉突起的疾病都称为痔;二是所有肛肠疾病的总称;三是现代意义上的痔疮。通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痔病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痔是直肠直肠末端黏膜下端、肛  相似文献   

9.
<正> 一、最早记载妇产科疾病:公元前十二、三世纪时,甲骨文载有殷人疾病二十一种,其中包括了妇产科病。“卜辞”中日“贞,子母其毓(育)?不死。”是孕妇临盆前占卜母子吉凶的记载。二、最早记载妇科药物:早在《诗经》中就有“东门之墠,藘(即茜草)在阪。”“中谷有蓷(即益母草),暵(hàn音汉)其乾也。”“采采芣苢(即车前),薄言采之”。三、最早记载妇科绝育药物:《山海经·西山经》有:“嶓众之山……有草焉,其叶如穗,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相似文献   

10.
古籍(山海经》中保存了许多古代疾病的名称,由于其本身并非医学专著,其多数记载均未指及疾病的症状,只是孤立的病名,因此其确切含义难以明了。由于缺乏相关的医学文献作为旁证,郭噗等人的注释仅以训信学为依据,难免出现不准确之处。近年来,随着新的医学文献出土,为考证其中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即试图利用张家山汉简《脉书》的相关内容,结合训话学手段,对灿海经冲的几个病名重新加以考证。一、$(山海经·西山经·松果山》:“有鸟焉,其鸣曰蚂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曝”。郭噗注:“曝,谓皮皱…  相似文献   

11.
<正>原始社会,人们逐渐掌握了用植物包裹伤口,拔去肌肤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用淤泥或植物汁渣涂敷皮肤痈肿,用锋利的石头刺破痈肿等方法,这就是中医外科伤科的早期萌芽。《山海经·东山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可以为砭针治痈肿者。”这种切开痈肿排脓引流的砭石,即是最早的外科医疗器械。《山海经》还记载了痈、疽、瘿、痔、疥等外科疾病。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医文献对食管癌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食管癌,属于祖国医学“噎膈”范畴。早在《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次七经》就有“咽”病的记载,“咽”病即“噎”病。《黄帝内经》记载了“膈病”的症状和病因病机,后世医家对食管癌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进行了充实和完善。1对食管癌病名的认识与食管癌症状相似的中医病名有“噎”、“噎食”、“噎塞”、“膈”、“膈塞”、“膈气”、“噎膈”等,其中“噎膈”一名,最早见于《济生方》。《内经》以后,许多医家曾对“膈”和“噎”进行了区分和比较,如《诸病源候论》有“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五噎和“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五膈…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中记载8个外科病症名词:痔、瘿、痈、疽、瘘、癙、毒、痔衕[1-2],本文通过与《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先秦两汉具有代表性医籍进行比较,研究其发展与演变。有似病名而实非病名者,不在研究之列,如"毒"、"痔衕"之类。此外科病症名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先秦至汉初的外科学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腹诊的起源:腹诊是祖国医学原始诊断方法中的简便诊法之一。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时,在与自然界、猛兽、疾病的长期斗争中,他们对自身胸腹部所患疾病或创伤痛苦的诉说、探查,如胸痛、腹痛、胸腹胀痛、疼痛拒按等症状,即是人类最早对自身疾病的自觉感觉,或用某种直观方法诊察到的他觉症状的最简单的病理反应,这个本能感觉和最古老的诊察方法实际上是最简单最原始的胸腹部诊断方法的萌芽。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记载了20余种疾病名称,如“蛊”字,象虫在皿中。《说文解字》曰:蛊,腹中虫也”。即表示腹中寄生虫。《五十二病方》)。《山海经》记载有:“症疾”、“腹痛”、“心腹疾”等病名,有“腑”(腑肿)、“睬”(大腹)、“腹痛”等症状,这些病名的确定,足以证实腹诊在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医治疗痔瘘等肛门直肠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我国最早的医籍《素问·生气通天论》已开始记载痔的病因、病机、症状和病名,如“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这是世界上最早对痔的病因探讨。认为,饱食、强力而致筋脉(血管:筋指静脉,脉指动脉)横解(解同懈,扩张松懈),肠澼(便血)而成痔。  相似文献   

16.
癔病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是常见病,多发于青年,以女性为多,是针灸的适应症。祖国医学虽无癔病病名的记载,但类似此病的记载和针灸治疗早有阐述。如《内经》和《金匮要略》对此病记载为“奔豚病”、“脏躁”、“梅核气”和“百合病”等。《针灸资生经》记载“奔豚灸气海百壮。”《针灸大成》记载:“喜笑:水沟、列缺,阳溪,大陵。喜哭:百会,水沟。”《扁鹊心书》记载:“厥症:形无所知,其状若尸,由忧思惊恐,此症妇人多有之。灸  相似文献   

17.
1 罐法补泻源流罐法 ,古称“角法”,最早记载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牡痔居窍旁 ,大者如枣…… ,方 :以小角角之”。后世医家对此疗法的功效、适应证、临床应用多有论述。随着罐具制作方法不断改进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罐法已成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方法之一。罐法的补泻 ,古籍中论述不多。唐代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 :“患歹奄等病必瘦 ,……又煮筒子重角之 ,当出黄白赤水 ,次有脓出……数数如此角之 ,令恶物出尽 ,乃即除 ,当目明身轻也。”此乃言泻。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述 :“罐得火气合于内 ,即牢不可…  相似文献   

18.
鼻息肉,祖国医学称为鼻痔。所谓“痔”,明·楼英《医学纲目》说:“如大泽之中,有小山突出为痔,在人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者皆日痔,不独生于肛门边。”鼻息肉长在人们的鼻腔内,一般似剥了皮之荔枝肉色白而半透明,有的则呈黯红色。不易于上线结扎,故历  相似文献   

19.
却毒汤加减治疗血栓性外痔35例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医家对痔早有认识,泛指多种肛门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薄兑?学纲目》曰:“凡人九窍中,有小肉突起皆曰痔。”(笔者注:九窍者指肛门)近代认为痔是直肠下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痔静脉扩大和曲张形成的静脉团。按其生长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  相似文献   

20.
《广西中医药》2021,44(1):41-43
肺结节病属于中医“积证”范畴,属五积之一,为肺之积,病名为“肺积”。“积”之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变》记载:“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胃肠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难经集注·卷四脏腑积聚第九》云:“肺之积,名为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脉“滑者,为息贲,上气”,指出了肺积的主症和脉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