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以及排尿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于该院就诊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6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和排尿方式。结果对照组术后VAS评分高于观察组,镇痛泵使用次数多且自行排尿率低,排尿需留置导尿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可以取得显著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VAS评分,且减少镇痛泵的使用次数,提高自行排尿的几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探讨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英德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择期下肢骨科手术患者160例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单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4、8和12 h的VAS均低于对照组;手术后12 h内,观察组患者的按压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好,可有效减少术后镇痛泵压的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以及排尿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该院治疗的90例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以及排尿方式情况。结果麻醉后,研究组VAS评分为:术后2 h(1.63±0.18)分,术后4 h(1.72±0.56)分,术后8 h(1.69±0.53)分,术后12 h(1.62±0.64)分,术后24 h(1.39±0.49)分,术后48 h(1.3±0.87)分;自行排尿36例(73.47%),留置导尿13例(26.53%),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利于缓解患者术后镇痛,提高患者自行排尿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应用不同麻醉方式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研究中选择该院2016年9月-2017年4月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中对下肢手术患者的VAS评分进行了对比分析,术后6 h中对照组VAS评分为(2.91±1.23)分,观察组评分为(2.53±0.76)分,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中也可以发现,术后6~48 h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两组患者排尿方式进行了分析,对照组的自行排尿患者25例,所占比例为51.02%,观察组的自行排尿患者32例,所占比例为65.31%,观察组的自行排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管中,对照组26例(60.47%),观察组13例(26.53%),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管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骨科手术中,通过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的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而且术后的自排尿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该种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踝关节手术患者术后排尿方式的影响。方法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120例,年龄20~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神经阻滞组)和对照组(椎管内麻醉组),每组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椎管内麻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后4 h(T1)、8 h(T2)、12 h(T3)及24 h(T4)的镇痛效果,观察术后8 h患者的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4、8、12 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排尿率高于对照组,留置尿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手术中,采取下肢神经阻滞麻醉比椎管内麻醉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患者自主排尿率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照比较全身麻醉与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排尿方式的影响,为临床骨科手术患者麻醉方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该院行骨科手术治疗下肢骨折的112例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结合该次研究课题设计对照实验,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下肢骨折患者均分成采用全身麻醉方式的对照组与神经外周阻滞麻醉方式的观察组。以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作为术后镇痛效果评估依据,分别统计两组术后6、12、24、48 h4个时间点所对应的VAS评分并行组间比较,计算两组患者自行排尿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12、24、48 h VAS评分明显要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6,t=5.071,t=7.215,t=9.283,P0.05)。观察组术后自行排尿得的患者有39例(69.6%)明显多于对照组41.1%(23/56)(x~2=7.058,P0.05)。结论兼具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与尽早恢复患者正常排尿应用优势的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十分适用,值得临床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下肢骨科手术后镇痛效果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3月漳州市第二中医院收治的200例行下肢骨科手术后髂筋膜神经阻滞镇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神经阻滞,观察组予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血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镇痛效果、下肢运动功能、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及术后恢复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0 min、术后1 h,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0 min、20 min、30 min,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h、6 h、12 h、24 h,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周、4周,观察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排尿方式所造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共2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14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开展全身麻醉、小剂量腰麻加硬膜外麻醉,对比患者术后镇痛情况与对于排尿方式的选择。结果观察组的NRS评分在T1-T4时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T5、T6时无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管留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自行排尿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通过开展小剂量腰麻加硬膜外麻醉可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避免尿潴留,提高自行排尿率,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腰椎手术患者麻醉中B超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应用及对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手术患者100例,每组5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对照组)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基础上B超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组(观察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用药情况、术后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瑞芬太尼、罗库溴铵维持用量、总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患者的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诱导用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按压、补救性镇痛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息、翻身时观察组患者术后1 h、6 h、12 h、1 d、2 d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18.0 %低于对照组的3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手术患者麻醉中B超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的应用效果较单独自控静脉镇痛好,麻醉深度更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并比较神经阻滞与轻比重麻醉在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该院接收并给予单侧下肢创伤手术展开治疗的高龄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方式,观察组采取腰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HR、BP、PR、SpO_2及术后4、8、12、18、24 h患者静息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HR、BP、PR、SpO_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术后4、8、12、18、24 h患者静息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应用单侧下肢创伤手术展开治疗的高龄患者采取腰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相较于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方式,不仅能实现手术过程中的麻醉需求,同时也能达到患者术后镇痛的需求标准,麻醉疗效显著,麻醉持续时间较长,对高龄患者血流动力学造成的影响较小,麻醉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骨科术后自控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实施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2组患者均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术毕拔管后应用自控镇痛方法治疗,对照组镇痛药物采用舒芬太尼,观察组患者镇痛药物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比较2组患者骨科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及镇静评分,术后1 d内自控镇痛按压次数、按压有效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及有无不良反应情况出现。