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因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调节机能差,无论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肾虚寒等,均易引起泄泻。且一旦患病,极易转变。临床常出现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夹杂等错综复杂的证候。而且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故临床应重视辨证,灵活处方,切忌单纯、呆泥。兹将辨治小儿泄泻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刘秀省  王洽会  王秋英 《光明中医》2006,21(5):F0004-F0004
婴幼儿腹泄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病因不外内伤和外感两大因素,病理变化则在脾胃.<古今医统>有:"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泻泄,又经所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由于小儿"雅阴未充,雅阳未长",调节机能差,一旦发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转变极易,临床常见虚实并见,症状错杂.而且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处方用药切忌呆泥、单纯.治应重视扶正祛邪配合,补消并用,温清兼施,补中发表,润燥相济等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和法",为中医八法之一,其有和缓、和解、调和、疏通、平衡等特点。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有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病理特点。因此,临床中王晓燕注重以"和"为本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常用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开膜达原、养阴透热等和法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等病,常用方有小柴胡汤、桂枝汤、柴胡达原饮等。  相似文献   

4.
蔡金波 《山西中医》1989,5(3):19-21
由于儿科患者年龄幼小,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药物治疗,诚如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所云:“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捕风捉影,则转救转剧,转去愈远。”再加上小儿畏药味之苦涩而拒服,致使小儿病之治疗愈显其难。笔者认为各种糜粥均以五谷为基质,或加某些中药相烹而成,“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诚系治疗小儿疾患之一蹊径,现介绍如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5.
小儿泄泻,四时皆有,尤以夏秋两季居多。本病每因内伤乳食,外感时邪而引起脾胃之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所致,正如景岳所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医方考》亦载“泻责之脾”。由此可见泄泻治脾的重要性。余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每遇小儿泄泻亦宗治脾之法,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因势利导,处方用药,屡获良效,兹举要如下:1 食泻伤食滞脾胃,疏导之品贵轻灵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多不知饥饱,或喂养失当,停乳伤食,脾胃受伤而失运化之权,则病食泻。证见院腹胀满,腹痛肠鸣,泻  相似文献   

6.
近30年临床实践中,我认为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中虚湿盛,以湿为主。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且多不知饥饱,又不能自避寒暑,最易感寒伤暑,停食伤乳,损伤脾胃。脾胃受伤,脾失健运,则病泄泻。因此,调治小儿疾病,总以平和之剂、攻补兼施为宜。用药应注意轻灵活泼,勿伤元气,照顾脾胃,做到中病即止,攻不伤正,补不碍邪。在处  相似文献   

7.
艾军 《福建中医药》2002,33(5):40-41
小儿温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因温病发于幼儿之体 ,故具有特殊性。充分认识小儿温病的诊治特点 ,将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笔者试从发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探析小儿温病特点。1 发病特点1.1 易发病 ,病情急 :幼儿乃稚阴稚阳之体 ,即“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者也”[1 ] ,因其“肉脆 ,血少 ,气弱”[2 ] ,极易被外邪侵袭 ,发生温病。幼儿之体 ,又称为“纯阳”,小儿患病后多从阳、从热化火 ,因同气相求 ,故易感温病。事实上 ,急性传染病曾占儿科发病数的首位 ,许多温病患者中幼儿较成人发病率高 ,如痄腮、白喉、乙脑、流脑、猩红热等…  相似文献   

8.
小儿泄泻是小儿常见病,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治疗得当,疗效显著;治疗不当,则变化多端.现将本人治疗小儿泄泻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儿泄泻,历代医家分类不一,根据我们临床体会,常见的不外感受外邪及伤食引起的泄泻或脾虚泄泻三个类型。在外邪引起的泄泻中,以湿邪较为多见,这是因为脾恶湿喜燥,故湿邪最易伤脾,脾气被伤,水湿不运,清浊不分则引起泄泻。所以寒、暑、热三邪,往往与湿邪合病。因此湿邪所致泄泻又有寒湿、暑湿和湿热的区别。小儿泄泻在治疗上,以健脾利湿为原则,“湿盛者”以祛湿为主,治法有芳香化湿、清热燥湿、淡渗利湿等;“脾虚”老以扶正为主,治法有健脾温胃,抑肝扶脾等,但不管用何种法则治疗泄泻,其“分利法”在处方用药上亦必在其中。如:小儿泄泻若寒湿  相似文献   

10.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 ,年龄愈小 ,发病率越高 ,亦愈容易发展为变证、险证。一旦形成泄泻变证、险证 ,则救治困难 ,医者为之棘手。笔者试就此而论之 ,以就正于同道。1 变证险证形成的机理《温病条辨·解儿难》中高度概括了小儿的生理特点“稚阴稚阳……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者也  相似文献   

