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四时是天地秩序的根本表现,在律历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先民从律气阴阳的角度认识四时五行,使得土与四时在“气”这一层次建立起同类关系,为气象五行(土居中央)的产生奠定了学理基础。四时是阴阳与五行结合的中介,在律历时空观的视野下,围绕四时产生了阴阳四时五行的宇宙生成图式。阴阳-四时-五行是天地这一生命体的神机,其为中医经典理论的构建提供了生命功能模型。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人源于天(自然),太虚元气是人与天两者共同的物质基础。本文以此阐述了太虚元气化生阴气和阳气,其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本源;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相关性表现为五行之关系,宇宙万物同根同源是四时-阴阳-五脏相关联的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中医学从四时角度联系阴阳五行认识人体五脏生理作用是"天人相应"思想一个重要的方面;《黄帝内经》"四时五脏阴阳"学术思想是中医学探究生命规律的重要思维模式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阴阳、三才、五行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型,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儒家的三才观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阴阳、三才、五行作为一种说理方法,应用之处较多,可以说其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如在中医生理、病理、诊疗、养生、预防等方面都有体现.中医脉诊中,阴阳、三才、五行思维模型的影响也是随处可见的,下面就以独取寸口诊脉法为主就这一问题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目前使用的主要体质分类方法进行广泛研究和深入思考,在深刻把握中医学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以五行为纲、以阴阳分目的一种新体质分类体系。阴阳五行人体质分类法确定了人体生理体质和病理体质,通过判定人体五行的所属、所缺,判定人体的五行属性,将五行生克制化应用到病理体质调理和对疾病的预防干预中,丰富中医的干预治疗方法,为中医治未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析黄元御中气理论,研究其著作,认为中气在阴阳之间,处五行之中位,职司调和六气,其功在枢转升降、圆融五行。以中气理论解释生理、病理和医理,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观点和理论继承了阴阳学、五行学、精气学等中医哲学思想。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只是在气、血、阴、阳等方面存在内在的差异,但"体质"不等于病态,某种体质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并没有必然性,体质辨证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中医体质学的某些内容仍亟待进一步完善。只有坚持中医学"辨证法"思维,去认识和研究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和存在的问题,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体质学。  相似文献   

7.
文章揭示了五行常生、常克模式的局限性:未阐明五行与阴阳的关系、五行的本质、它何以"行",不能解释五脏正常生理功能间的10对互生关系,不能解释病理情况下出现的常生两脏间互生、互克现象,不能解释病理情况下出现的常克两脏间反克关系。依七曜阴阳,天人合一,首次建立起五行(脏)生克的新模式:两行(脏)间存在互生、互克关系,其中与阴阳周期性消长演化方向一致的邻位相生,称为常生,与阴阳周期性消长演化方向一致的隔位相克,称为常克;五行(脏)间存在10对互生、10对互克关系。  相似文献   

8.
1 针灸补泻治测仪设计理论根据①五行学说: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就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和生克乘侮等变化规律,具体地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着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寻根太极,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和六经都统一在一个太极之内。五行是由天体演化而形成的人类生存空间的最基本物质,由于四时寒暑的变化而又赋予其非物质的理性化概念。仲景以土有二元分阴阳的太极思维方法,还原了五行的太极模式,因而确立了厥阴的位置,创立了六经学说。《辅行诀》“汤液图”的五“除×”字样,就是仲景六经证治大法的雏形,是“论广”的起点。六经具有五行特性。五行是太极之气,六经是太极之质。明此则知阴阳、五行、六经究为何物,以及它们之间有何联系,明此则能破解《伤寒论》的未解疑团.  相似文献   

10.
论气-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气—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整体观念,至今在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指导作用。1气与阴阳的相互关系气与阴阳不可分割,阴阳来源于气的变化。这种理论由来已...  相似文献   

11.
潘毅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1,(8):926-927,932
目的:引入五行休王理论及病证相参思路,对《黄帝内经》脏气法时理论的变通进行探讨。方法:运用阅读原文、归纳、总结、分析等方法。结果:脏气法时理论的变通符合形式逻辑及临床实际。可贵之处是将“天人合一”观念落到实处,形成规律性认识,符合气一阴阳一五行化的天人之道。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或形式逻辑略疏,其推导方式尚存可商之处。结论:五行休王理论及病证相参思路,能在具体运用中发挥更大的指导实效。  相似文献   

