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素问·调经论》阴阳虚实寒热病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体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这一阴阳平衡状态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病理状态变化。阴阳的偏盛偏衰,可表现为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不同证候,故张介宾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此即通常所说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病机。今之所言的这四种病机虽然可致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候,但与《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有显著不同。试析如下。1“阳虚则外寒”与“阳虚则寒”“阳虚则外寒”,是指外邪袭表产生表证恶寒之机理。此…  相似文献   

2.
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原注”:少阳为半表半里,邪居其界,人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争则病作,息则病止,止后其邪仍据于少阳经。“浅说”:疟疾是一个病名,中医把它列为“少阳”范围,“少阳”是伤寒“六经”之一,所谓“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术语。“六经”在中医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归纳文献中的各种有关描述,大致是有下列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用  相似文献   

3.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中治疗疾病的一个常用的基本法则。认为“瘀”是“血”在异常状态的一种病理产物。如《说文》:“瘀、积血也”;《灵枢》水胀篇:“恶血当泻不泻,衄以留止”等等。有关“瘀”的成因历代医书中有以下几种叙述:由于“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寒”:“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由于“热”:“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熬煎成块”。由于“伤”:伤后损伤经络,恶血留内。由于“出血后”:  相似文献   

4.
“动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动药”,是指具有推动机体功能活动的一类药物,亦涵“风药”之义,但并非狭指“驱风之药”。“阴主静,阳主动”。人是一个动的机体。生命的存在,表现于动。庄子说:“鸟影不移。”意即鸟飞迅速,实际在移,视觉反似不移。又移又不移,是一对矛盾的整体。人体的生理、病理亦复如此:动是绝对的,不动则是相对的。《内经》曰:“动则生,不动则死。”人身的这个“动”,有赖于气机的活动和气化的作用来实现,但气机的活动要在阳气的推动下才能产生气化作用。运用动药作为一种力量,推动其局部的“不动”的病变,使之气动则达,血动则行,火动则发,寒动则散,阳动则升,阴动则化。因此,凡具达、行、发、散、升、化、通等动性之品,皆可囊括于“动药”之列。一般来说,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调气  相似文献   

5.
泻利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及《未刻本叶氏医案》有关治泻利医案360则。其中于《指南》279则,分别于“泄泻门”79则、“痢门”99则、其余101则散见于“虚劳”、“脾胃”、“木克土”、“温热”、“暑”、“湿”、“胃脘痛”、“呕吐”、“痰饮”、“疟”及“产后”诸门中,《未刻本》中81则。笔者将以上360  相似文献   

6.
“阴阳”二字,古之写法甚多,如“阴阳”、“阥阦”、“■”、“(气月)氜”……可见,均以“阝”为偏旁,“阝”象形字为“(户子)”,即“阜”字,代表大陆之义。若“■”照在大陆上则阴,“⊙”照在大陆上则阳;以“阥阦”论,则大陆上的水为阴、火为阳;从“阴阳”字形分析,则“■”代表今时云遮无阳光为阴,“易”代表太阳升在地平线上”,“■”照耀百姓“■”是为阳。  相似文献   

7.
熊成熙 《山西中医》1993,9(3):14-16
“病久则传化”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其意是病邪久留不去,则发生传变。这是对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后世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展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谈谈个人浮浅的认识。 一、“久”、“传”、“化”的概念 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体若能适应四时气候变化的次序,就可以积精全神。反之,则“上下不并、良医弗为”。良医为何无能为力呢?这就要细绎“病久则传化”中的“久”、“传”、“化”三字之义,然后才能便于讨论疾病在其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燕力 《中医药文化》2005,22(2):18-18
孙启明先生在本刊2003年的第2、4期发表了《内经词义解疑》一文,读后收益很大。但有几个地方笔者不敢苟同,今与孙先生商榷。一、天明则日月不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孙文云:“窃思,‘天明’则日月当明,何以反训不明?其义难解。抑或,‘不明’之‘不’字是衍文?是否语助词?若是,则‘不明’,明也。即‘天明则日月明’。但不然,因其下文有‘邪害空窍’之语,则知‘不明’为正言而非反言。”孙文提出这一问题无疑是正确的,但最后提出“天明”当作“天晦”。认为“明”是“晦”字之误,无疑是武断的。“明”当通“萌”。古音“明”、“萌”相…  相似文献   