11.
泄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和成人的发病过程有所不同 ,在治疗上也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若处理不当会严重地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有的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当前儿童的食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泄泻的发病率大有上升之势 ,兼夹症、合并症也不断增多。因此小儿泄泻不仅是困绕家长的难题 ,也是临床儿科医师需要认真对待的重要科题。1 小儿泄泻的特点1.1 易实易虚 ,传变迅速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 ,因其脏腑功能是稚阴稚阳阶段 ,消化道的受纳、腐熟、消化、吸收、传导功能很不完善 ,在内、外环境因素影响和刺激下容易产生泄泻。一旦…  相似文献   

12.
泄泻一病,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婴幼儿更为多见.<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说明泄泻之病变主要在于脾胃.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正所谓:"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相似文献   

13.
李学耕系福建中医学院儿科教授,他幼承家训,知识渊博,学验俱丰,对治疗小儿泄泻具有独特经验。兹将笔者随师学习的初步体会,列举点滴如下: 重视脾胃寓补于消小儿“脾常不足”,若遇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饮食,则可引起泄泻。李师认为:“不论小儿暴泻或久泻,容易伤津耗气,多易造成脾阳虚弱,胃阴亦感不足。临床证候比较复杂,单纯用益气、温阳、滋阴等法难以奏效,唯有扶脾阳益胃阴并举是为的对之法。”在具体治疗时,一方面消除伤脾的外在因素,如外感、湿热、伤食等;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有“纯阳”与“稚阴稚阳”两种观点。“纯阳”说认为小儿体禀纯阳,阴常不足,病后易化热伤阴,用药主寒凉;“稚阴稚阳”说认为阴阳均未充盛,小儿病后阴阳均易耗损,顾护阳气善用温热助阳之品,小儿疾病的变化及辨证论治与小儿体质有着直接关系,如何正确理解这两种观点,对指导儿科的辨证论  相似文献   

15.
纯阳理论与稚阳稚阴学说是中医儿科学认识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的两大代表性理论学说。《颅囟经》正式提出纯阳理论,认为小儿真气未耗,生长旺盛;北宋钱乙继承了纯阳理论,并发展性提出小儿易虚易寒的体质特点,认为儿科用药应注重柔润及脾胃调护,反对一味使用清凉之品,伤及小儿阳气;清代吴瑭提出稚阳稚阴学说,认为小儿幼小娇嫩,"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易出现阳气衰微现象。后世医家在以上两种理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节阴阳、顾护脾胃,用药应避免峻补峻泻,寒热温凉四气、辛苦甘酸咸五味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16.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小儿“脾常不足”,加之稚阴稚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求较多,这种“求多”与“脾常不足”的矛盾,则是小儿腹泻最为常见的内在因素。 泄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四季均有,夏秋尤为多。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损伤脾胃。缓者,化源告竭,渐及诸脏,迁延日久,常驻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疳疾等慢性虚弱疾患;重者,耗其气液,损其阴阳,转瞬可成危重证候。所  相似文献   

17.
浅谈祖国医学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机理的认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常年反复发作,每次发病症状较重,病程较长,直接影响小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祖国医学文献中无此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分属于“体虚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均为体虚易感邪所致。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的基础。《小儿病源方论》曰:“小儿一周以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清代吴鞠通将这种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  相似文献   

18.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未健,而且往往饮食多不知节制,故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或出现厌食、食滞等消化道疾病。此时的药膳应以健脾胃、助消化为主。又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如若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选用药物时应选平性药物为宜。  相似文献   

19.
小儿泄泻,大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祖国医学认为:小儿系稚阴稚阳之体,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气血未充,脏腑娇嫩,因而“脾常不足”,加以饮食不当,易感受外邪,寒温不调,或内伤乳食以致脾胃损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下降为泄泻。现代医学认为: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功能不完善,肠胃抵抗力较弱,生理调节代谢功能低下,神经调节功能欠差,胃酸与消化酶分泌较少,酶的活力也低,如再因  相似文献   

20.
王霞芳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因其自身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而较成人为多发,泄泻久甚,易耗伤气液,甚至出现伤阴伤阳的重证、变证。故要重视及时正确地治疗,以防产生危候。王霞芳老师治疗小儿泄泻首先注重审证求因,在精确辨证基础上立法选方而施治,并在病变过程中法随症变,灵活化裁,刻刻护卫脾气胃津,斡旋脾胃气机,重视清浊升降枢机作用。尝用葛根、扁豆衣、荷叶等轻灵升清之品,宣发清阳,泄泻自和。对屡治不愈、迁延日久者,王师认为应辨证细致,选药精到,且又及时而适当地参入止涩药物。固肠止涩法之运用,必须具备苔净,腹软,溲通,无表证和里积等条件,方为合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