12.
袁冰 《世界中医药》2013,8(7):811-814
体质是人体整体表现出的特征,因而只能采用整体的方法进行研究。近年来兴起的体质医学基本上都源自整体论观念下的传统医学。与世界其他传统医学相比,中医学具有可用于体质辨识和调控的最完备理论体系。因此,现代医学的体质医学应当奠定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发展现代医学的体质医学,主要应着眼于以下方向:1)对基本的体质类型的进一步区分;2)体质辨识过程中客观指标的引入;3)由基本型体质组合成的复合型体质及调控方法的研究;4)结合定性规则判定及定量选择的体质辨识模型的建立;5)可用于人体功能描述、人体模型验证和人类体质辨识的计算机仿真平台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肝体阴用阳学说的理论基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为五脏之一 ,按五行 ,位五行之首 ,论六经 ,为六经之末。其母为水 ,其子为火 ,故居阴阳之中 ,水火之间 ,古人谓为阴尽阳生之脏。肝之功能既贮藏有形之血 ,又疏泄无形之气 ,维系生命所赖以维持的基础———气血运动。肝体阴用阳学说即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是对肝之生理和病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中医倒五行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所述倒五行,陈修园称为“颠倒五行”。包括倒相生、倒相克、倒生克等内容。历代医家多有论及,中医应用倒五行可解释病理,确定治疗方法,指导选用方药、医案记载。这一思想源于古代逻辑思辩家墨翟“五行毋常胜”观点;倒五行与顺五行一样,类似现代控制论内稳定器系统的自调反馈原理,其实质说明五行生克的相对性,进而可完善五行学说朴素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客观评价益气养阴解郁法治疗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在维持原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采用益气养阴疏肝解郁方(黄芪、太子参、柴胡、枳壳、白芍、酸枣仁等)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西汀治疗,疗程8周。结果:益气养阴解郁方能明显改善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的HAMD评分、改善患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忧愁善感、烦躁易怒等临床症状症状,总有效率达到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66.67%。结论:益气养阴解郁方治疗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是安全有效的方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116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与气虚质痰湿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116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及与体重指数、血脂及血清酶学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合格调查员,在调查对象获得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对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现场调查和相关项目的体检。结果:①气虚质和痰湿质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主要病理体质。②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痰湿质较气虚质更易出现体重指数异常、血脂异常及血清酶学异常。  相似文献   

17.
五行学说是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其中"五行-五脏"配属理论为大家所熟知。目前针对中医"五行-五脏"配属理论大都从哲学、数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尚缺少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深入探究。本论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结构隐喻的角度解读"五行-五脏"配属理论,并从特性赋予模型理论分析"五行-五脏"这一概念隐喻形成的工作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医"五行-五脏"配属理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痰湿体质是罹患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病理体质,观察针刺化痰法是否可以调理体质及其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其中6例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确定为痰湿体质的受试者采用辨体用穴方法进行针刺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观察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症状平均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针刺的方法,选用具有祛痰化湿功效的穴位可以改善痰湿体质,为探究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参乌梅汤加减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82例气阴两虚型腹泻患儿,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 40例,以加味人参乌梅汤治疗,对照组42例,以金双歧联合蒙脱石散治疗,7d后对比两组患儿证候积分改善状况、不良反应等。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各指标均得到改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改善更显著(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均较少,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显控率 77.5%明显高于对照组 61.9%。结论:加味人参乌梅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腹泻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曾楚华  袁德培  胡玉萍 《河南中医》2014,(12):2291-2293
"三元学说"主张"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录,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注称"三元者,元,本也。但以上三官为万物之行本,故曰三元"。这与土家医以天、地、水为三元,将人体分为上、中、下(又称头、腹、足)三元完全一致,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指出土家医"三元学说"是源于孙思邈。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是成立的,而从根本上来说,土家医"三元"概念当根源于道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