9.
计健 《家庭中医药》2004,11(5):22-23
有人把糖尿病的治疗比作是“驾好五套车,做好六件事”。所谓“五套车”,就是指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监测。而“六件事”则是使糖尿病病人避免肥胖,减轻胰岛素抵抗,并使其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控制在满意的范围之内。“五套车”是手段,“六件事”则是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仲景书中“烦”多作郁闷解,如心烦、胸烦、虚烦、微烦、小烦等皆是。如烦躁连用,则可解为胸中郁闷而躁扰不宁。《中国医学大辞典》“烦躁”条云:“心中不安宁也,蕴于内者为烦,形于外者曰躁”。可以这样说,“烦”大部分是自觉症状,而“躁”则是他觉症状。《说文·页部》:“烦,热头痛也”。此项本义早已消失。《书·说命》:“礼烦则乱”。烦,不简也。不简,有“多”义和“甚”义,后又延伸成“剧”。烦,有时与“繁”通用。如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学所称的急腹症,就其病变脏器而言,大致包括胆、胃、大肠、小肠以及子宫等,多为六腑的病变。六腑的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满而不实”、“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若六腑病变则气血乖违,通降机能失职,当泻不泻,当动不动,出现“不通则痛”的病象。故“不通”是急腹症病机方面的普遍性,而腹痛则是症状方面的共同点。中医古籍中,虽无急腹症之称,但有关急腹症的病因病机却早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募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又说:“热甚则肿。”  相似文献   

12.
养神健脑:养神对健脑有重要作用。如何养神,首先是“以不伤为本”。要避免对精神的各种伤害,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过度刺激。其次是“心欲常静”。这里所说的静不是绝对的,“静者,静动也,非不动也”。司马迁说:“精神不用则废,多用则疲,疲则不足,用之则振,振则生,生则足”,“大用则竭”。合理用脑有助于健脑全神,提高智能,反之会导致脑损神衰。第三,昔谓:“伸者,神也。人神好伸而恶郁,郁则伤神,为害不浅。”此话告诉我们在精神上不要郁闷紧张,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而要胸怀开阔,心平气和,乐观从事,这对健脑养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是内科常见病,急性发作期又属内科危重病症。考其症候,当属中医“咳嗽”“喘证”“痰饮”“水肿”“肺胀”范畴。《诸病源候论》有“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的记载。与现代医学肺心病人平时以虚为主,咳嗽、咯痰、气喘等症状随反复呼吸道或肺部感染而急骤或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特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其中,“风胜则动”、“燥胜则干”、“湿胜则濡泻”等句,广为后世引用。然文中“寒胜则浮”却鲜有引用者。究其所因,缘于该句注者虽多但难以信人,令来者莫衷一是。考本篇上下文之意,一则此段为外感邪气伤人病机之总括。非但前文云:“寒伤形”,下文亦云:“寒暑伤形”。此“寒暑”乃六淫之代词,有下旬“喜怒伤气”为证。所谓“伤形”,即外邪伤表之义。二则,此段为五邪伤人之常见病机,如风性主动,感之则多见振摇、抽搐之证。王冰云:“风胜  相似文献   

15.
1 “三禁”的由来及吴氏“三禁”要旨 最早提出治湿温“禁汗”、“禁下”、“禁润”的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在其著名专著《温病条辨·上焦篇·四十三条》吴氏强调指出:治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细究原文及吴氏自注原文并结合临床,吴氏“三禁”的要旨在于示人不要误人歧途,将湿温误为伤寒、痞证、阳明腑实证、阴虚潮热等而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6.
人体的形气、水火、寒热、动静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它和能量代谢及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刺志论》说:“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中医所讲的气,主要属于阳的范畴,其作用是维持正常体温,“熏皮熏肉”,及供给生命活动和劳动所需的能量。古人把气视为“力”,又比喻为“炉中之火”,如汉代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说:“人之精乃气也,气乃力也”;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词语训释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说文解字》云:“清,朖(朗)也,澂(澄)水之貌。”段玉裁注云:“朖者,明也。澂而后明,故云澂水之貌,引申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也就是说,清的本义是指澄清之水洁净透明的样子。今天所说的清明、清稀、清净、清洁,有的是其本义,有的则是段氏所说的“凡洁曰清”的引申义,而清除,沽除,则属段氏所说的“凡人洁之亦曰清”的引申义。《伤寒论》中,清字的这些义项都用到了。如“小便清”、“清酒”、“清浆水”之“清”,则取清明、清稀之义,与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原文“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捕,此名为革,妇人则半力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对文中“减”字之义,教材及多数注家均释为“减少”、“减预”。如:尤怡:“脉弦者.阳不足也,故为减为筹。”陈念祖:“弦则为阳微而逆流,……征则阳不自报为清寒.”吴谦:“弦则为劲,民其中取之劲,外急象也.”五版教材解释为:“本脉包括弦大两象,但弦脉是技之不移,而革脉的弦,重按则社.所以说弦则为征.”以上解释,作者认为与仲江原意是不相合的.理由如下。此文原意,以弦、大二脉形容“…  相似文献   

19.
<正> “胃气”是内涵十分丰富的中医学名词。祖国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因此,准确理解“胃气”之涵义显得十分重要。何为“胃气”?概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1.是指维持胃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此胃气属于脏腑之气的范围,而脏腑之气是由水谷之气,吸收自然界之清气和肾中精气结合而成,分布于脏腑系统之中即为脏腑之气。细分之则有五脏之气,如肝气、肺气、  相似文献   

20.
“同病异治”与“同证异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辨证施治的两种不同形式。“同病异治”的“病”字系指包括很多证在内的病,其实质则是“异证异治”,这是辨证施治规律中的普遍形式。“异病同治”则是所属不同病的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