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 05),术后各时间点镇静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 05),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 05),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于老年骨科患者术后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自控镇痛治疗,镇痛效果显著,可在维持较好的镇静效果前提下减少舒芬太尼使用量,降低骨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吗啡蛛网膜下腔麻醉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接收并给予下肢骨科手术展开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方式,观察组采取罗哌卡因复合吗啡蛛网膜下腔麻醉方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HR、BP、PR、SpO_2及术后4、8、12、18、24 h患者静息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HR、BP、PR、SpO_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术后4、8、12、18、24 h患者静息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吗啡蛛网膜下腔麻醉方式,不仅能实现手术过程中的麻醉需求,同时也能达到患者术后镇痛的需求标准,且罗哌卡因复合吗啡蛛网膜下腔麻醉方式操作简便,极具实用价值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影像设备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实际镇痛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接收的腰硬联合麻醉5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单一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观察组在单一硬外自控镇痛的基础上添加腹横肌平面(TAP)阻滞治疗。综合对比两组产妇术后2 h、6 h、12 h、24 h以及48 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镇痛泵使用的时长和按压次数、术后不良反应率以及产妇对术后镇痛的满意程度。结果:研究发现,观察组产妇在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镇痛泵第一次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但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中出现恶心、皮肤瘙痒以及胸闷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像设备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有较强的应用效果,较单一接受静脉自控镇痛有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在老年下肢骨科患者中分别实施全身麻醉以及硬膜外麻醉两种方式对术后短期的认知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7年9月在梅州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96例。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接受硬膜外麻醉。分析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各时间段下的简易精神状况检测量表(MMSE)分数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后24 h两组患者的MMSE分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后6 h、12 h的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身麻醉术相比,硬膜外麻醉术对老年下肢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较为轻微,术后POCD的发生率也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对患者术后镇痛和早期下肢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1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的60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的腰丛麻醉联合股神经阻滞;观察组30例,给予超声引导下的股神经阻滞及喉罩置入的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镇痛效果及早期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8、24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两项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尿滞留情况,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有利于早期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辅助麻醉方式对妇科腹腔镜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7月—2019年4月在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进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选择常规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方式,研究组40例患者在常规麻醉方式的基础上增加耳穴贴压辅助麻醉方式,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恶心呕吐视觉模拟量表(N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止吐药物使用率、手术满意度、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ICA)按压次数。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气腹压力、舒芬太尼以及七氟烷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术后NVAS评分、术后PONV发生率及甲氧氯普胺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48 h手术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结束清醒后、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PCIA使用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贴压辅助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方式对手术难度、麻醉药物剂量没有明显影响,可以有效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术后镇痛效果较为明显,可以明显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胃肠道手术患者肺功能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行胃肠道手术患者112例,依照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56)。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治疗,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量(FEV1)]变化情况及术后视觉模拟量表法(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术中、术后,两组患者FVC、FEV1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治疗胃肠道手术可降低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减轻术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皮穴位刺激对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共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常规全麻下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观察组加用经皮穴位刺激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CS舒适度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水平,记录自控镇痛药物剂量、补救用药剂量、首次补救镇痛时间、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72 h后,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72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 B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72 h COR、β-EP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自控镇痛药物剂量、补救用药剂量、首次补救镇痛时间、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经皮穴位刺激可以减轻妇科腹腔术后患者的疼痛,减轻应激反应,提高舒适度,减少不良反应和镇痛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科下肢麻醉前静脉注射异丙酚复合液进行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2017年收治的150例骨科下肢手术进行治疗,按照随机方式分组,对照组静脉注射0.9%的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静脉注射异丙酚复合液,对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干预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和满意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下肢麻醉前静脉注射异丙酚复合液对患者疼痛的改善较为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用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择期接受胸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在关胸前均由术者使用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实验组在关胸前静脉注射喷他佐辛,并于手术结束时给予喷他佐辛复合舒芬太尼PCIA自控镇痛;对照组在关胸前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于手术结束时给予舒芬太尼PCIA自控镇痛。观察并记录2组术后即刻及2,4,8,12,24,48 h安静时和活动时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VAS评分在术后即刻静息和活动时明显降低(P均0.05),在术后8~48 h活动时明显降低(P均0.05)。2组术后不同时间点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8~48 h时实验组患者PCA按压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方式用于开胸手术后镇痛安全有效,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